第10章 怎样让抱怨更有效?——抱怨的黄金法则(3)
争吵中,妻子抱怨道:“人家小方和小刘的爱人多大方,早就给自己的夫人买了这种花帽,哪像你,小气鬼!”丈夫不愿争论,只是故意夸张地说:“可是,她俩有你这样漂亮吗?我敢说,她们若有你这样美,根本就不用买帽子打扮,是吗?”妻子一听丈夫的赞语,不觉转怒为笑,一场争吵也随之平息了。
人得到赞美,其喜悦心情固然无可比拟,但更重要的是赞美所产生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它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使人创造出种种奇迹。
有甲、乙两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甲的女人看见冷冷地说:“只打到了两只吗?”甲猎人心中不悦,“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他心里如此埋怨着。第二天他故意空手回家,让女人知道打猎是不容易的事情。乙猎人则恰好相反。他的女人看见他带回了两只野兔,就欢天喜地地说:“你竟打了两只吗?”乙听了心中喜悦,“两只算得了什么!”他高兴得有点骄傲地回答他的女人。第二天,他打回了4只!这就是赞美的魅力。
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天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每向小女孩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了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都来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叹:“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是否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树林中那位老妇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其实从未聋过!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就这样诞生了,是赞美给了她力量!
有一位美国的老妇人向史蒂夫·哈维推销保险。她带来了一份全年的哈维主编的杂志《希尔的黄金定律》,滔滔不绝地向他谈她读杂志的感受,赞誉他“所从事的,是今天世界上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最美好的工作”。她迷人的谈话将主编迷惑了75分钟,直到访问的最后5分钟,才巧妙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保险的长处。就这样,老妇人获得了指定购买的保险金额5倍的保险业务。
赞美是一门艺术,合理的赞美有6个前提条件:
(1)要有根有据,不能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
赞美要有根有据,如果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对方就会怀疑赞美者的真实目的。
清代的左宗棠平素喜欢牛,认为牛能任重致远,他甚至把自己看作牵牛星降世。他曾经在自己的后花园开凿水池,左右各列着一个石人,一个似牛郎,一个似织女,并且在旁边立着石牛,隐寓自负之意。
左宗棠身体肥胖、大腹便便,他曾经在茶余饭后捧着自己的肚子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天,他捧着自己的肚子问手下人:“你们知道我这腹中装的是什么东西吗?”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经纶,有的说腹中有十万甲兵,有的干脆说腹中包罗万象。左宗棠听了后连说:“否!否!”忽然有位小校出来大声说:“将军之腹,装满了马绊筋。”左宗棠听了拍案大加赞赏说:“是!是!”小校因此而受到提拔。
湖南人喊牛吃的草为“马绊筋”。小校的回答正是抓住了左宗棠的心境,与他的夙志相符,所以受到了左宗棠的赞赏。
(2)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最有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扬名天下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强的人,尤其是那些被压抑、自信心不足或总受批评的人。他们一旦被人真诚地赞美,就有可能使尊严复苏,自尊心、自信心倍增,精神面貌也会从此焕然一新。
在19世纪初期,伦敦有个年轻人想当作家。但他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4年的时间没上学;他的父亲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被迫入狱;而这个年轻人还时常遭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油底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寂静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就在这个货仓里,他写稿寄出去,可是稿件却一个接一个地被退回,但有一位编辑承认并夸奖了他。由于这句夸奖,他受到了极大的激励。这个男孩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假如不是那位编辑的夸奖,狄更斯很可能永远都成不了作家,更不用说成为世界著名作家了。这就是妙语激励的神奇效果。
(3)内容要具体,不能含糊其辞
赞美要具体,不能含糊其辞。含糊其辞的赞美可能会使对方混乱、窘迫,甚至紧张。赞美越具体,越能说明你对他的了解,有利于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
克莱斯勒公司为罗斯福总统专门制造了一辆汽车,因为他下肢瘫痪,不能使用普通的小汽车。工程师把汽车送到了白宫,总统立刻对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说:“我觉得不可思议,你只要按一下按钮,车子就开起来了,驾驶毫不费力,真妙。”他的朋友和同事们也在一旁欣赏汽车。总统当着大家的面夸奖:“我真感谢你们花费时间和精力研制了这辆车,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总统接着欣赏了散热器、特制后视镜、钟、车灯等,换句话说,他注意并提到了每一个细节,他知道工人为这些细节花费了不少心思。总统坚持让他的夫人、劳工部长和他的秘书注意这些装置。
这种具体化的赞美让人感觉到了真心实意。
(4)要恰如其分,不能掺一点水分
恰如其分就是避免空泛、含混、夸大,而要具体、确切。赞美不一定非要是一件大事不可,即使是别人一个很小的优点或长处,只要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赞美,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次会议上,处长在总结工作时提到发表文章比较多的小杨时表扬道:“小杨同志肯动脑子、好钻研,近来成果很多,发表了7篇文章,其他年轻同志要向他学习,搞些成果出来。”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年轻的部下插话说:“水平不能以文章来定,文章的好差不能以发表的数量来定。发表文章多并不一定表明水平高,那有可能是文字垃圾多。有的人一辈子就发表一篇或几篇文章,影响却大,难道说他们的水平低吗?”处长被问得瞠目结舌,不得不解释一番,结果弄得大家扫兴而归。
这个处长的尴尬不在于他没有根据,而是有据却无理。他的表扬经不起推敲,有水分、太夸张,所以其他人心里不痛快,把他的赞美给堵了回去。
(5)要把握时机,不要拖延
赞美别人要善于把握时机,因为赏不逾时。一旦发现别人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就要马上发掘出表扬的道理当众表扬他,不要拖拉,也不必积累到一起再找时机表扬。事实就是这样,当其他人看到某人的成绩或优点时,可能就会萌发嫉妒心,为寻求心理平衡可能会攻击或者找到攻击别人的理由,所以赞美“留到以后再说”,难度可能更大。
有一次,曾国藩召集诸将议论军务,他先发言道:“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而占据江宁的,现湖北、江西均为我收复,江宁之上,仅存皖省,若皖省克复,江宁则早晚必成孤城。”此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李续宾从曾国藩的话中意识到了下一步的用兵重点,就试探着插话问道:“大帅的意思是要进兵安徽?”“对!”曾国藩见李续宾听出了自己话中的真意,便以赏识的口气说,“续宾说得不错,看来你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为将者,踏营攻寨算路程等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胸有全局、规划宏远,这才是大将之才。续宾在这点上,比诸位要略胜一筹。”其他将领也连连点头,认为曾国藩说得不错。
曾国藩是很善于赞扬别人的,他听完李续宾的发问后,便立即抓住时机,准确及时地大力赞扬。这在李续宾听来无疑是增强自信心;在其他人听来,也仿佛接受了一次教导。一次准确及时的赞扬,能在两方面收获好的结果。
(6)要真心诚意,不能虚伪
有的人在赞扬别人时,只想着树立自己个人的威信,收买人心,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欣赏的诚意。无论是对被表扬者,还是对其他人,这样的赞美根本不起作用。所以,赞美要表现出真心诚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欣赏崔浩的才能,聘他为顾问,并鼓励他集思广益、勇于进谏。在一次宫廷酒宴上,太武帝对着群臣发自内心地称赞身边的崔浩说:“你们看他纤瘦懦弱,手不弯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怀的却远远超过甲兵之勇。朕开始时虽有征讨之意,但思虑犹豫不能决断,最后克敌制胜,都是他引导我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话中充满诚意。
富兰克林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聪明的领导在表扬下属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表现出真诚。太武帝对崔浩的赞美没有半点虚伪,坦诚之情历历可见。
3.长话要会短说——一次只抱怨一件事
戴尔·卡耐基夫人说过:“没有人会故意让人讨厌。”同时她还强调,“往坏处想一想,你我很可能就是此类人,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令人讨厌的人,说话语速常常快且健谈,抱怨起来没完没了,一句接着一句,一段接着一段,尽其所能,连气都不喘。听者自然也没有了喘气之机,好像面对着一条泛滥的河流,总也望不到尽头。如果换做你是听者,你能受得了这样的谈话吗?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才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也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便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了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因为他只讲了一句话:“会议开始。”
长话短说才是说话交谈中的最佳方法。在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如果讲话者好为人师,总是告诉你这样做、那样做,而且酷爱唠叨,相信你一定不会认为他是个出色的讲话者。
当然,长话短说也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会让人感到唐突,效果也不会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说来,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作报告演讲等,如果能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一定会很快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长篇大论,结果肯定会不得要领、招人厌烦。下面是一位老板的心得体会: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常为团队的‘笨’而感到困扰。我交代的事,常常不能如期完成;许多事,我经常一讲再讲,还是有人会犯同样的错,最后我不得不抓着他们的手,一步一步追踪,才能勉强完成。因此,我总是抱怨连连,怎么会找到这样一群人呢?
“直到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知名企业的高层主管。谈起他的老板怎么要求他们时,他说他的老板意志非常坚定,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但老板有一个优点,就是‘一次只要求一件事’,想做产品时,只谈产品,反复谈,反复要求,方向明确,一直到确定大家都知道怎么做,并能如期按照他的要求完成时,他才会放手,然后再要求下一件事。因此,他们能完全按照老板的进度,一步步完成公司的目标。
“听完这些话,我宛如受到当头棒喝。原来不是我的团队‘笨’,而是我急切地想完成所有的事,经常同时交代太多的事,设定太多的目标,凡事匆忙,以致所有的人都随着我复杂的指令团团转,最后一件事也没做好。
“后来,我开始尝试‘一次只说一件事,一次只要求一件事’。刚开始,我还是难免会急切地把两三件事情归纳成一件事,以加快进度,但效果不佳。后来,我不得不耐着性子再拆解成更细、更单纯的‘一件事’,这下,效果就变好了。团队慢,但跟得上我的脚步,我的要求也逐渐得到了贯彻。”
“一次只说一件事”,用在训练人时效果尤其显著。当目标明确、流程简单时,就算是新人,往往也很容易达到你的要求。部属每完成一件事时,都会给予正面、明确的肯定,这是对所有工作者重要的激励要素。当他们可以一件件完成工作、一步步学习各种技巧时,组织和团队的默契也就慢慢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