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预言:最可能毁灭人类的十大灾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复仇星”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有科学家声称,在太阳系边缘,还存在着一颗以前从未被科学家们所知的太阳伴星或者行星。这颗太阳伴星或者行星被科学家们称为“复仇女神”——这是一个骇人的名字。

为此,科学家们还大胆地提出了“复仇女神”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这颗潜伏在太阳系黑暗地带深处的太阳伴星,可能正是给地球带来物种灭绝,包括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

这一假设刚一提出立即引发了科学界的巨大争论。如果太阳真有这么一颗伴星,它在哪里?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

1.如果太阳有一颗“伴星”,它在哪里?

其实在几十年前,天文学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计算,得到的结论是:太阳是一个独身者。

由于没有找到新的材料,这个结论维持了十几年。但是,天文学上的理论总会受到当时观测水平的限制,所以,有许多结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有两件事使得天文学家又重新关注起这个问题。

第一件是,1969年2月8日,在墨西哥的阿仑德地方下了一场陨石雨。地球上出现陨石雨是常事,但是,阿仑德陨石却与众不同。原来,科学家在分析阿仑德陨石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钙、钡和钕三种元素。它们都是比较复杂的元素。按照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理论,它们是很难形成的。这就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极大关注:它们从何而来?

于是,有人提出了如下的推测。大约50亿年前,太阳系处于形成的初期,还是一片弥漫的气体和尘埃——太阳星云。在太阳星云的附近,有一颗恒星正发生大爆炸,抛出了大量的物质,其中就包含了钡、钙和钕三种元素。这些物质的一部分被抛进了太阳星云,以后就一直留在太阳系的范围内。那颗爆炸后的恒星,以后就变成体积很小而密度很大的中子星或者黑洞,成了今天难以找到的太阳伴星。

另一件事则是,在最近的初步测定中,科学家发现了太阳在某个方向具有加速度。这种加速度当然是由力引起的。这力来自何方?银河系整体产生不了这么大的力(因为距离太大),于是就只能假设太阳有一颗伴星,这力正是来自伴星。

天文学家曾有过太阳具有伴星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当人们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计算值不符合时,曾设想在外层空间可能有另一个天体的引力在干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这个天体可能是一颗未知的大行星,也可能是太阳系的另一颗恒星——太阳伴星。

1984年,美国物理学家穆勒和他的同事,共同提出了太阳存在着一颗伴星的假说。与此同时,另外的两位天体物理学者维特密利和杰克逊,也分别提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假说。

穆勒在和他的同事们讨论生物周期性绝灭的问题时说:“银河系中一半以上的恒星都属于双星系统。如果太阳也属于双星,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可以说,由于太阳伴星的轨道周期性地和小行星带相交,引起流星雨袭击地球。”

他的同事哈特灵机一动,说:“为什么太阳不能是双星呢?同时,假设太阳的伴星轨道与彗星云相交岂不是更合理一些?”

于是,他们在当天就写出了论文的草稿。他们用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的名字,把这颗推想出来的太阳伴星称为“复仇星”。

太阳究竟有没有伴星,目前还无法断言。这是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谜,需要从太阳的神秘身世说起。

神秘身世:太阳系的起源

从太阳伴星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可以想到,如果太阳没有“伴侣”,那么,在太阳系中,几颗大行星围绕在太阳身边,就像亲密的一家人。太阳和这些行星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这些大行星是太阳的“亲生子女”还是被太阳“收养”的?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卓越的思想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了种种假说,其中较为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灾变学说:这个学说的首创者是法国的布封,20世纪前50年,又有一些科学家相继提出太阳系源于灾变。这个学说推断太阳是先形成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一颗恒星(或者彗星)从太阳周围经过(或撞到太阳上),把太阳上物质吸引出(或撞出)一部分,后来这部分物质就形成了行星。这个观点认为行星物质和太阳物质具有形同的来源。它们有“血缘”关系,或者说太阳和行星是母子关系。

星云说:这种观点的首创者是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几十年以后,法国杰出的数学家拉普拉斯再次提出了这一观点。他们一致认为,整个太阳系的物质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产生了太阳,外围部分产生了行星。然而康德和拉普拉斯也有分歧之处,康德认为太阳系是由冷的尘埃星云进化演变而成的,先形成太阳,后形成行星。拉普拉斯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原始星云是气态的,且温度较高,因其迅速旋转,先分离成圆环,圆环凝聚后形成行星,太阳的形成要比行星晚些。虽然他们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他们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们把它们的观点合二为一,命名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俘获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太阳在星际空间运动中,遇到了一团星际物质。太阳通过自己的引力把这团星际物质俘虏了。于是,这些物质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加速运动,如同在雪地里滚雪球一样,逐步变大,最后形成了行星。在这个学说中,也是太阳先形成,但是行星与太阳没有“血缘”关系。

尽管以上假说都有充分的观测、计算和理论根据,却都有致命的不足,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一种被普遍认可。

未知行星:“躲进”黑暗地带?

自从太阳伴星——“复仇星”的假说公诸报端,科学家们便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人们根据开普勒定律推算,若“复仇星”轨道周期为2600万年,那么轨道的半长轴应该是地球轨道半长轴的88000倍,约1.4光年,即太阳伴星距太阳比任何已知恒星都要近得多。

1985年,美国学者德尔斯莫在假设“复仇星”确实存在的前提下,用一种新方法算出了这颗星的轨道。他首先对最近2000万年左右脱离奥尔特云的那些彗星进行统计、调查,对126颗这样的彗星及其运动作了统计研究,并断言自己的统计可靠性达95%。他确定,大多数这类彗星都做反方向运动,即几乎与太阳系所有行星运动的方向相反。他根据这些彗星的冲力方向算出,在不到2000万年以前,奥尔特云从某一其他天体接受到一种引力冲量。德尔斯莫认为,这是由一个以每秒0.2或0.3公里速度缓慢运行的天体引起的。

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天文学家约翰·马特斯、帕特里克·威特曼和丹尼尔·威特米尔研究彗星轨道已经20多年了。他们在研究了82颗来自遥远的奥特星云的彗星轨道之后发现,这些彗星的运行轨道似乎都受到一个位于太阳系边缘、冥王星之外的巨型天体引力的影响,使它们的轨道都沿着一条带状分布排列,同时它们到达近日点的时间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彗星的轨道呢?

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设:在我们太阳系边缘的黑暗地带,存在着一颗以前从未被世人所知的太阳伴星——褐矮星。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太阳系内拥有两颗恒星:一颗是太阳,另一颗就是这颗至今仍未被现有太空望远镜探测到的褐矮星——它跟太阳互相绕着彼此旋转。

这一假设立即引发了科学界的巨大争论。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天文学家丹尼尔·威特米尔教授认为,这个惊人的假设完全是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得出的,而统计学是许多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一。威特米尔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颗褐矮星,但也可能是一颗质量是木星6倍左右的未知行星。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彗星轨道的奇怪变化。”威特米尔说,如果它是一颗褐矮星的话,那么尺寸较小的它将无法像太阳那样进行核反应,它的表面就会相对较冷。同时,由于处在远离太阳的黑暗地带,它根本无法受到多少太阳光的照射,因而几乎不会有任何光线反射,所以在冥王星被发现后的漫长岁月里,天文学家至今没观测到它的存在也是很有可能、很正常的事。

2.“复仇女神”定时灭绝地球?

此外,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科学家们还将包括恐龙灭绝在内的地球物种灭绝都归咎于是这颗神秘伴星在“作祟”。科学家认为,这颗褐矮星的运行速度十分缓慢,它的运行轨道每隔3000万年就会定时冲入彗星密集的奥特星云中,而巨大的引力会将奥特星云中的一些彗星“引诱”出来,并将它们送往近日轨道,甚至与地球擦肩而过。其中一些彗星则会撞到地球上,造成地球上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根据这一理论,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物种大约每隔3000万年就会灭绝一次。这个灭绝周期之所以像时钟一样精确,正是因为这颗“复仇女神”每隔3000万年就会进入奥特星云,利用它巨大的引力使成批的彗星偏离轨道冲向地球,给地球以致命的打击,而它自己也成为地球生物的“灭顶灾星”。

追捕“复仇女神”

慑于“复仇女神”对人类的灭顶之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角向太空发射了一部新一代的红外线太空望远镜。

如果“复仇女神”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这部太空望远镜将可以捕捉到它的身影。据报道,这部红外线望远镜造价逾12亿美元,具有比以往天文望远镜更强大的功能,可以观测到宇宙中充满尘埃的黑暗角落以及现有天文望远镜根本无法察觉到的黑暗星体。NASA天文与物理学部门负责人金尼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了这部望远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数十亿年前的宇宙,有助于正确了解最早星体的形成和结构,同时,它的红外线探测器还将深入一些宇宙最黑暗的角落,包括太阳系的边缘,使我们看到一些以前根本无法看到的黑暗天体。”如此说来,“复仇女神”如果真的存在,将逃不出红外线望远镜的“火眼金睛”。

X行星和复仇女神

其实,科学家们早在近百年前就发起过类似的行星搜寻行动,而且当时的研究工作对今天还颇有影响。

最近天文学界发现,在海王星以外的区域中充满了结冰的物体,数量可能有数十亿之多,它们都分布在一条名叫“邱普尔”的宽广彗星带上。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星体,并称之为“伐罗纳”,其大小几乎有冥王星的一半。

有了这些发现,更远处更巨大的行星为什么就不可能被发现呢?

这样一个难解的问题不仅吸引了物理学家穆勒的注意力,还使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两位天体物理学家丹尼尔·威特米尔和约翰·马特斯走上了搜寻太空之路。他们也相信在乌尔特星云中有一个巨大的天体在缓缓运行,该天体还不时会将一颗彗星撞向太阳的方向。他们两人于1999年10月将对X行星的探索发现发表出来,也就在同一个月,穆勒也公布了他最初的研究数据。

实际上,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追寻这头行星“怪兽”的踪迹了。当时威特米尔就提出,太阳中存在一个可能令整个世界毁灭的巨大的伙伴星球,这个观点引起天文学界一片哗然。这黯淡无光的第二个太阳的存在,也被普林斯顿大学和伯克莱加州大学的另一组研究人员预测到了,他们并将其取名为“复仇女神”。

威特米尔认为,复仇女神能够解释为什么每相隔3000万年,就会有一阵彗星雨袭击地球,造成物种的大面积灭绝。威特米尔和其他研究人员提出的观点是:“复仇女神”在其3000万年的轨道周期中,定期穿过奥特星云,在此过程中令致命的彗星向地球的方向撞来。

这个惊人的理论成了无数报章的头版头条。威特米尔继而又与他的同事马特斯拓展了一条相关的理论,那就是这些致命彗星的作恶,都要归咎于一颗可恶的行星,而不是一颗恒星。但如此一来,物种定期遭到灭绝的关键证据就被动摇了,所以复仇女神之论很快便不再风行了。

“由于在日期上有非常的不确定性,人们已经对3000万年的周期之说变得有些怀疑了。如果这个周期不是真的的话,你就拿不出你需要的任何东西来解释了。”威特米尔说。但是到这个时候,他和马特斯已经被X行星这个虫子咬了一口了。

相比之下,威特米尔和马特斯并不计划以X行星为目标展开搜寻,因为需要察看的地方太多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尽最大努力以求精确定出它的位置。

一台处在轨道中、具有探察整个天空的能力的红外探测望远镜,将会是找到巨大遥远行星的一个最好的赌注。“我们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设备,或者还没有开始考虑投资购置它,但是最终会有人站出来的。如果那个天体就在那里,如果我走运的话,它就会在我的有生之年被发现。”威特米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