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国内市场风险日益加大
——粮食问题调研报告之三
从国内粮食市场情况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粮食供求可能会绷得更紧、市场波动频率可能会更高、市场调控难度可能会更大。要充分认识各种潜在风险,切实提高粮食市场调控能力,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一、粮食供求将会绷得更紧
近几年,我国粮食持续增产,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呈现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2003年到2008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较好地扭转了产不足需的格局,但由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快速增长,这种产需平衡的格局很快就被打破。2008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从10574亿斤增加到11792亿斤,累计增产11.5%,但同期粮食消费量从10342亿斤增加到12003亿斤,增长了16%。其中,饲料用粮增长21%,工业用粮增长约49%。2008年国内粮食产量比消费量多232亿斤,2012年就变成少211亿斤,粮食净进口量从750亿斤增加到1384亿斤,增长84.5%。净进口增量主要是大豆,从740亿斤增加到1135亿斤,但其他粮食净进口也从10亿斤增加到249亿斤。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加快发展,对粮食的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化改变着居民消费结构,口粮消费减少,但畜产品消费增多、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提高。粮食工业用途不断拓展,工业用粮增长迅速。过去几年在有所控制的情况下工业用粮依然大大超出了几年前所做的预测,2012年工业用粮消耗2196亿斤,比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的2020年工业用粮总量还高出40%,未来工业用粮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增产难度加大,供求将更趋紧张。
二、市场波动频率可能会更高
随着粮食用途多元化,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市场波动也将更为频繁。
(一)深加工的发展使得粮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加明显。粮食作为主食时,需求弹性比较低,需求量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是很大,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也不太明显。但随着粮食深加工持续发展,工业用粮的需求与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工业用粮需求量取决于国内淀粉、酒精等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发展状况,国内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发展状况与世界经济形势又密切相关。国际经济形势好,粮食深加工产品需求比较旺盛,深加工用粮需求同样比较旺盛;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外部需求不足就导致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从而大量减少工业用粮需求。当前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状况就是一个例子。今年由于国际订单减少,工业用粮需求明显下滑,玉米积压在库。当然,这种需求量的下降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回暖,这些增加的库存将转瞬消化,供需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二)能源属性增加了粮食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尽管我国对粮食的能源转化做了比较严格的控制,但国际上的粮食能源利用还在持续发展。2012年液态生物燃料的生产就消耗了全球大约14.2%的玉米。2011年仅美国生产乙醇就消耗玉米1.3亿吨,占美国玉米产量将近40%,相当于世界玉米贸易量的1.4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发展一头连着石油价格,一头连着玉米价格,玉米价格还连着大豆、小麦和稻谷等一系列大宗农产品价格。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带动玉米价格上涨,并引发国际粮食市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尽管最近一段时间石油价格相对平稳,但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始终存在。如果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就可能引起国际粮价大幅波动。随着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石油等价格的变动,也会直接引起国内粮价波动。
(三)国际投机因素随时放大粮食市场风险。粮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市场上天然具有金融属性,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粮食早已由普通大宗商品演变为战略投机品,美国农产品期货1/3头寸由投机者持有。全球流动性泛滥时,游资炒作大宗农产品,炒作农产品期货,放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2007年,玉米价格涨了32%,小麦涨了68%,大豆涨了40%;2010年,玉米价格涨了52%,小麦涨了49%,大豆涨了28%。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游资炒作。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尚不成熟,生产者还难以有效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市场主体投机套利的成分较大。
(四)偶发事件对粮食需求的冲击也不容忽视。这在饲料用粮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这几年,食品安全、疫情疫病等重大突发事件冲击着畜牧业健康发展,也带来了饲料用粮需求的较大波动。饲料用粮占粮食需求量的40%,这种需求波动对粮食市场有不小的影响。一旦这种偶发事件与国内外投机因素结合起来,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将成倍增加。对现在的粮食而言,市场平静时,各方都相安无事;市场一有波澜,随后的风浪可能难以想象。
三、市场调控难度将会更大
现在的粮食市场调控有两手,一手是市场价格低迷时,依靠最低价托市收购;另一手是市场价格过高时,依靠投放储备平抑价格。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还要保证粮食价格稳步上行。在以往国内外市场联系不太密切的情况下,这种调节模式是有效的,但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难度越来越大。
(一)价格支持空间变小。由于国际粮价低迷、人民币升值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外粮食价格呈现明显倒挂的态势。按离岸价比,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已全面倒挂;按配额内到岸价比,玉米已倒挂。如果继续抬升国内粮食收购价格,国内企业购买国产粮食的意愿就会降低,政府兜底可能带来国产粮食库存积压,财政负担加大,而国外粮食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渠道不断流入国内市场。从目前来看,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三大主粮由于有进口配额限制,正常进口量少,影响较小。即便应对配额外进口,由于有较高的税率(最惠国税率10%-65%,普通税率70%-180%)门槛,国内粮价在一定时期内还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价格支持还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余地已经明显越来越小。
(二)市场干预难度变大。由于外资大举进入粮食加工领域,调控的另一手难度也在加大。当粮食市场价格高企时,通过储备投放市场的粮食有可能被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收购,干预效果很容易被稀释。这种情况在食用植物油已经有鲜活的教训。现在各类粮食巨头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深度介入粮食市场,对粮食市场影响日深。如何及时调整市场干预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是一个紧迫而严峻的任务。
(三)调控压力日益集中。与过去相比,城镇居民的家庭存粮大幅下降,农户的存粮更是大幅减少。过去各地都有粮库,粮库都有库存,而现在非主产区粮库大量转作他用,不仅粮库少,存粮更少。目前的粮食库存状况是,全社会的库存向国家粮库集中,全国的库存向主产区集中。粮食库存过度集中,调控压力没有其他渠道分担,所有风险的化解都寄希望于国有粮食企业。当粮食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时,企业、居民都会成为抢购粮食的主体,风险、压力日益集中。
(四)调运能力明显不足。粮食安全的突发性风险往往发生在流通环节。随着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距离拉大,保障地区间的粮食供求平衡需要更多地依靠跨地区的长距离运输。但北粮南运存在着明显的瓶颈。铁海联运有助于打破北粮南运瓶颈,但粮食海运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在紧急情况下,调运瓶颈容易加剧局部地区供需失衡,产地有粮难达销区,空有粮食而无法形成有效供给。
总之,未来我国国内粮食供求会更紧张、波动会更频繁、调控会更困难,粮食市场风险更大。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国内生产能力建设、调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2013年10月14日
(执笔:方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