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事情发生在格里鲍耶陀夫
环城林荫路上,有一座凋敝残败的花园。园子深处,坐落着一幢古老的奶黄色二层建筑。花园同环形路的人行道之间,隔着一道雕花铁栅栏。楼前有个小院,铺着沥青。冬天,小院里堆着一大堆雪,插着一把铁锹;夏天,等到帆布篷一支,它就成了夏季餐厅中一个极其漂亮的分部。
这幢叫做“格里鲍耶陀夫”楼的小楼据说曾是作家格里鲍耶陀夫的姑妈的财产。此事是否属实,笔者难以说清。有人甚至有印象,似乎格里鲍耶陀夫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有房产的姑妈……不过,小楼还是叫这个名儿了。更有甚者,一个好吹牛皮的莫斯科佬居然说,这位名作家就在二楼圆柱厅里朗诵过《智慧苦果》的片段,而歪在沙发上听朗诵的,恰恰就是这位姑妈。鬼知道,也许真朗诵过?不过这倒无关大局。
关乎大局的事实是:目前的楼主正是莫斯科文协。惨遭横祸的别尔利奥兹在去长老湖之前就是这里的头头。
莫斯科文协会员谁也不管这座小楼叫“格里鲍耶陀夫楼”,都是简简单单——“格里鲍耶陀夫”。一来二去,就这么叫开了:“昨天我在格里鲍耶陀夫排了两个钟头。”“怎么样?”“搞到一个月假,去雅尔塔。”“真行!”或者:“去找别尔利奥兹,今天四点到五点他在格里鲍耶陀夫接待来访。”如此等等。
莫斯科文协在格里鲍耶陀夫的布局堪称方便舒适。一进门头一眼就可以看到各体育小组的通知;通向二楼的整个楼梯间挂满了会员们集体和个人的照片。
二楼头一扇门上挂着个大牌子,上有“钓鱼、别墅组”字样,旁边还画着一条上了钩的鲫鱼。
二号门上有两句费解的话:“一日创作证明。请找M.B.波德洛日娜娅。”
下一扇门上,挂了一块牌牌,文字虽说简短,但干脆叫人闹不明白:“佩列雷金诺。”再向前,一个偶然到格里鲍耶陀夫来访的人,准会被姑妈家一扇扇胡桃木门上五花八门的牌牌弄得眼花缭乱:“向波克列夫金娜领取纸张在此登记”、“收款处”、“特写作家结算处”……
挤过从楼下门厅排起的一字长蛇阵,在一扇人们无时不想破之而入的门上,可以看到一块牌子:“住宅问题。”
住宅问题之后,是一张十分豪华的招贴画,画的万仞悬崖之上有一位身披斗篷、肩背步枪的骑手在策马飞驰。画面稍下方是几株棕榈和一座露台,露台上坐着一位年轻人,顶门上蓬起一撮头发,手里拿着自来水笔,用一种胆大包天、目空一切的眼神仰望苍天。下面的题词是:“丰富多彩的创作假——两星期(短篇)至一年(长篇、三部曲)。雅尔塔、苏克苏、波罗沃耶、齐希齐里、马欣扎乌里、列宁格勒(冬宫)。”门前也排着长队,但不算过分,仅一百五十人左右。
再往前,顺着格里鲍耶陀夫楼内匠心独具的回廊和楼梯左转右转,爬上爬下,“莫斯科文协管理处”、“二、三、四、五号收款处”、“编辑部”、“莫斯科文协主席办公室”、“台球间”以及各种辅助机构便一一呈现眼前。最后,还有圆柱厅,就是姑妈欣赏天才侄儿朗诵喜剧的地方。
任何一个来访者,当然啰,只要不是个十足的白痴,一进格里鲍耶陀夫,马上便能看出这些幸运儿——莫斯科文协会员们——日子过得有多神气。于是心头立刻会燃起一股简直要把人吞噬的妒火。他马上会痛苦地诘问上苍,为什么不能赐他几分与生俱来的文学天才?而没有才气,想要搞到一张全市闻名的莫斯科文协会员证——一张烫着宽金边、散发着珍贵的皮革味儿的褐黄色会员证——岂非白日做梦!
嫉妒,谁愿意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最不是东西!然而,倒也不妨替这位来访者设身处地想想。因为他在二楼的所见所闻也还并非一切,而且远非一切。姑妈家楼下整个是一座餐厅。这是一座多了不起的餐厅啊!的确可以称得上莫斯科顶尖的餐厅。且不说餐厅内两座穹顶大厅有多宽敞,顶上还绘有紫色奔马,飘扬着亚述式的鬃毛,且不说每张台面都备有一盏纱罩台灯,更甭说这地方远非大街上人人有权涉足的场所,最主要之点在于这里端上来的玩意儿质量准能胜过莫斯科任何一家大饭店,而且收费极为合理,价格相当低廉。
因此,有一次,写下这几行真实到无以复加的文字的作者在格里鲍耶陀夫铸铁栅栏旁听到如下一段对话,那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你今儿个上哪儿吃晚饭,阿姆夫罗希?”
“还用问,当然是在这儿,亲爱的福卡!阿尔奇巴德·阿尔奇巴多维奇方才向我透露,今天有生煎梭鲈鱼片,真带劲!”
“过得真不错呀,阿姆夫罗希!”容颜憔悴、脖子上长大痈的福卡叹了口气,对双唇红艳艳、双颊红扑扑的大个子金发诗人阿姆夫罗希说。
“我什么特别能耐也没有,”阿姆夫罗希回答,“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愿望——想过过人过的日子。福卡,你可能会说,竞技场大饭店有时不也能碰上梭鲈鱼吗?可竞技场一份要十三卢布十五戈比,这地方只要五卢布五十戈比。再有,竞技场的货色准是搁了三天的。再说了,到了竞技场,保不准打大剧院胡同那边就会跑出个愣小子来,手拿一串葡萄,摔你个满脸花。不,我坚决反对竞技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阿姆夫罗希冲着整条林荫路嚷道,“你可别想拖我上那儿,福卡!”
“我没想拖你去呀,阿姆夫罗希,”福卡尖起嗓子说,“家里一样可以吃晚饭不是。”
“我的老爷,”阿姆夫罗希高叫一声,“我可是能够想象得出你太太在公用厨房煎锅里做生煎梭鲈鱼的那副模样!嘻!嘻!嘻!……哦来瓦尔(法语:再见),福卡!”于是,阿姆夫罗希哼着小调,朝支着凉棚的露台匆匆走去。
哦……是啊,是啊!……老莫斯科都还记得有名的格里鲍耶陀夫!那一份份清炖梭鲈鱼!亲爱的阿姆夫罗希,多便宜啊!还有鲟鱼,那用银盘盛就的鲟鱼块,四周衬着一圈虾段和新鲜鱼子酱!还有那一小碗一小碗香菇泥煎蛋呢?那鲜蘑炸鸫排,你不喜欢吗?还有热那亚鹌鹑?才九个半卢布!外带爵士乐和礼貌周到的服务!七月份,家里人都到别墅去了,你却因为文学方面许多事务缠身,只好留在城里。你坐在露台上阴凉的葡萄架下,雪白的桌布上映着一圈金色光轮,桌上是一小盘鲜奶,哦,多美!这些还记得吗,阿姆夫罗希?还用问吗?!一看你那两片嘴唇,就知道你还记得。梭鲈鱼、鲑鱼算得了什么?还有按季节供应的大鹬、小鹬、田鹬、山鹬、鹌鹑、蛎鹬等等呢?还有倒进喉咙刺啦刺啦作响的纳赞矿泉水呢?!够了,读者,你想得太远了!……还是听我来往下说罢!
别尔利奥兹横尸长老巷的当晚,十点半钟,格里鲍耶陀夫二楼只有一间房亮着灯。十二位集合开会的文学家一直在房间里苦苦等待文协主席的光临。
人们在文协管理处办公室,坐在椅子、桌子上,甚至两个窗台上,个个闷得透不过气来。窗户虽然大敞四开,却感不到一点风丝。莫斯科正在把沥青路面吸收了一天的热量不断散发出来,看来夜间也不会凉快多少。姑妈家改做餐厅的地下室飘出一股大葱味儿,招引得大家都想去喝上一杯。人人烦躁不安,满心不快。
小说家别斯库德尼科夫——一个文文静静、衣着讲究的人,生就的是一双全神贯注但又难以捉摸的眼睛——掏出了怀表。表针正爬向十一点。他用手指弹了一下表盘,朝邻座的诗人德乌勃拉茨基一亮。诗人正坐在桌上,两只胶底黄皮鞋无聊地荡来荡去。
“怎么搞的?”德乌勃拉茨基抱怨道。
“老兄,也许在克里亚兹玛河那边耽搁了。”涅普列缅诺娃以洪亮的低嗓门回答。她是个出身于莫斯科商人之家的孤女,后来成了作家,以“领航员乔治”为笔名,专写海上战斗小说。
“对不起,”一位通俗喜剧小品作家扎格里沃夫篬起胆子说,“这会儿换了我也愿意在凉台上那么一坐,小茶壶那么一端,不比在这儿上蒸笼强多啦?会议不是定在十点吗?”
“现在要是能在克里亚兹玛河那儿一待,那可是神仙过的日子!”领航员乔治知道,只要一提克里亚兹玛河畔的文学家别墅村佩列雷金诺,大家都会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故意逗弄在座的人。“现在,夜莺大概也开始啼了。不知怎的,我一住到郊外,干起活儿来就顺手多了,尤其是春天。”
“我已经交了三年钱了,就等着能把我那甲亢老婆送进这天堂住几天,谁知钱扔进去,连个水花儿也没见着。”短篇作家波普里欣气哼哼地说,心里那个难受。
“这事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坐在窗台上的评论家阿巴勒科夫瓮声瓮气地说。
领航员乔治的小眼睛里腾起了欢乐的火焰,她把女低音放得尽量柔和些:
“不要妒忌嘛。别墅一共只有二十二幢,正在施工的也仅有七所,咱们莫斯科文协可有三千人呐。”
“三千一百一十一名。”有人从角落里插了一句。
“所以嘛,”领航员接着说,“有什么办法呢!能分到别墅的自然也一定只能是咱们当中最有才华的……”
“头头脑脑啰!”气哼哼的电影编剧格鲁哈廖夫说得更直截了当。
别斯库德尼科夫装作打哈欠,走出了房间。
“在佩列雷金诺一人就独占五间房。”格鲁哈廖夫冲着他的背影说。
“拉夫洛维奇一人还占六间呢!”杰尼斯金叫了起来,“餐厅里还镶了橡木墙围子!”
“嗨,现在的问题可不在这儿,”阿巴勒科夫的粗嗓门在嚷嚷,“问题在于都十一点半了。”
这一来七嘴八舌全嚷嚷开了,大有吵翻天的架势。有人往该死的佩列雷金诺打电话,可是接错了别墅,打到拉夫洛维奇家里去了。一打听,拉夫洛维奇下河去了,这一来大伙儿更来气了。又打了个电话到副九三〇号的小说委员会去碰碰运气。不用说,那儿也是一个人没有。
“他倒来个电话呀!”杰尼斯金、格鲁哈廖夫和克万特都喊。
唉,这些人全都白喊,别尔利奥兹绝不可能再给任何人打电话了。在远离格里鲍耶陀夫的地方,在被好几只千瓦大灯泡照得雪亮的大厅里,在三张白铁面的台子上,陈放着那摊不久前还叫做别尔利奥兹的东西。
第一张台面上是血迹斑斑的尸体——衣服扒下来了,一只胳膊断了,胸腔已被轧扁;另一张台面上摆着一颗人头,前牙摔脱,眼睛还没闭上,晶体已经浑浊,即使再强烈的光线,也无法对它们再起到刺激作用;第三张台面上堆的是硬邦邦的衣服碎片。
无头尸旁站着法医教授、病理解剖专家和他的解剖助手、案件调查机关的人员,还有以死者病妻的名义打电话找来的别尔利奥兹在莫斯科文协的副手——文学家热尔德宾。
小汽车先拉着热尔德宾和案情调查人员一道来到死者的公寓(这已是半夜时分了),封存了他的全部文件,然后才来到太平间。
现在,人们站在死者残骸周围,正在商议怎么办更好:是把轧掉的脑袋再缝到脖腔上呢,还是用黑布严严地一直盖到脖子,然后就这么着把尸体陈放到格里鲍耶陀夫的大厅去?
是啊,别尔利奥兹是再也不会打电话了,杰尼斯金、格鲁哈廖夫、克万特、别斯库德尼科夫这些人大可不必再大喊大叫,愤愤不已了。子夜十二点,十二位文学家离开二楼,下到餐厅。此刻,大伙儿不由得又想起,别尔利奥兹害得他们好苦:露台上张张台面早已坐得满满的。没奈何这帮人只好憋在那两间大厅里进晚餐了——那地方虽说装修赏心悦目,可就是闷得叫人透不过气来。
半夜十二点整,第一间大厅里先是轰隆一声巨响,接着叮叮当当、噼里啪啦之声大作,天地万物都在震动中颤抖。只听得一个尖嗓子男人和着音乐死声赖气地叫喊:“哈利路亚!”著名的格里鲍耶陀夫爵士乐队开始演奏了。一张张挂满汗珠的面庞顿时容光焕发,天花板上的奔马图好似有了生命,电灯也似乎增加了几分亮度。突然,人们在两个大厅里疯狂地跳起舞来。露台上也紧随其后跳开了。
格鲁哈廖夫同女诗人波露麦夏茨跳在了一起。克万特也在跳。长篇作家茹科波夫同一位穿黄色连衣裙的电影演员舞成一双。下场的还有德拉贡斯基、切尔达金。小矮个儿杰尼斯金同高头大马领航员乔治跳成了一对。一位穿白席纹布裤的陌生人把漂亮的女建筑师谢梅金娜紧紧地搂在怀里。跳舞的有自家人,也有外请的客人;有莫斯科的,也有外地的。有克琅施塔的作家约翰,还有个罗斯托夫的什么库夫季克,好像是个导演,一脸紫不溜丢的牛皮癣。翩然起舞的还有莫文协诗人分会著名代表人物:帕维奥诺夫、博戈胡利斯基、斯拉德基、什皮奇金和阿杰利芬娜·布兹佳克。此外,还有一些头发理成博克斯式的年轻人,看不出干的哪一行,衣服里衬着垫肩。有个岁数不算小的男人,蓄着大胡子,上头还沾了一片绿葱叶,他也在跳;舞伴则是一位蔫蔫巴巴、面无血色的姑娘,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橙红色的丝质连衣裙。
侍者们汗流浃背,把凝着一层露珠儿的啤酒杯高举过头,恨恨地嘶声喊着:“劳您驾,公民!”请人在一旁拿着扩音筒招呼:“十一桌一杯!九桌两杯!上等好酒!”那个细腔细调的声音已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号叫:“哈利路亚!”爵士乐队中金晃晃的大镲连连击响,甚至压过了洗碗女工顺斜槽把盘子滑送到厨房的叮当声。一句话:简直是活地狱!
夜半时分的活地狱当然就有活鬼:一个黑眼睛的美男子来到露台上,他蓄着尖尖的山羊胡,身穿燕尾服,以俨然王者的威严目光扫视着自己的领地。有些神秘主义者说过——确实说过——说这位美男子原先并不穿燕尾服,而是腰扎宽皮带,上插两把快枪,乌黑油亮的头发上系着火红的缎带。指挥着一艘悬挂黑骷髅旗的双桅船,游弋在加勒比海之上。
哦,不,不,谄媚的神秘主义者在撒谎。世上哪有什么加勒比海?也不会有什么不要命的走私犯,更不会有什么追捕他们的轻巡航战舰!浪涛上没有过弥漫的硝烟,什么都不曾发生,什么也不曾存在过!看,有的只是那株蔫头耷脑的椴树,只是那道铁栅栏和栏外的林荫路……还有那在瓯中缓缓消融的冰块,那瞪得跟老牛眼睛一般大的隔桌窥伺的血红的眼睛……多么可怕,多么可怕……哦,神癨啊,赐我一杯毒药……
那边桌上忽然有人冒出一句:“别尔利奥兹!”蓦地,爵士乐颓然寂灭,仿佛它猛然间挨了一记老拳。“什么,什么,什么?!”“别尔利奥兹?!”人们纷纷跳将起来,七嘴八舌地嚷着……
别尔利奥兹的噩耗传开了,一股哀潮汹涌而来。有人手足无措,失声惊叫,建议必须马上、当场、就地以集体名义草拟一份电报,立即拍发。
可是,我们要问一句,草拟什么电报?往哪儿拍?干吗?真的,往哪儿拍呀?如今,既然后脑勺已经磕扁,脑袋又在戴着胶皮手套的解剖员手里捧着,脖子则在教授手里用弯针缝着,再发电报又有什么用?死了,什么电报也不需要了。一切全完了,咱们也用不着再麻烦电报局了。
是的,死了,死了……可我们,不是还活着吗?
是的,一阵悲哀像开了闸的洪水,可是仅仅持续了那么一会儿,就渐渐消退了。有人已溜回自己的餐桌旁,而且——先是偷着,然后就大模大样——咂了一口伏特加,吃了一口菜。说实在的,还能让这上好的鸡肉丸子白白糟蹋了不成?咱们能有什么办法挽救别尔利奥兹的生命?难道挨饿救得了他的命?咱们可都是活人哪!
当然啰,钢琴锁上了,爵士乐队散了,有几位记者坐车回编辑部赶写悼念文章去了。有消息说热尔德宾已从太平间回来。他在楼上死者办公室一落座,马上传出了小道消息,说此人将要接替别尔利奥兹的位置。热尔德宾把十二位执行委员从餐厅全部找来,在别尔利奥兹的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就如何布置圆柱大厅,如何把遗体从太平间移来,如何让大家入厅瞻仰遗容,以及与本次不幸事件有关的种种其他紧迫问题,进行了讨论。
这时餐厅又恢复了它惯常的夜生活。如果不是出了一桩极不寻常的怪事,这种情况也许会一直继续到打烊,也就是一直继续到清晨四时。这桩怪事比起别尔利奥兹的死讯来,更是让餐厅里的顾客瞠目结舌,诧异不已。
起初,先是格里鲍耶陀夫楼门口值班的马车夫骚动起来,只见其中有人在驭夫座上站起来喊道:
“哟,你们看哪!”
随着喊声,栅栏那边不知什么地方,亮起了一点微弱火光。亮光渐渐逼近露台。桌旁人们纷纷起身,定睛细看,但见一条白影随火光向餐厅移动。待得它到了花墙,用餐的人们一个个叉子上举着鲟鱼块,眼珠子瞪得溜圆,全都愣住了。正巧门卫这时从餐厅部衣帽间走到门外,打算抽口烟。他一脚踩灭香烟,朝白影走去,显然想拦住他进餐厅的道路,不知何故又改变了主意,停步傻呵呵地笑着。
白影钻过花墙门洞,一路通行无阻上了露台。人们这才看清,哪是什么白影!这不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伊万·尼古拉耶维奇·流浪汉吗!
诗人光着双脚,身穿一件破破烂烂的白色托尔斯泰衫,胸前用别针别着一帧纸圣像,画的也不知是哪位圣徒。下身穿了一条条纹白衬裤。手里点着一根喜烛,左脸颊新划了一道口子。一阵深不可测的寂静笼罩着露台,啤酒从一个侍者拿歪了的杯子里直淌到地板上。
诗人将喜烛高举过头,大声说:
“朋友们,祝你们健康!”接着钻到身旁桌下看了一眼,忧伤地说:“不,他不在这儿!”
这时有两个人说话了,一个低音毫不怜悯地说:
“糟了,震颤性谵妄。”
第二个声音是个女士,声音又惊又惧:
“民警怎么允许他这德行就上街逛呢!”
伊万把这话听得一清二楚,当即回答:
“有两回他们想把我拦住来着,一次在桌布胡同,还有一次就在这儿,铠甲街。不过我纵身一跃,过了围墙。瞧,脸上不是划了道口子吗?”说到这儿,伊万举起蜡烛大叫一声:“文学弟兄们!(他那沙哑的声音又变得坚定了,他也更加激动起来。)大家请听我说!他又出来了!快逮住他!不然要出大乱子的!”
“什么?什么?他说些什么?谁出来了?”四面八方七嘴八舌地问。
“顾问呀,”伊万回答,“就是他,就是他,刚才在长老巷,把亲爱的别尔利奥兹杀害了。”
这时人们纷纷涌出大厅,来到露台。人群朝伊万的烛光聚过来。
“劳驾,劳驾,说清楚点好吗?”伊万耳边轻轻响起一个彬彬有礼的声音,“请您谈谈,怎么杀害的?谁杀害的?”
“外国顾问呀!一个教授,是个特务。”伊万环顾着大伙儿。
“他的名字呢?”耳边那声音又轻轻问。
“就是名字不知道!”伊万伤心地嚷,“要知道名字就好了!他的名片我没看清……只记得第一个字母是W,名字以W打头!以W打头是什么名字呢?”伊万一只手捂住前额,自问一句,忽又喃喃,“维,维,瓦……沃……瓦什奈?瓦格涅?怀涅?维格奈?文特?”伊万紧张得头发都滑到了前额上。
“沃尔夫?”一位女士同情地喊。
伊万勃然大怒。
“蠢货!”他大叫一声,目光搜寻着这位女士,“这跟沃尔夫有什么相干?沃尔夫一点用不着负责!瓦……沃……不行,这样想不起来!公民们,听我说,马上给民警局打电话,让他们派五辆摩托,架上机枪,去抓教授。别忘了告诉他们,这一伙还有两个同案犯:一个是穿花格衣服的瘦高个儿,戴副破夹鼻眼镜;还有一个,是只胖乎乎的黑猫……我先得把格里鲍耶陀夫仔细搜查一下,没准就藏在这儿!”
伊万立刻变得焦躁不安,他推开周围的人,挥舞着蜡烛,溅了一身蜡油,又钻到桌下去察看。这时就有人喊:“把大夫找来!”接着,一张温柔的、营养充足的、肉乎乎的脸出现在伊万面前,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带着角质框眼镜。
“流浪汉同志,”这张脸的口气一本正经,“请安静!我们敬爱的别尔利奥兹同志去世使您受到了刺激,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这一点。您需要安静。同志们这就送您去睡觉,您会安然入睡的……”
“你,”伊万把牙一龇,打断了他,“一定得抓住那个教授,你懂不懂?克列金,干吗你要跑来跟我说这些蠢话?”
“流浪汉同志,请原谅……”这张脸憋得通红,连连后退着回答。他已经在懊悔干吗要搅到这档子事里头来。
“不,不,不!别人还情有可原,你我可没法原谅。”伊万压低嗓门狠狠地说。
他一咬牙一咧嘴,迅即把蜡烛换到左手,抡起胳膊,照这张神情关切的脸猛掴了一掌。
大伙这才想到应该把伊万抱住,于是朝他扑了过去。蜡烛熄灭了,脸上的眼镜飞了起来,顿时被踩得粉碎。伊万发出一声可怕的战斗呐喊,开始奋力挣扎。喊声响彻了整条林荫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桌上的杯盘噼里啪啦摔得满地,女人们在吱哇乱叫。
正当侍者们用毛巾捆绑诗人时,双桅舰长同门卫在衣帽间作了一次谈话。
“你没见他只穿一条衬裤吗?”海盗冷若冰霜地问。
“阿尔奇巴德·阿尔奇巴多维奇,”门卫怯生生地说,“我能不让他进来吗?他也是莫斯科文协的会员不是?”
“你没见他只穿一条衬裤吗?”海盗又问。
“对不起,阿尔奇巴德·阿尔奇巴多维奇,”门卫满面通红,“我能有什么办法?我也知道露台上坐着女同志……”
“女同志不女同志倒无所谓,女同志根本不相干,”海盗眼中冒出的火简直要把门卫烧成灰,“可是对民警来说这可不是无所谓!一个人如果想穿着内衣在莫斯科大街上逛,那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让民警押着走;他也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民警分局!你如果还算个门卫,就应该知道,见到这种人,片刻也不该迟疑,马上鸣笛报警。你听,你听听,露台上出了什么事?”
惊得呆若木鸡的门卫立时耳中听到露台上传来的一阵阵咆哮声、杯盘稀里哗啦的落地声和女人们的尖叫声。
“就这件事对你该如何处置呢?”走私犯问。
门卫的脸涨成了黑紫色,眼球子也定住了。眼前那梳成分头的黑发,仿佛真的扎上了一条火红的缎带。白衬胸和燕尾服消失了,皮带上仿佛真的插上了手枪。门卫觉得自己仿佛已被吊上了船桅的顶部,依稀亲眼见到自己被勒得吐出了舌头,脑袋毫无生气地耷拉在肩上。他甚至听到了船舷外的海浪声。门卫已是双腿发软,这时亏得走私犯对他大发慈悲,收却了那两道犀利的目光。
“注意点,尼古拉,下不为例!咱这个餐厅,可不想白养活你这样的门卫!还是请到教堂当门卫去吧。”长官说完这话,立即迅速准确、毫不含糊地下达了命令:“把酒柜上的潘杰列伊找来,再找个民警来。搞份现场笔录,要辆车,送精神病院!”随着又加上一句,“鸣警笛!”
一刻钟后,不仅在餐厅,而且在林荫路,在窗户面向餐厅花园的所有楼房里,至为惊讶的人们看到,潘捷列伊、门卫、民警、男侍者和诗人柳欣,从格里鲍耶陀夫大门里抬出一个像洋娃娃般用布片包得紧紧的年轻人。此人流着眼泪,挣扎着朝柳欣身上啐吐沫,骂得整条林荫路都听得一清二楚:
“狗娘养的!……狗娘养的……”
卡车司机恶狠狠地打着了火。马车夫在一旁勒马待发,用淡紫色的缰绳抽着马屁股,喊着:
“上这辆车吧!精神病院我去过!”
四周人声鼎沸,都在纷纷议论这空前的怪事。简而言之,这是一场令人恶心、招人厌恶、引人入胜的、下流的殴斗。直到卡车拉着倒霉的伊万、民警、潘杰列伊,还有柳欣驶离了格里鲍耶陀夫大门,这场风波才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