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起名鞋底蛎子
有关牡蛎的文化印象,是从《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开始的。之前我只是知道,大连人叫做海蛎子的牡蛎真就那么好吃。
欧洲人很怪,不认营养价值很高的海参,却都对生蚝(牡蛎)表现出少有的疯狂。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特鲁瓦在1734年创作的那幅惊艳世界的《牡蛎宴》,画面上男男女女的贵族达人痴醉迷乱地狂吃牡蛎的宏大场面,至今想起来心还在怦怦直跳。仅仅一只海蛎子,至于把人变成这样吗?大家都知道,法国人喜吃生蚝在世界是出了名的,滨海夏朗德省每年的生蚝消费十分惊人,连开生蚝壳的去壳员都有了。其实,欧美很多国家的人都在生蚝面前变成了疯子。欧美人多少年来都认为生蚝有性功能,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神狂欢,生蚝便是主食,所食用的多为告彻斯特地区的牡蛎。英王亨利六世认为“蚝比鸡肉好吃”,百食不厌。我老是觉得,法国人狂吃生蚝,和那些显赫政要骇世文人有关。你看,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上战场前必吃数沓生蚝。法国大作家伏尔泰、卢梭等对生蚝大快朵颐之余,均提文作诗讴歌生蚝鲜美“有益健康”。拿破仑的大将朱诺元帅,每天以三百只生蚝当早餐。1798年,一位法国内阁大臣有一次一口气在一个钟头内吃了三十二沓生蚝。19世纪末期,纽约的“蚝吧”街可谓灯火通亮,亮着红灯的门里则灯光黯淡,顾客与多为娼妓的女伴在用帷幕围起的小包厢内食蚝谈情。日本人则把它称作“根之源”。不管生蚝营养价值高下,蚝与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么肥的海蛎子能不馋人吗?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也是一位蚝迷,他曾为街边卖蚝贩子写过一首诗《蚝》:
牡蛎多迷人我大叫
我的官人,来买吧
看多丰满多新鲜
比告彻斯特牡蛎
还要鲜美还要甜润
它们健脾壮阳
使你精神抖擞
助你开枝散叶传宗接代
满足你的娘子
不管她不孕不嫩
不贞不淑
一吃了我的牡蛎
躺在她身旁
她不但变得好生养
你亦不用再怕她。
这首诗,足以让你明白欧美人的牡蛎文化了。
据沿海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懂得采食牡蛎。在汉代之前,已有在海滩插竿养牡蛎的记述,是世界上第一个养殖牡蛎的国家。我国古代第一部有实用科学意义的书《天工开物》,就讲到了牡蛎,称壳蛎为“蛎房”,牡蛎肉为“蛎黄”。大连人至今把海蛎子肉叫蛎黄,炸蛎黄这道海鲜菜在各家酒店现在卖得依然很好。不过,《本草纲目》把海蛎子肉叫做“蚝房”:“蚝房治虚损……滑皮肤”。牡蛎作为壮阳食物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都有记载,牡蛎体内含有大量制造精子所不可缺少的精氨酸与微量元素亚铅。精氨酸是制造精子的主要成分,亚铅促进荷尔蒙的分泌。牡蛎很奇特,只有雄性,没有雌性,“牡”字在古代是公马的意思,因此得名牡蛎。牡蛎补肾壮阳的作用,连名字都有说服力。牡蛎中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所以现代人叫它“海洋牛奶”。钙、铁、锌、铜、蛋白质等太多的营养构成,就不用说了。
外地人把大连话称作“海蛎子味”,实际就是四不像的集合体:来大连最多的山东人决定了大连的语言基调以胶东味为主,当地辽南俚语又施加了一些影响,再努力着向普通话靠拢。把大连话说成“海蛎子味”,肯定是一个不喜欢大连话特色又吃不惯大连海蛎子的人。“海蛎子味”的大连话,体现着浓厚的移民融合色彩。
大连人讲:“凉水蛎子热水蛤”,当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海蛎子也一天比一天肥美。秋冬季节,正是大连人饕餮海蛎子大餐的时刻!这个时节的海蛎子,正在备战过冬,努力囤积身体内的养分和油脂,把自己养得丰满肥腴,正好给人们大饱口福。
据专家说,大连湾牡蛎是大连最好的海蛎子。
八九岁时的一天,我把妈妈烀得热乎乎带金黄饹儿的玉米面饼子,用毛巾裹紧紧夹在腋下,跟着大人去海边赶海蛎子。小北风飕飕刀剐似的吹在脸上,没人叫疼。一拨人撅着屁股站在退潮的海水里挖着蚬子和蛏子,另一拨人就到礁石上刨海蛎子。我们高兴地用带锤头的铁挠子将礁石上的蛎头一个个撬开,把那鲜流流的蛎黄直接放到嘴里,咬着饼子吃。原味的海蛎子肉,微甜微腥浓鲜且爽滑。
后来念中学时,听说有了辣根这东西,酒店的人都蘸着它吃,我们就买了一管这小玩意,再去海边吃,用铁挠子尖对准海蛎子的两张壳中间钻进去,上下一撬,海蛎子的壳就分开了。海蛎子肉蘸着足够浓度的辣根,刚一入口,辣根的冲劲儿便会立马侵袭五官,眼泪都呛了出来,一直爽到脚后跟儿。
工作后,我经常到市场买回海蛎子肉,在电饼铛上用油煎着吃,中等火候,直到把海蛎子煎出黄饹,口味焦香焦鲜。
再就是吃烤海蛎子,和铁板烧的吃法等同。把带壳的海蛎子放在电炉子上烤,等到海蛎子张口的时候,把切成片的大蒜塞进去,放一些辣椒酱,再烤几下,随着“啪啪”的声音,海蛎子都张开了口,一股鲜美的热气升腾起来。把海蛎子的汤慢慢吸进嘴里,再把海蛎子肉塞到嘴里,天下最美的滋味尽在于此。
当代人对海产品有着奇特而肆虐的爱好,野生海蛎子也在不断减少。随着养殖海蛎子的增加,人们更加怀念当年大片大片的野生海蛎子。市场上有一些大大的海蛎子肉,据说是用什么东西泡出来的,看着诱人,鲜味极差。
如果你在城市某一墙根市场某一角落,看到蹲在那儿的老头或老太太的铝盆里,盛着一碗碗拇指大的海蛎子肉时,你就撞上好运了,这是真正的大连湾野生海蛎子。别看蛎子肉少,但很鲜很浓,蘸辣根生吃或下面条做卤子,再鲜美不过了。
当然,大部分体积较大的海蛎子肉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海毕竟是广大宽阔的,不安分养殖牡蛎的人毕竟是少的。一个长期蹲在市场卖海蛎子的人,更需要大家对他的信任。要不然,他的海蛎子还怎么卖下去?
大连有一种海蛎子,在冷水里生长的时间比一般海域长,海蛎子的营养元素比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分更加丰富完美,而且有一个非常生动好听的名字:鞋底蛎子。听这名字,你就能够想象到它有多大的个头。这个名字,就是大连电视台一位叫李一峰的美食节目主持人起的。这种海蛎子的产地,就在著名的棒棰岛海域。这片海的守护人孙世礼先生说,在大连,只有棒棰岛这片海有这种蛎头。
这种鞋底大的海蛎子在这片海域,出产量极小,因此在大连农贸水产品市场你是见不到的。有这个口福的人,只能来到大连棒棰岛,还得赶上水下有货。海蛎子没有长大前,主人是不会去动它的。棒棰岛海蛎子一旦捞上来,除了满足来到这里大大小小的首长与贵宾外,剩下的一小部分才能满足棒棰岛国宾馆和海边悦海楼的宾客。
李一峰在大连算是一位美食家,主持了7年的美食节目。对大连海鲜,他有几套自己的心得。他向我描述了发现鞋底蛎子的过程。
2005年的夏天,他接到棒棰岛守海人孙世礼先生的电话,说这里发现了野生大海蛎子,有兴趣就过来看一看。
在现场刚主持完节目的李一峰和摄制组的小哥们一说,大家就径直赶到了棒棰岛海边悦海楼脚下那片海。正赶上中午几位首长在悦海楼用餐,孙世礼先生领着他们声音很小地坐着小船下了海,来到离岸边不远的一片海域,潜水员一个鲤鱼打挺扎进水里,十几秒后哗地跃出水面,手里举着一只鞋底大的海蛎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海水:“水底下全是这么大的蛎头!”
李一峰接过蛎头,反复端详着,喃喃自语地冒出几句:“和咱们穿的鞋底一般大,这不就是鞋底蛎子吗?还没有名吧?就叫鞋底蛎子吧!”
孙世礼先生一听,连说这名字好。守海人同意了更没人说什么了。那期电视节目就出现了鞋底蛎子的专题。不少大连人看了节目,直奔棒棰岛海边,怎奈这鞋底蛎子出水量太少,弄得这些来宾和孙世礼先生都为难了好一阵子。
大连美食家、美食节目主持人李一峰
在棒棰岛宾馆做了多年餐饮总监的董长作大师说,大连的海蛎子,大连湾的蛎头小但是海蛎子肉最鲜。要说大个海蛎子肉最鲜,得数棒棰岛的鞋底蛎子了,它的营养成分也高于一般海域的海蛎子。
棒棰岛能成为国宾馆,不光是风光旖旎,这片海域的海带、紫菜、海藻这些海藻类植物格外稠密,营养价值也很高。咱们都知道,海藻类植物是海参汲取营养的重要来源,海藻类植物含三种糖类,抗衰老作用很强,是海洋中低脂肪食品,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利的生物活性元素,丰富的矿物质和天然碘。这个环境里野生的大个海蛎子,像大珍珠一样水盈盈的大蛎黄,增加性功能的锌、强化肝功能的牛磺酸、有降压作用的海带氨酸和杀虫作用的海人草酸,都很丰富。一个鞋底蛎子的营养价值,绝不差于一只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