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五千米
为了提高钻井速度,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步伐,石油工业部余秋里、康世恩在新疆主持召开克拉玛依油田现场会,新疆、玉门各派代表到会交流经验。
王进喜自担任钻井队队长起,就特别注意学习钻井的新知识、新技术,每到一处,他都能虚心地扎扎实实地学,每到一地,他总感受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他想,同型号的钻机,为什么有的队使用得好,有的队差?因此,他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学,认真地往笔记本上记。这正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他把先进队的经验、新技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了许多记号,他把先进队的新思想、新技术,变成了自己的钻井队的财富。
由于王进喜的勤奋好学,不断地进步,他的事迹不断在油田传颂,也因此,成了玉门油田参加这次现场会的代表。
会议上,王进喜向大会介绍了5队的打井经验,这对他来说,可比打井难多了。他没上过学,仅有一点文化还是解放后在扫盲班学习三个月的文化。秀才们给他写的稿子,读起来自然是磕磕巴巴,也没什么气魄。
主持会议的余秋里部长替他着急,给他支了一招:“王进喜,你不要看稿子,你不要读了,把稿子放下讲。”
王进喜回过头来,有些迟疑地问:“行吗?”
“行!你怎么干的就怎么讲!”
“好!”王进喜把稿子往桌子上一扔,随后把两只袖子往上一挽,便放开讲起来,讲钻机整体搬家,讲再打319井,讲如何打双筒井,讲争上白杨河,讲“全天滚”,讲如何向先进井队学习……
此时,谁敢说王进喜没文化,他分明是个天才的讲演家。他的发言、比喻,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头头是道,博得代表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王进喜第一次向世人展露了他讲演的才华。
10月24日,在克拉玛依油田中苏友谊宫前的青年广场上召开万人参加的表彰比武打擂大会。会场,红旗猎猎,人头攒动,气氛格外热烈。
会上,当主持人张文彬局长宣布给全国各油田的先进队颁发奖旗时,会场沸腾起来,向先进钻井队学习的口号此起彼伏。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余秋里部长把宽长近四米,中间写有“钻井卫星”四个大字,落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的奖旗,亲手授予王进喜。王进喜接过奖旗,面向参加大会的代表们挥舞起来,猎猎作响。
骄傲啊,自豪啊,中国的石油工人!
随后比武打擂开始了。
王进喜代表玉门油田冲上主席台,大声吼道:“我代表1207队(即贝乌5队的钻机编号),提出月钻井进尺3000米!”
新疆的张云清当然不甘示弱,他抢过话筒:“我代表新疆的1237钻井队,提出月钻井进尺4000米!”
王进喜一把又抢过话筒,响亮地迎战:“我在玉门地区要月钻井进尺5000米!”风雨般的掌声,更有助威者加油,“好!”
这正是,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高兴得合不拢嘴的张文彬局长,站起来,挥了挥手,道:“行啦,行啦,够高的了,再不要高了!”
台下,口号声如大海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为打擂者助威。
台上,打擂者如同蛟龙出水,指标一个比一个高。都要夺天下第一,大有“天下者,我们的天下,舍我其谁也”之势。
张文彬来到王进喜和张云清中间,说:“谁上五千米,谁就是标杆队,你们两个有没有决心?”
“玉门人是好汉,标杆永立祁连山!”
“新疆人是好汉,永保标杆插天山!”
尽管后来有人批评道:这种比武打擂是“大跃进”的浮夸,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认识当时主持者的初衷。据《石油师人》记载:“比武、打擂,本是热血男儿上阵杀敌出征前线最重视的仪式。它让勇武者热血沸腾,令怯懦者平添锐气。谁英雄谁好汉,擂台之上比比看——在将要为国建功立业,名彪青史的关键时刻,人人立志,个个争强,谁不想当英雄呢?这就是石油部党组或者说是余秋里的最终意图。”
这是战争年代解放军大战前最好的军事动员,鼓舞斗志,弘扬士气,激荡英雄气概,是打胜仗的进军号。
这是和平年代石油工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革命加拼命为石油而战的最好思想动员,长志气、增豪气,是必胜的誓师会。
它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浮夸”,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假、大、空”,它是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战斗动员。
王进喜同志当时提出要月上五千米之后,为什么会引起石油钻井界的如此大的反响?这里不得不把中国过去有关石油钻井的速度和深度回顾一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钻一口深1400米的井,调动全中国最好的钻机,拿出最大的力量,需要两年的时间。到40年代后期,由于技术上的进步,又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后,钻一口600至1000米深的井,也需用6~7个月以上的时间。玉门矿1939年至1949年11年间,总共打井48口,进尺26000多米,刚解放时只有老旧钻机7部,其中能用的4部,有钻井队4个。当时一个班打几米,一个月打一二百米,一年打上一二口井都觉得正常。直到1953年,才从北京《群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特大喜讯:全国几十部钻机,月钻井进尺突破一万米大关的消息,令人欣喜不已。
1955年3月,王进喜被调进贝乌5队担任司钻以后,他很注意抓人的思想,关心职工的生活,对钻井技术十分重视,并注意到了钻井的每个技术细节,对上一个班钻了多少进尺,一小时能钻几米,钻头磨损到什么程度,钻头泥包情况等等,他心中都有数。钻进中,钻机遇到什么情况,怎么处理,他都一清二楚。
他当司钻的第一个月,月钻井进尺就名列第一,一连几个月,他都保持住了钻井的最高纪录。
1958年初,玉门市委、玉门石油管理局根据油田的形势,响亮地提出“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王进喜也雄心勃勃地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米,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扬。
王进喜爱动脑筋,善于琢磨,永不满足现状。他是一位有信仰,干啥钻研啥,专心一致,坚韧不拔,毫不马虎,又特别注重细节,做事极端有条理的人。
他对数字特别感兴趣,精明能干,有自我对话,反躬自问的习惯,有的人是为了赚钱而拼命干活,王进喜是为了工作出新成绩而拼命工作。
1958年3月份,他又创造了月进尺1227米的玉门油矿历史最高纪录,并打成了中国第一口定向斜井,第一口双筒定向斜井等数个第一。
王进喜之所以把钻井进尺的速度一破再破新纪录,是他在为改变中国石油落后的面貌,他把钻井进尺看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与进步的基础。
他的“不安分”,也搅得大家不得安生。但是这却给整个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色、新的活力。
高速度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灵魂,这早被王进喜吃透了。因此,他是越快越想快。当时调度室值班车只有一辆,想用车很不容易,特别是晚上用车更难。为了节省时间,他省吃俭用,节省下了4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这下他取料、送料又快又方便。
贝乌5队要“进军吐鲁番”,一个月打5000米,创全国最高纪录,在玉门油田引起强烈反响。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更多的人发出疑问:在玉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要实现月进尺5000米,不可能,不行!
“你们这是放空炮,除非地下是个大窟窿,叫你们碰上了,否则没门!”反对的、不相信的人冷嘲热讽。
王进喜听后却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到月底来看吧,我们一定能打出5000米,完不成,我就不姓王。”
“这样可不好,真要是完不成,你说你是姓张还是姓李!”
“我既不姓张也不姓李,我永远姓王!”
“那你不是言而无信吗?”
“不对,我是言而有信,一定拿下5000米!”
月钻井进尺5000米,可不是一个地区的纪录,那是创造了全国的最高纪录!
这个新指标,玉门的贝乌5队能完成吗?各代表团议论纷纷,争论不休。
回到玉门,王进喜说:“这月上5000米就和解放军打仗一样,要有士气、有志气,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奋斗,我们就不要怕掉几斤肉,流多少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
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又说:“目标我们确定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提议,咱们制定一个口号,用来鼓舞士气,壮我们的威风!”
大家七嘴八舌,琢磨出贝乌5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战斗口号,“进军吐鲁番,标杆立祁连”。
更有人直白地说:“王进喜他是心血来潮,他是在发烧蛮干!不要相信他的!”
那么,贝乌5队是不是不讲科学,心血来潮,发烧蛮干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钻井水平。那时的钻井水平很低,速度很慢。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专家制定的规章制度,比如一个月只能用40方水,一罐零两池子泥浆。不能快打,只能按照专家规定死的速度,慢慢打、慢慢磨,如果你没按专家的规定打快了,那就是犯了大错。
另外,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为钻井队的快速打井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对王进喜这样先进钻井队,石油部余秋里部长曾下达过指示,“王进喜堪当大任,要全力支持他,让他放开手脚干!”
更主要的是,贝乌5队在全队的努力下,只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他们已经在许多方面为快速钻井做好了一些准备,所以,王进喜提出月上5000米,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更是大胆创新,既是革命的勇气、胆识,又是智慧、经验、力量的表现。
月上5000米,非同小可,在当时一般井队一个月只打五六百米,七八百米已属正常的情况下,要月上5000米,简直有点令人难以置信。王进喜把群众动员起来了,然后就算细账,把5000米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班、每口井、每一天,把千头万绪的工作都落实到每个岗、每个人,人人当主人,个个抢时间。班与班,工序与工序环环紧扣,争分夺秒,每个人每个行动都要保证成功,准确快速,这样一落实,工人们心里踏实了。大家说:“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5000米拿下来。”5队的干部工人以从未有过的意志和干劲,要打一场“进军吐鲁番,标杆立祁连”的硬仗、恶仗,用王进喜的话说,就是工人们的干劲,是解放以来从未见过的!
我们不冲叫谁冲?要冲什么?冲的是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传统陈规旧习,冲的是过去那些被人们习惯认可了的洋框框和老套套,用玉门市市委的话来说,就是:“思想不断革命,技术不断革新,生产不断跃进”。在克拉玛依现场会上汇报时,王进喜说:“过去满脑子迷信,现在破除了迷信,一试全行!”党的领导和群众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
玉门石油局和钻井公司非常重视贝乌5队的月上5000米的创举,并且对钻井队人员进行了调整:
队长:王进喜
党支部书记:景玉琦
技术员:郭继贤
司机长:孙秉科 翟连武
大班司钻:谭培华
司钻:郑茂昌 戴祝文 薛永胜 周正荣
副司钻:宋三才 王作福 丁国堂 马万福
井架工:钱国章 刘锦明 阮建忠 张永发
司机:孙崇德 沈生寿 王润祥 赵义忠
司助:阮英生 苏顺国 黄金志 范玉福 曾湘都
钻工:张之贤 安利真 何振贵 伍华龙 张天志
刘玉 蔺天印 李贤崇 马继瑞 张志训
张启刚 李志芳 张世发
贝乌5队,召开了由正副司钻、司机参加的支委扩大会。会上王进喜非常严肃地强调了十个问题:
(一)一定保证不卡钻,不掉牙轮,钻杆、钻铤不能断。
(二)钻机、柴油机、转盘、水龙头一定不要发生问题,保证正常钻进。
(三)泥浆泵必须上水良好,哪里有问题,就赶快修,不能带病工作。泵上水龙头要有专人负责,不能把滤清器堵死。
(四)保证泥浆净化好,场地工要把泥浆槽子里的沙子捞净。
(五)钻头要挑好、选好、准备好,同时要备好公锥、母锥,一把抓,磁铁打捞器等各种打捞工具。
(六)各班抽人临时组成一个班,负责挖鼠洞,泥浆池,垫泥浆槽子平台。
(七)钻机整体搬家的时候,要挂好绳套,指挥好、配合好。
(八)各班之间要密切配合好,交接好班,不许扯皮。
(九)和外单位一定要搞好团结,搞好关系,注意配合好。
(十)工作中严禁腰来腿不来的,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景玉琦书记补充道:“各班党员、团员要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配合司钻把各项工作做好。”
最后王进喜说:“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关键部位要有专人负责。这是为祖国争光,和新疆进行竞赛,马虎不得。”
盛夏的玉门,烈日炎炎。平均海拔2400~2700米的黄土地,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变化无常,常常风沙骤起,刮得昏天昏地,抬头远望,山连山,坡连坡。被烘烤的戈壁滩上,时不时露出一簇簇骆驼草。
山坡上,座座抽油机星罗棋布,戈壁滩上,排排钻机林立轰鸣,好一派石油基地壮观景象。
贝乌5队要月上5000米,震动了玉门油田,更得到整个玉门的支持,公司总工程师彭佐猷、生产科长李虞庚、大队长王嘉善、党委书记窦小群带领一班人马赶到现场,炊事班在井场旁埋锅做饭,材料站、安装队、机修厂的人马也纷纷赶到,浩浩荡荡的车队,载着几十吨重的钻机奔驰在戈壁滩上。
昔日空旷的戈壁,今天是车轮滚滚,钻机轰鸣,人声吆喝,仿佛大部队正在开往前线,打一场历史空前的大仗一样。
贝乌5队井场四周插满了彩旗,生产科长李虞庚写的彩色标语格外醒目:
井架上贴的是——
柴油机轰鸣响,卫星上了天,玉门关上立标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发展石油工业!
值班房上贴的是——
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月上千,一年钻井上双万!
水罐车上贴的是多拉快跑争先进!多拉快跑保五千!
贝乌5队是:班班紧,人人紧,两头不见太阳,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各班还制定了自己的口号:“搬家安装转盘不转不交给下班,快速钻进不误分秒往下钻。”
1958年9月1日,月上5000米的第一口井开钻了。那天,铺天盖地地刮起沙尘暴,5米之外,什么也看不见,给正常钻井带来很多困难。
机械工长张光福在部队就得了严重的胃病,但是他到井上一忙,什么都忘了,忙得不是两头不见太阳,就是两头见月亮,几十个小时不下班,胃病发作了,痛得他腰都直不起来,头上冒大汗,他仍然坚持大干。
王进喜叫他回去休息,他却说:“咳!你没当过兵,你不知道,当兵的一上战场,冲锋陷阵,还能往下撤?这打井就和打仗一样,小病小灾的哪能下火线呢!”
“我的师傅呀,这是打井,并不是打仗,你赶快回去休息,井上有我顶着!”
“你看看,你队长成天干在井上,抛家舍业的,图个啥?还不是为了让咱们国家的石油工业早点发展上去。再说,我也是一名老党员啦,就算是我帮你一把吧!”
钻工顾兴典手碰破了,肿得老高,还有点发烧,景书记见到命令他休息,他不休,反而一个劲儿地说:“老师傅有病都不下火线,我们年轻人碰破点皮算啥?干不了重活干点轻的,总得让我为上五千米出点力吧!”
钻工王廷荣也把手碰伤了,司钻把他关在宿舍里让他休息,他却求人搭车,又回到井场。
严格地说,月上5000米的第一次考验是第一口井完井之后,向第二口井搬家。
那天完井正赶上夜里,白天也没有敢把钻机整体搬家,晚上钻机整体搬家,在中国石油史上更无先例。如果晚上不搬,第二天就白白浪费了一天多时间,王进喜决定连夜搬!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都安于现状、都墨守成规,我们的国家怎么能进步,我们的石油工业怎么能快速发展!
然而,敢于冒险不等于蛮干、胡干、乱干,王进喜钻井队更善于把胆识与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就是他最善于苦干、实干、巧干。
晚上最主要的问题是照明,他想到了点篝火。
沿着搬家路线点起一堆堆篝火,所有的车灯也全打开,在火光、灯光的辉映下,王进喜站在十台拖拉机前指挥,鞋里灌满了沙土,他全然不顾,依然从容地指挥拖拉机前进。
突然,天空一阵阵下起小雨,被浇湿的沙土松软起来,几十吨重的钻机微微下沉,船形底座前面开始推起沙土,任凭10台拖拉机加油怒吼,钻机一动也不动,焦急的王进喜四下张望,突然,他发现远方有个采油厂。他从采油厂借来2台修井用的大马力拖拉机,一起吼叫起来,硬是把钻机从沙土堆里拉了出来。
这天上午,王进喜拿起《石油工人报》,突然他看到报上说,张云清钻井队已经打到3951米,不但超过景春海队,也超过了自己。
王进喜立即召开骨干会,研究对策。
9月23日,贝乌5队钻井进尺打到4607.1米,新疆局惊呼。
玉门贝乌5队异军突起,钻进速度逐渐加快,锐不可当。
贝乌5队的井场热闹起来,人欢马叫。
协作辅助单位的人员,守候在井场,随叫随到;机关后勤的同志把开水送到钻台;
医院的医生护士也来到井场,为工人们诊病治伤;
器材供应也送货上门,要啥送啥,送货车上还挂着“支援贝乌5队月上5千米”的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20台水罐车,昼夜拉水……
9月30日下午4时整,5队已经打到4975米,离5000米,只差25米!
领导们来了,新闻单位也来了。
祝贺的人们也到了。
王进喜同往常一样,关键时刻他总是站在司钻的背后。
9月30日24时,当时钟在12位置上的一瞬间,全国月钻井进尺最高纪录在玉门油田诞生了!
此时此刻,王进喜站在转盘上激动地宣布:“各位领导,同志们,贝乌5队30天,不跨月,到今天晚上12点止,累计进尺5009.74米,实现了月上5000米的目标!”
顿时,热情洋溢的祝贺声,在井场骤然响起。
《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的消息:“玉门王进喜钻井队9月份月进尺5009米,创世界少有的纪录。”
《新疆石油日报》、玉门《石油工人报》都在头版报道了此消息。《石油工人报》1958年9月1日,头版头条记者玉林报道:
“贝乌五队职工冲锋陷阵,分秒必争,十六天钻进2030米,最高日进尺544米,夺得新疆中型钻机日进尺440米的标杆。
贝乌五队这次向白杨56#搬家时,在各兄弟单位的支援下,只用十二小时就搬好开钻。接一根十二米多的双根只用四分钟到四分半钟。周正荣班班进尺269米,超过贝乌四队朱虎龙班,班进尺203米的纪录。公司党委第一书记石志刚同志亲自在夜间上井指挥战斗。
在快速钻进中,各兄弟单位纷纷大力支援,运输队的水车不停地拉水:技术作业大队深夜一点多钟,把特制的钻刀送到井场。
截至十六日,贝乌五队已实现了年上万的誓言。昨天党委书记石志刚、副经理袁燮、团委书记赵鸿基和老君庙区队的党政领导,敲锣打鼓给他们贺喜,并送锦旗,石书记要求他们再接再厉,加强协作配合,注意安全,争取更大成就。王进喜队长表示,一定要继续努力,登上月钻五千的高峰。”
1958年10月1日,《新疆石油日报》头版头条:
“贝乌五队登峰造极,月钻五千一尺不少,钢铁钻井队愈战愈强,标杆越立越高,全队职工以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跨上跃进的骏马,飞越前进,从九月一日到三十日,钻进5009米,树立全国钻井最高标杆。
贝乌五队全体职工干劲冲天,分秒必争,搬家安装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五个小时安装完开钻。快速钻进时,按一根钻管只用三分到三分半钟。这个队最大的特点是虚心好学,队长王进喜找贝乌四队的队长景春海交流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改进大队的工作。”
他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发展,是创新,是不断地超越过去。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员工们的积极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王进喜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就具备有如此的科学发展观,这的确是人间奇迹,这也正是他所领导的贝乌五队能登峰造极,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原因之一。”
玉门人自己的报纸《石油工人报》始终关注着贝乌5队的进程,采访了一篇又一篇报道:
“贝乌五队16天上双千。
贝乌五队职工冲锋陷阵,分秒必争,十六天钻进2030米,最高日进尺544米,夺得新疆中型钻机日进尺440米的标杆。”
1958年9月23日《石油工人报》第二版,全版用了近三分之一篇幅画了一面巨大的锦旗,上面书写着:“更高目标立祁连,贝乌五队钻井进尺达到4607米”。
1958年10月6日《石油工人报》头版头条:
大放高产卫星,向新疆现场会议献礼
贝乌五队越战越勇越战越快,月钻5609米放出大卫星。
贝乌五队,在高产月满堂红运动中一马当先,不断创出高产纪录,先后创造了日进尺554.5米,四天半钻成一口1194米深的井,五小时搬家安装,开钻等新纪录。该队党支部重视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发动群众,开展查思想、查纪律、查学习的三查活动,使人人都鼓足了干劲。支部还抓紧对职工进行珍惜荣誉感的教育,使职工都知道完成任务是头等政治任务,树立标杆是为全国亿万人民争光荣,是为祖国争光,也是自己的最大光荣。
贝乌五队职工发扬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充分挖掘各个方面的潜力,采用重压、大泵量、高能速,大大提高了钻进速度,各单位的大力支援与配合,也是有力的保证。
王进喜钻井队的高成绩、高纪录,让竞赛对手也大吃一惊。新疆的张云清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摸着头说:“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王进喜,怎么又冒出来一个先进!”
至今,张云清还感慨地回忆说:“1958年那场钻井大战,王进喜是中途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他的出现,搅得玉门不得安宁,也在我们新疆屁股后面烧了一把火,王进喜的出现,把整个钻井生产提高了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