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解码器:带你换个角度看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委拉斯凯兹:侏儒与红十字勋章

身为一位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尽忠职守地为西班牙皇室服务了整整30年,留下了数百幅精美的肖像画。今天,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看到它们,然而他最好的作品却不是那些身穿华服的国王、公主、贵族的画像,而是另外一批截然不同的作品。这些画作的主角生活在宫廷阴暗的角落。他们身材矮小、面貌丑陋,作为那些“高大”贵族的陪衬,以卖笑、取乐为生。他们是一群没有自己名字的侏儒,但委拉斯凯兹却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描绘他们。这是因为,他画的不仅仅是侏儒,也是他自己。

宋徽宗:隐藏在一幅旷世名作中的预言

一幅名为《瑞鹤图》的画作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千余年前北宋汴京一个冬日傍晚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同一个人,他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他将自己一生所爱都装进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家花园——艮岳。他在这里画鸟、画花、画石头,他将这里设计成想象中的“蓬莱仙境”,修仙炼丹、抚琴吟诗,尽情享受着“出世”的无拘无束。然而正是这座瑰丽的花园却成为他人生的囹圄和灾难的肇始。但他却不知道,自己坎坷跌宕的命运和帝国危机四伏的未来其实早已被画入那幅精美绝伦的《瑞鹤图》。

伦勃朗VS托马斯:两幅肖像画背后的秘密

这是两幅跨越300年的肖像画:其中一幅出自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他用画笔记录下自己风烛残年的模样;另一幅来自当代德国画家托马斯,画面如实描绘了一位在路边休息的流浪汉。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两幅画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隐藏在艺术背后的秘密:那些用眼睛看到的未必都“真实”,画中的“国王”也许早已身无分文,而街头的流浪汉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想要看清隐藏在绘画背后的真相,唯有用心慢慢体会。

印象派:艺术圈中的“富二代”

如果我们相信艺术家是一群穿着上不修边幅,终日饥不果腹,说话疯疯癫癫,行事怪异难测的“异类”,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些艺术家,他们出身名门,穿着讲究,谈吐优雅,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羡煞旁人的才华。他们本可以继承丰厚的家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偏偏选择艺术这门看上去不太靠谱的职业,并不惜为之倾家荡产,甚至奋斗一生。在19世纪的法国,便有这样一群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后人称之为“印象派”。

太阳的背面:另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梵高

说起梵高,人们便会想起他笔下灿烂的向日葵、令人咋舌的拍卖数字和为艺术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但这并不全都是真实的。当抹掉笼罩在艺术家头顶的光环,将所有后来附加的理想主义的外衣褪去,站在我们面前的文森特·梵高不再是故事中记载的那个“悲情英雄”。他心胸狭窄、言行不端、对身边的亲友经常出语不敬,更重要的是,他追求艺术的初衷也并非如我们想象般无私高尚。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有些灰暗的事实,最终让梵高回归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私心私欲、内心充满矛盾的真实的人。

怀斯:那片并不“荒凉”的世界

荒原、草甸、没有人的房子和没有表情的面孔,每当人们看到美国写实画家怀斯的作品,心中闪过的词汇大多是“悲伤”“忧愁”和“荒凉”,所以当80年代,他被第一次介绍到中国,那些经历动荡和伤痛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立即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似乎在他那“荒凉”“衰败”的色调中找到了“同病相怜”的气息。但其实,他笔下的世界一点也不“荒凉”,反而充满了淡淡的温情和丝丝的暖意。怀斯终其一生都不愿离开故土,他不厌其烦地描绘着故乡的一切,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和自己居住的家。他用自己的作品组成了一本生动的“视觉日记”,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弗洛伊德:拒绝为女王画像的艺术家

头顶光环出生的他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反而过起了逍遥快乐的艺术家生活。在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曾有无数女性拜倒在他的脚下,她们中既有少不更事的女学生,也有身份高贵的女伯爵,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段恋情都如“昙花一现”般短暂。他留下了关于女人们的回忆和一幅幅裸体肖像,但对那些数不清的私生子却不闻不问。在世人眼中他冷酷、孤傲,连女王的邀请都公然拒绝。他性格执拗,终其一生、反复描绘的只是一群丑陋、扭曲的男女裸体。但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堪入目”的裸体肖像却卖出了天价。

他叫卢西安·弗洛伊德,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也是单幅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

波洛克:为艺术?还是为生存?

为艺术?还是为生存?——这可能是每一位艺术家心中解不开的结。曾经,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充满期待地对朋友们说:“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艺术家们可以不为生计担忧,自由创作。”100年后,一位美国艺术家也怀抱着同样的期待,拿起画笔,日夜不眠地创作。可喜可贺的是他比他的荷兰前辈要幸运得多,在短短几年便获得了声誉和名望,他自创的“滴画”被誉为美国当代艺术的先锋。然而,他引以为傲的作品却鲜有人愿意为其埋单,它们似乎只是被用来挂在美术馆的墙面和填满艺术史的书页。面对镜头,他的眉毛总是痛苦的拧起,最终在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他停下了手中的画笔,带着这个纠结一生的问题走向死亡,他叫波洛克,美术史家称之为“抽象表现主义之父”。

徐冰VS蔡国强:当中国的“桃花源”遇见西方的“乌托邦”

人们总是说“艺术无国界”,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人们需要翻译和解释来帮助理解那些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这其中包含着陌生的文化背景和迥异的生活习俗。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和蔡国强分别在英国伦敦和澳大利亚悉尼展出了尺寸巨大的艺术作品。它们都以“水”作为主要视觉元素,并且不约而同地运用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作品名称。然而,当人们面对这两件作品时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件可谓“意料之中”,另一件却是“意料之外”。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在这差异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当我们把两件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答案自会慢慢浮现。

桃瑞丝VS皮娜:别思考,去感受

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有些却令人感到茫然无措?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为一件作品感动,甚至落泪,有时候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在那些能够打动我们的作品中,艺术家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一些和我们的生活、情感相关的“线索”。正是凭借这些“线索”,艺术才最终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桃瑞斯和皮娜,当代艺术圈不多见的成功女性,虽然她们所从事的领域完全不同,一个是装置艺术,另一个是现代舞,但在她们的作品中却可以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具有诗意的传达,同样是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她们用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告诉我们:好的作品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感知的;而作为观众,面对艺术,只需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