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从来不跟我说话: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与疏远
《创世纪》里说:“孤独和独处是不好的,但有些时候孤独却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慰藉。”
——约翰·巴里摩尔
关系可以更近一些,但不要过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方面需要“亲近感”(或称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或称为“分离感”)。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欣赏和爱;但同时也需要独立、自主、自由和自决权。
这两种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需求贯穿我们整个一生,随着我们生活环境和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完全依赖于父母,时刻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大约在两岁左右,我们开始尝试跟父母分开,但是又不敢离父母太远,只能时时让父母处于我们的视线之内;如果父母离开一段时间,或者我们找不到父母时,就会感到焦虑。随着慢慢长大,我们越来越坚信:只要我们需要,父母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可以跟父母分离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了青春期,我们终于开始要求与父母彻底分离。虽然有时在很多方面仍然依赖着父母,但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能够独立生活。这种分离与依赖的两难困境常常让青春期的少年感到痛苦和迷茫。接着,我们成年之后不久,就真正离开了家庭,独自一个人踏上了人生的旅途。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遇到某人,跟这个人再来一段新的“亲密”与“距离”交替纠缠的新关系。
请做下面的练习,看一看你在人际关系中是如何与别人变得亲密或者疏远的。
你的感情关系
请画一个图表,列出你十岁时原生家庭中的成员,用圆形代表家庭中的女性,方形代表家庭中的男性。请列出当时原生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也包括你自己。请根据你认为的当时感情关系上的亲疏程度来排列这些代表家庭成员的圆形和方形。也就是相互亲密者靠近一些,相互疏远者离远一些。下面是一个例子:
请按照上图的模式,再画出你3岁、6岁、14岁,以及18岁时的类似关系图表。你能否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远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然后,请你再画一个图表,来表示现在你与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
最后,请画一个你现在家庭成员的关系图表,来表示你和你现在的配偶、伙伴、子女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如果你现在还是单身,请画一个图表来表示你未来可能家庭的关系。你能否发现这个图表跟你原生家庭关系的图表之间存在着一些类似之处?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被具有同样“亲疏需求”的人所吸引。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的人际关系距离跟某人想要的人际关系距离类似时,你们就会相互吸引。在那些有可能成为伙伴或伴侣的人群之中,我们常常可以找到跟我们具有同样“亲密度舒适区”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表达出来的需求是一样的。那样的话就实在太容易了。通常情况下,双方关系往往表现出的是一方想要亲近一些,另一方则试图疏远一点。甲对乙说:“我们再多聊聊吧!”乙却对甲说:“别来烦我。”实际上,双方都在试图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只不过一方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另一方扮演的是“疏远者”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发生了转变,另外一方常常也会随之转变,这样才能维持家庭关系机制的平衡。例如,如果“追逐者”开始疏远,原来的“疏远者”则会变得焦虑起来,然后开始向“追逐者”靠近。
很多夫妻都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去过找婚姻关系咨询师。大多数情况下,妻子会向咨询师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则嫌妻子太“黏人”。但是如果妻子变得独立一些,不再那么依赖丈夫,丈夫则会开始倾向于依赖妻子。也许丈夫并不承认这一点,但是他会抱怨妻子很自私、不管孩子等。
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大多数时候要么是“追逐者”,要么是“疏远者”,但是每个人都能够扮演好这两种角色。一般来说,在一段亲密的感情关系中,女性往往扮演着“追逐者”的角色,而在一段亲密的性关系中,男性则扮演着“追逐者”的角色。如果无法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追逐者”就会感到失望,因为“追逐者”是需要别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遗弃威胁”的驱动。
相反,如果二人关系过于亲密,“疏远者”就会感到不悦,甚至会感到“窒息”。“疏远者”想要特立独行,总害怕自我被别人“吞没”。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关系双方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随时转换“追逐者”与“疏远者”的角色;双方都应该及时发现并表达自己对关系亲密或疏远的需要。
问题
1.在你的原生家庭中,谁扮演着“追逐者”的角色?谁又是“疏远者”呢?
2.你的母亲会在什么情况下扮演“追逐者”的角色?在什么情况下她会成为“疏远者”?你的父亲在什么情况下会扮演“追逐者”的角色?在什么情况下他会成为“疏远者”?你的兄弟姐妹又怎样呢?
3.你是否跟其他家庭成员在感情上有时疏远、有时亲密?你能否进行“追逐者”和“疏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还是只能做一个角色?如果是那样的话,你会怎么做?
4.如果你想要亲近一点儿或者疏远一些,谁会变得最为焦虑?如果你家里有人想要亲近或者疏远你,你又会怎么做?
5.在目前的人际关系中,你扮演着什么角色?你的角色是随着交往对象发生变化,还是随着具体环境而发生变化?对于你的亲近或疏远,对方有何反应?
有些夫妻只要待在一起,就会因为“亲密”或“疏远”的问题而发生争执。一方不断要求更加“亲密”,另外一方却常常要求距离“疏远”一些,但是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双方都在尽力维持一定的“亲疏舒适度”。而这种“亲疏舒适度”是他们在各自原生家庭中塑造形成的。这样的夫妻也许最后会离婚,然后各自跟别人重新组建家庭。他们也许都会认为新伴侣跟以前的伴侣完全不同,正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理想伴侣。但是,他们又毫无意外地选择了跟自己具有相同“亲疏舒适度”的人。于是同样的争执会重新上演,只不过内容不同,角色也许会发生变化。也许他们争执的东西会发生变化,从前的“追逐者”会变成现在的“疏远者”,但是在这段新的关系中,基本模式仍然不变。
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亲疏舒适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比原来更亲密一些或更疏远一些的人际关系。但是即使在新的“亲疏舒适度”上,我们仍然会不断地进行“亲密”和“疏远”的调整,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