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正式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这一概念以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已经走过了24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目前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译学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学本质上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一方面强调利用语料库技术和软件对大量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继承描写性译学的衣钵,将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的描写与翻译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语料库翻译学成功地将量化研究方法引入翻译学研究,并凭借大量语料的考察与数据统计这些优势,常常发现仅凭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翻译现象。
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愈来愈为国内外学界所认可,愈来愈多的学者相继开展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相应地,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由语言学视角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扩大至文化视域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由产品导向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拓展至过程导向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2015年,Mona Baker教授获得英国政府的资助,利用语料库技术系统研究西方文化关键词如何通过翻译进行传播。同一年,著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方法分析翻译文本语言特征背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构建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框架。2016年,著者在《山东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较为深入地讨论了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共性,并展望了两者融合并产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认知研究这一全新领域的可能性。2017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语料库翻译学研讨会上,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探讨了如何开展语料库辅助的翻译认知研究。然而,学界对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属性和理论价值存在诸多分歧与疑虑。一些学者主张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充其量只是语料库在译学研究中的应用,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性价比并不高,而且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不理想。有鉴于此,为了廓清学界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模糊认识,同时为了反映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著者与所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合作,撰写了《语料库翻译学》这本学术著作。
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分析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学科属性、特征、研究领域和研究意义。第2章回顾了翻译汉语语言特征研究的趋势与问题,并从“被”字的搭配和语义韵角度探讨了新闻翻译汉语的语言特征,从关键词及其搭配、名物化和被动语态的应用等视角考察了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语言特征。第3章在梳理翻译规范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基础上,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规范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重点分析了周瘦鹃翻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第4章阐述了译者风格的定义及其特征,重点分析了周瘦鹃的多部翻译作品所呈现的周瘦鹃翻译风格及其成因。第5章以平行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情态隐喻的再现与重构、《碧奴》人物形象的再现与重构以及“基本”蕴含的级差资源的再现与重构。第6章探讨了语料库在译者培养中的应用,包括翻译教学语料库的建设和翻译教学平台的研发。第7章分析了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共性,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认知研究的融合有望形成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认知研究这一全新研究领域。第8章梳理了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了语料库翻译学的未来研究课题。
本书旨在通过相当数量的深度个案研究,阐明语料库翻译学主要研究领域的内涵、路径与意义。由于篇幅限制和时间局限,加上著者水平有限,本书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讹误或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是著者与所在团队成员精诚合作的成果。著者除负责全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之外,和本书另外两位作者负责本书大多数章节的撰写任务。本书2.6、5.2、5.3和5.4等章节分别由本人指导的硕士生陆宣明、博士生刘慧丹、硕士生戴媛媛和博士生李涛撰写,3.4和3.6等章节的撰写任务由博士生李婵承担。这里谨向我的学生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他们的通力合作,本书无法如期完成并出版。
本书的一些章节曾发表于《外国语》《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和《外语教学》等CSSCI期刊,收入本书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著者谨向这些期刊表示真诚的感谢。
著者还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的感激与怀念。恩师于2017年5月26日因病辞世。他对待学生亦师亦友亦父。无论是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还是博士毕业之后,他不仅在学术上指导、提携学生,而且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学术的热爱一直激励我在学术道路上努力前行。
著者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他们一直关心并支持本人所从事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最后,著者还要感谢自己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默默地给予理解和宽慰,承担了大量家务,使本人能够安心完成本书的研究工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本人无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本书的撰写任务。
胡开宝
于上海交通大学杨咏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