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世界的表演互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孙惠柱

一转眼七年了,这本小书虽然只是第二本“冬季学院”的书,却已是第六届的教学记录。冬季学院的创意是在2011年春上海戏剧学院楼巍书记、王云处长和我一起访问美国布朗、耶鲁、纽约大学等校时提出来的。我们的东道主不但全都欣然同意成为合作方,而且不约而同地指出,现在国际交流的总量和种类都越来越多,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我们要把这个五校联合创办的冬季学院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的新模式。说实话,大家都说希望“可持续”,恰恰说明持续不容易,世界变得这么快,教授和领导的兴趣、职责也难免会有变化,一个每年两周的短期教学活动真的能够、也值得长期坚持下去?当时我们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疑虑的。

疑虑和信心后来都得到了验证。确实有的学校有困难不能继续来了,如普林斯顿大学寒假后开学的日期刚好和冬季学院一样,教授、学生请假来一两次还可以,长久如此就不合适了。与此同时,上戏这个定期举办的国际顶级艺术教育交流平台很快传出了声名,不少大学想来加盟。但我们还是坚持了最初的宗旨,不求大和热闹,但求小而独到。麻省理工学院是后来加盟的,在一个以戏剧和人类表演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的冬季学院里,MIT这所世界顶级的理工大学确实十分独特;事实上顶级理工大学也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来参加冬季学院的两位MIT教授就是“音乐戏剧系”的。和MIT一样加盟了冬季学院的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只是第六届暂时缺席。看来,谨慎的扩大(宁小勿滥)和灵活的参与(合办大学未必每次参加)将成为今后“上戏”冬季学院的新常态。

创办冬季学院的初衷之一,是要为中国常规的高等教育提供一种世界一流但风格有异的替代物,具体地说,就是在热衷理论的高端课堂上,试一试既探求新颖前沿又接地气戒空谈的教学模式。从本书的内容就可以看到,教授们有的是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或艺术现象中发现了研究的新角度,例如顾德民教授从古往今来艺术中屡见不鲜的动物和人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需要人类学家和戏剧学家共同来研究的“动物拟人化”的问题;例如黄昌勇教授从当今中国高速城市化的现实出发,呼吁文艺家抓紧开掘正在日渐被湮没的“乡村记忆”。也有的教授更注重亲自动手,但又总能说出很多实用的“操作性理论”。例如纽约大学梯希艺术学院的教学副院长路易·席德教授是连续来了五届,而且每次都教最长时间的冬季学院“劳动模范”,他每次来教都聚焦于一位剧作家的作品,从剧本风格到导演、表演方法都进行详尽的指导,在导演的同时也教了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一届的课程中最独特的是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音效设计系主任戴维·布爵斯教授的课。音效设计是当今演艺业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耶鲁这个专业已经办了30多年,但国内还没一个学校有相关专业能培养音效设计的专门人才。这门课上大量的作品展示和精当的理论告诉我们,这个新专业的发展既需要艺术想象,又需要工匠精神,还需要学者和教授的严谨治学方法。布爵斯教授和我们都希望,若干年后有一天回过头来看,“上戏”乃至中国的“音效设计专业”就始于2017年1月的冬季学院。

艺术想象、工匠精神,再加严谨的治学方法,这三点是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必须,希望今后的冬季学院能把这三点更加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小书里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