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
一 宗教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联酋奉伊斯兰教为国教。7世纪初,伊斯兰教由“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约570~632)创立和传播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628年,他派使者到阿拉伯半岛各部落游说传教。630年初,他率10万兵力,打败古莱什人和崇拜偶像者,使之接受伊斯兰教义(指经文:“顺从唯一主宰安拉的意志”),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着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大多皈依伊斯兰教。
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的人信仰过拜物教,以及外来的犹太教、基督教。阿联酋各部落人过去信仰多神,有拜火的,有拜日月星辰的,后来有信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教派(也称景教)。自伊斯兰教在半岛传播后,这些人纷纷皈依。在阿联酋的穆斯林中,绝大多数为逊尼派。约有1/5属什叶派,他们大多集中在迪拜,与隔海相望的伊朗主要教派什叶派属于同一教派。迪拜的转口贸易大多转往对岸的伊朗。
在阿联酋,宗教信仰是自由的,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印度移民则信仰印度教。法院审理案件多数以伊斯兰教律和酋长国世俗习惯为基础。
阿联酋成立后,联邦政府中设有伊斯兰事务和宗教部。1989年,该部与司法部合并为一个部,改名为“司法、伊斯兰事务和宗教基金部”。在阿联酋的清真寺中,要数阿布扎比的扎耶德大清真寺最为宏伟,该寺投资额约4.1亿美元,占地40万平方米,内设有伊斯兰中心、伊斯兰传统遗产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展览馆、历史文献馆和《古兰经》教学馆等机构。该部根据内阁的两项决议,举办朝觐活动。①1997年起承办大朝觐(指伊斯兰教每年一次的穆斯林正式朝觐圣地麦加,一般在伊斯兰历的12月8~10日)和小朝觐(除12月的大朝觐外的任何前往麦加圣地的朝拜,也称副朝)的组织安排和收费优惠事宜;②成立协调大、小朝觐事务的协调常设委员会。1974年,该部开始举办背诵《古兰经》比赛,人称“扎耶德计划”,旨在强化青年和下一代的伊斯兰价值观。参加该计划毕业的教师,分别在145个夏季、冬季活动中心和250个常设中心进行活动。
阿联酋的伊斯兰活动还延伸到国外。主要有:①同外国有关组织建立联合机构进行合作。如与伊斯兰感召组织、亚洲国家的合作,以及在非洲的布隆迪、卢旺达、多哥、尼日尔、马里、苏丹等地建立伊斯兰文化中心。1997年11月15日,在阿布扎比召开了该联合机构的第35届会议,回顾了机构20多年来的工作和今后发展规划。②与摩洛哥合作成立了阿拉伯伊斯兰遗产保护基金,共同对伊斯兰珍贵遗产进行发掘和保护。该基金已出版了大量关于阿拉伯和伊斯兰遗产的书籍。
二 节日
1.国庆日
国庆日为每年公历的12月2日。1971年3月1日,英国宣布其与海湾各酋长国签订的条约于年底终止。1971年12月2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每年此日放假,全国欢庆。
2.宗教节日
除国庆日外,阿联酋主要的节日几乎全与伊斯兰教有关。
开斋节,阿联酋一般放假3天。其由来是,每年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当月由宗教部大法官根据初显的月牙,正式宣布当日开始斋戒。斋戒期间,半日工作,礼拜照做,从日出到日落,每个穆斯林都要禁饮食,病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战士、旅行者等可以例外,但不能公开进食,应在室内饮食。当地非穆斯林一般也不在公开场所用餐,以示尊重穆斯林的教律。斋戒为期1个月,以体察疾苦,锻炼教徒的德性和忍耐能力,富有教徒勿忘穷人,并夜施斋饭,宽待贫者。斋月期满前,由宗教部大法官根据初显的月牙,正式宣布次日开斋,若看不见月牙,则最迟于伊斯兰历10月1日开斋、过节。斋戒期满后,人们高高兴兴过开斋节,一般都忙着采购首饰、新衣、礼品,穿节日盛装,探亲访友,交纳天课,施舍穷困者,意在表示共享真主所赐福祉。
宰牲节,也叫古尔邦节,在伊斯兰历12月10日,全国放假3天,是穆斯林一年一次前往麦加朝觐的好日子。据传说是真主启示先知易卜拉欣杀其子来献祭赎罪,以考验父子对安拉的忠诚。当执行时,真主又启示以羊代替献祭,故古代阿拉伯人每年以羊宰牲献祭。阿联酋穆斯林每年逢此节,开始朝觐活动,宰羊、牛、驼,互相馈赠,以示纪念。
3.其他节目
此外,阿联酋其他节日有:阿布扎比酋长国前酋长扎耶德登基日;阿联酋开国总统扎耶德的逝世纪念日;现任酋长、总统哈利法的当选继任日;建军节。
三 民俗
1.服饰
阿联酋本地的男子,传统上一年四季都穿着白色阿拉伯大袍。头顶缠着名叫“固特拉”的白色或白底小红方格大布巾,折叠缠在头部,并用黑色编织绳制成的头箍加以固定,可挡风沙和虫扰,也可防烈日照晒。传说先知穆罕默德认为,对于穆斯林来说,“缠头巾是区分开不信与真信的樊篱”。有的人,特别是未成年的男孩,可以头戴白色无檐小帽,对于在祈祷时必须遮头覆帽以示尊敬的穆斯林来说,这是一种方便的穿戴。男子身穿白色大袍,可阻隔阳光和热气,能保持身体清凉。男子穿白大袍和戴头巾,人们难以区分其人身份的高低,但从大袍外的披风的质量和做工上能判断出其人的贫富。披风有的是用细的驼绒、羊绒手工精织而成,也有的用常见的毛条织成。从披风是否镶金丝金边,披风扣带是否配有珍宝坠子等物均可看出富贵程度,披风的价格差别很大。男子腰间大多系皮带,佩戴着带鞘套的短腰刀,以示阳刚,也可作为自卫武器或舞蹈时的道具,或在用餐时用作切割工具。腰刀一般长29厘米,刀宽7厘米,刀套弯曲处近似直角,套最宽处16厘米。珍贵的腰刀,刀鞘和刀柄上常镶嵌金银饰品乃至宝石,雕刻着漂亮的具有阿拉伯特征的图案,刀柄用牛羊角乃至珍贵的犀牛角、长颈鹿角等制成。双足穿一对套大拇趾的皮制或革制的凉鞋,其精品类的价格常比普通类的高出十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需要,相当多的男性已改穿西服,或在阿拉伯大袍外面加穿西服上装,更加潇洒时尚。
阿联酋本地女子一般穿叫“萨布”的黑色长袍,戴黑色头巾、面纱,佩戴饰物罩住头脸,不让外人看见面孔。现在多数妇女喜欢戴一条白色纱绸头巾,衣服胸前、领口、袖口及黑袍的边沿,大多绣饰上金银珠宝,挂配饰品。在家中或同是妇女的场合,她们脱去黑色外袍后,里面穿着时尚服装,光彩照人。她们爱好打扮,喜爱真丝服装和世界名牌产品。不少妇女喜欢用当地土产的一种黑色染料绘饰自己的手脚,有的把手心脚掌涂上黑纹彩,在手背和脚背上描画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
2.饮食
日常的传统食物是烤、煮的牛羊鸡鱼虾等肉类,以及生菜、牛奶、红茶、咖啡、果汁、坚果等。富贵人家在重大喜庆日子里,还备有烤幼驼肉、烤全羊、现榨鲜果汁等高级食品。主流食品是阿拉伯传统餐饮食品。现在,西餐、中餐也逐渐在城市中流行。根据伊斯兰教规,穆斯林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未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牲禽。海参、甲鱼、螃蟹等外形丑陋的活物和含酒精的饮料等均在禁食之列。但在高档饭店包房内常可例外。
阿联酋人一般喝红茶,并放白砂糖。此外,当地人还爱喝两种茶:一种叫“赞吉布”的浅黄色茶,放少量薄荷,此茶来源于印度,喝起来清凉爽口,为炎夏解暑佳品;另一种叫“里高哈”的椰枣精滋补茶,无色,甘甜,喝后身体暖热,可驱寒治感冒。椰枣精取自雄性椰枣树。当雄树开花时,人们用小刀在树干上划开一道小口,里面会渗出明胶质汁液,甜似蜜,人称椰枣精,其价格较贵,是海湾地区特有的待客上品。
阿联酋人还喝一种类似土耳其咖啡的苦味咖啡,常用以待客。一般由主人或侍者右手持一把考究的银制热咖啡壶,左手拿数只1~2两容量的瓷杯,倒一小口浓黑的苦味咖啡,用手托着送到客人手中,等候客人饮用。客人喝完后,将杯子在空中摇晃一两下,以示感谢,不用再增添了,然后将杯子交还对方。若客人喝完后手持杯子不摇,则表示还要添加,主人或侍者会再添一小口咖啡,直到客人摇晃杯子示谢为止。
3.居住
阿联酋的传统居住条件是根据当地气候和环境而定的。阿拉伯半岛树林少,木料珍稀,但是有较丰富的动物毛、皮革和椰枣树枝,可作为搭帐篷和建土屋的材料。土屋通常用芦苇、椰枣树杆和泥土坯垒成,冬暖夏凉,条件较简陋。帐篷布一般用较粗的驼毛、羊毛织成。帐篷通常用一根支柱撑起,子女增多了,可以扩大成两根或三根支柱的大帐篷。帐篷四周的边,白天可以卷起通风。帐篷内室以帘幕分隔为男女起居间,前半部为男子的客厅,后半部是全家睡觉、妇女煮食、看养孩子和招待女宾的地方。帐篷的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一户居住一篷,也有大户居住多篷的。“贝都因人”大多住帐篷。定居经商务农的“哈德尔人”多住土屋。土屋有的为单层,有的为多层,还配有畜栏小院。青年人成立小家庭后大多数单独居住。他们通过向联邦政府或地方当局的住房部门申请补助或住房优惠贷款,筹建住房或购买不同等级的商品房。
4.礼仪
典礼。阿联酋人无论举行婚礼、葬礼或其他典礼,主持人和发言者一开始都先念《古兰经》,第一句必须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In the name of God, Most Gracious, Most Merciful)”,把这视为教规和穆斯林的义务。阿联酋官民、各方人士都很重视以礼待人。宫廷典礼局和外交部礼宾司,现在均按通常礼仪和国际惯例办事。逢酋长国统治家族或领导层的重要成员的出生、死亡、生日、婚嫁,典礼局和礼宾司会向外国使团发出请柬,使节夫妇按请柬要求,分男、女宾客,到阿方区分的场所出席,以示重视。女性外出必须戴黑纱,不能直面陌生男人。男女之间无握手礼。男人之间,按长幼、亲疏等不同关系,分别有拥抱、贴面、亲额、碰鼻尖、亲手背等见面礼节。女人之间也有类似见面礼节,或外加喊叫和轻声絮叨。
礼拜。阿联酋穆斯林遵行该教“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每天行五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内举行),在家中、办公室、旅店、候机(船、车)厅等场所,均十分认真严肃地做礼拜,旁人不得与其谈话,更不可说笑。
待客。阿联酋人殷勤好客。有贵客到,主人必备“熏香”和“香水瓶”,亲自迎送,与客人握手、拥抱或贴脸、亲手,告别时目送客人离去。“熏香”是用一盏铜制小香炉,里边有燃着的檀木,冒着缕缕香烟,由主人或陪客拿到客人面前。客人可用手把“熏香”香烟扇向自身,也可撩开一点自己的上衣,扇入衣内,口中说些赞美和祝福的话。客人告别,主人会再为客人熏香一次,或者向客人手上洒些用精制小瓶或小银壶装着的香水。
5.婚姻
在阿联酋,本土国民的婚姻大事通常由父母决定,已婚长子对此事也常具有发言权。各部落为了保留住本部落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壮大本部落和家族,常有亲上加亲、“同族通婚”“家族联姻”的传统习俗。现在,人们已不太崇尚这种传统的近亲联姻。未出嫁的女子必须通过家族聚会,才能与其他男子交往。随着阿联酋社会的发展和开放,尊重男女青年的个人意愿,已逐渐成为长辈们的共识。按照伊斯兰教义,每个穆斯林男子可以娶4位妻妾。现在,女性受教育者日增,她们要求男女平等,多妻现象已日渐减少,在青年一代中,绝大多数是一夫一妻。不能生育或夫妻合不来的,法律准许离婚,各自可以另行结婚。寡妇可以改嫁。
结婚彩礼很重。在阿联酋流行婚前男方订婚送聘礼的习惯,聘金厚薄多寡,关乎门楣身价。习惯上,彩礼包括现金、衣物、首饰和化妆品,价值约合10万美元。据统计,阿联酋男人80%的借款是用于结婚开销的。许多要订婚的男青年为此面临沉重负担,因而男青年改娶外国女子为妻的现象增多,但跨国婚姻给阿联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涉外婚姻案件占到婚姻案件的2/3。对此,政府设立了“阿联酋结婚基金会”,向娶本国女子的每位未婚男青年发给结婚奖约合2万美元。同时,规定彩礼一般为6000美元,不得超过1万美元;婚礼庆典限时一天。
婚礼有传统婚礼和新式婚礼两种。
在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没有机会见面,男女宾客也要分开在两个场所,甚至分开时间宴请,历时长达7天。按照部落传统做法,先在沙漠中搭两顶各可容纳百人的帐篷,分开接待男女宾客。新郎穿白色阿拉伯大袍;新娘穿黑色镶金女袍,头上、手上佩戴金银珠宝首饰,蒙着黑色面纱,由其母亲陪伴垂首默坐。人们吹奏各种民间乐器,中青年男人跳剑舞,女青年跳甩头发舞,妇女们发出阿拉伯女人所特有的喜庆尖叫声。大家围着新人夜以继日地欢唱,有的达七天七夜,最后大家欢呼着送一对新人进入洞房。这种传统婚礼仪式现已日渐减少。
新式婚礼类似欧式婚礼。一般在大饭店举行,有的为期两天,首日宴请男宾,次日宴请女宾。讲究排场者还重金聘请乐队、歌唱家、舞蹈家表演。亲朋宾客到场,先向新人赠礼献花。新人正襟危坐,一般穿西式服装,接受亲朋祝福、拍照。婚礼由双方父母共同主持,一般不设伴郎和伴娘。婚礼上人们载歌载舞,妇女们按习俗不停地发出庆贺的尖叫声和口哨声。新人双方的直系亲属可以亲吻新郎新娘。婚礼结束后,亲属们把新人送入新居,沿途长长的礼车队不断地鸣长笛,女人发出尖叫声。婚礼次日,新郎新娘在报纸上刊登结婚照片,也登发亲朋的祝贺广告。随后新人开始外出旅行,欢度蜜月。
6.家庭
阿联酋的本土居民多数以同姓、同族或同部落聚居。自古以来,阿拉伯人分为定居的“哈德尔人”和游牧的“贝都因人”两大类,彼此通婚的较少。按阿联酋习俗,婚后成家的女性,可留住男方家,或住在本家族、部族和原部落,防备资产外流;几代同堂的不少。但年轻一代大都另住。
7.出生
阿联酋的当代社会是从过去的民族部落演化而来,有封建、世袭的痕迹,但也比较单纯,主体是闪族后代阿拉伯民族,酋长、长老、部落头人、族长等拥有权势,他们受到敬重,他们的子孙的名字后面,都有父、祖父、家族、部族等的名号,属出身名门之后,社会地位高,能继承祖上的名位。但是,阿联酋人自古以来不习惯记住出生年月日。
8.丧葬
阿联酋人的葬礼比起婚礼,要简单朴素得多。穆斯林认为,任何人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财产和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提倡陪葬或殉葬。穆斯林死后,葬礼分洗、穿、站、埋四步,三天内完成。亲人先将遗体送到清真寺接受洗礼,请主持人伊玛目诵《古兰经》有关章节,用清水洗净遗体,清除眼、鼻、耳的污垢三遍,寓意洗去死者生前的过失和罪孽,使其面容身体清洁,表示其在离开现世时是干净的,回到真主那儿不应带去尘世脏物,以获得真主的宽恕。洗礼之后为穿,人们用普通白棉布约10米,分3层将遗体缠裹起来。裹尸布最里面一层约2米长,开一个口套头,披在遗体上;用中层裹尸及脚跟;用外层把尸体从头到脚包住,不捆带,不打结(女性有的要加包住头、胸的白布各一块)。然后人们站立诵经,将遗体装入一个公用的叫“经匣”的长木盒内。亲人、好友们把该匣抬到墓地,挖坑埋葬遗体,取回“经匣”。墓穴一般深一米余,不用砖砌,也不用水泥。被送入墓穴的遗体,头朝麦加方向仰卧。妇女一般不参加葬礼,不去墓地。死者的亲属不披麻戴孝,也不哭叫,认为人死了是去见安拉,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送葬人面向麦加,由主持人带领为死者祈祷。遗体被安放入墓穴后,送葬人用手把干净的细沙土填满墓穴,不随葬陪葬品。墓高出地面10~20厘米,墓前立一块高50厘米、宽20厘米的小石碑,上面刻上死者姓名和下葬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