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历史到了明朝,积聚在温州的杂剧向四方扩散,每到一个地方便与当地的语言、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不同声腔。这是一个戏曲大发展的时代,它与宋元时期的北方杂剧同根同源,但当年局促在瓦舍勾栏的杂剧绝不会想到日后在南方有这样一个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局面。
潮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早在汉武帝元鼎年间,就设置了揭阳县;隋唐时代改设义安郡;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潮州府。虽然语言与中原地区殊异,文化却一脉相承。因此,南戏几乎是毫不费力地传入这个地区,并且迅速蜕变,形成独具一格的潮腔,尔来五百年矣。
沈湘渠先生在《潮剧史话》中以生动的文字介绍潮剧的渊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以及今天的生存状态。此书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全面勾勒出了潮剧这个地方剧种的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以出土剧本《刘希必金钗记》《蔡伯喈》和从海外搜集到的明代刊刻本《班曲荔镜记戏文》 《荔枝记》《金花女》等潮州古戏文五种为例,说明南戏传到潮州之后,从以中州官话(正音)演唱到在表演中官话和方言混搭,直至拿地方题材并运用方言制作剧本如《荔镜记》,完成潮剧剧种构建的过程。《班曲荔镜记戏文》刊行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它是查考潮剧年轮的实证。二是潮剧贴近草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它无数次遭受历史风浪的无情颠簸,但在千万热爱它的观众支持下,潮剧之舟一直在前进。三是潮剧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壮大自己。它既承传中原文化又能吸纳南海之风,既能跟随社会的脚步,又能在前进的途中不迷失自我,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剧种。四是新中国成立后潮剧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前戏曲艺人社会地位卑贱,生存环境恶劣,潮剧又施行童伶制,所以发展缓慢。相对于六十多年来潮剧发展的辉煌业绩,读来令人感慨。
沈先生写此书的时候就约写序言,因此我便成为书稿的最早读者。记下以上读后感,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