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成都的寺庙

宝光寺是因为唐僖宗而得名的吗?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新都区,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将近2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文物丰盛,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中国南方“四大禅林”。据说,它最早建于东汉年间,时称“大石寺”,但目前还没有查到确凿的史料。

那么,它为什么叫宝光寺呢?

宝光寺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城,唐僖宗逃到西川,把大石寺作为一处临时行宫。寺中有座“福感塔”,是一座木塔,当时已经损毁。一天晚上,唐僖宗在寺内散步,忽然看见福感塔的废墟中散发出一片紫色霞光,他赶快召来随行的悟达法师,问个究竟。悟达法师说,那是塔下面的舍利子在放光。舍利放光,是祥瑞之兆,黄巢已平,陛下很快就可以回京了。唐僖宗听了,赶紧命人挖开废墟,果然挖出一个石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十三颗舍利子。于是大喜,下令重修大石寺,并更名为“宝光寺”。将原来的木塔重建为十三层石塔,把舍利子放在塔下,并称之为“舍利宝塔”。

但以上只是传说,因为据1996年在寺内出土的唐碑《施衣功德碑》可知,早在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寺名就已经是宝光寺了,但这个寺并不是和唐僖宗没一点儿关系,因为黄巢作乱的时候,唐僖宗的确曾经在宝光寺居住,这有当时遗留的两个石柱作证。

宝光寺的山门殿供奉的为何不是佛?

通常,在一所寺庙的山门殿里,都塑两个佛教大力金刚,作为寺庙的护法,但在宝光寺里,却安排了两个文化人坐在那里,与神佛一起享受香火。这是为何呢?

原来,这一老一少两位文化人就是明朝鼎鼎大名的杨氏父子。因为宝光寺自宋元改朝换代以来,几经损伤,直到明朝中叶还没有恢复元气。于是明代正德年间,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修宝光寺,新盖成的寺庙十分宏大壮丽。为了纪念杨廷和、杨升庵父子的功德,人们就在宝光寺的山门殿内,塑造了他们俩的像。左边是父亲杨廷和,头戴方巾,身着便服,神态安详,左手拿着功德簿,右手拿着一支毛笔,好像是正写完了善款的数目一般;右边是儿子杨升庵,头戴乌纱,身着朝服,面容慈祥,右手托着大元宝。杨升庵又名杨慎,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三国演义》全书开头那首大名鼎鼎的《临江仙》就是他写的,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也。

有人说杨慎父子生前乐善好施,去世后就变成了佛教的护法菩萨,所以才会被供奉在宝光寺的山门殿里。

宝光寺北面的紫霞山真的是“长”出来的吗?

宝光寺建成后好景不长,明末天下大乱,虽由杨氏父子捐款修建但很快又毁于战乱之中。

到了清康熙九年(1670年),禅宗临济宗第三十五代祖师破山海明派弟子啸宗印密禅师筹款重修宝光寺。由于筹措不到足够的经费,直到乾隆初年,宝光寺的庙宇还是残破不堪。此时的方丈是恢彰禅师,他为此立下宏愿,一定要募到足以修复寺庙的善款,否则至死也不回四川。

恢彰禅师出川之后,一路来到北京。化缘过程很是艰难,很久才能化到一点点钱。因此他每积攒几两银子,就存到银号去。一天,恢彰禅师拿了一两二钱银子去银号存钱,在银号里遇见了一位富商。富商见和尚拿着这么少的钱都上银号,就问他:“和尚是从哪座山来的?”因为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一般都这样问。恢彰禅师心想我们宝光寺位于川西坝子的中心,哪有什么山啊?忽然,他想起了唐僖宗住宝光寺时木塔下面放出霞光的事,于是脱口而出:“四川新都紫霞山。”富商又问他存这些钱干什么,禅师就一五一十地讲了缘由。富商听完说,那你还差多少两银子?禅师算了算说,还差三千两。富商说,今天我们在这相见,也算是缘分,这三千两我给你。你回成都府兑换,然后去修庙。恢彰感激不尽,起身向富商行了一个大礼,接受了银票。临别时,恢彰请富商以后来四川游历。富商应允道:“好啊,我以后有时间一定到你们紫霞山去烧香拜佛。”

等恢彰回到成都府兑换银两时,才知道送他银票的“富商”,居然是微服出行的乾隆皇帝!没过多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消息就传到了新都,恢彰禅师听了十分着急,心想,皇上来四川,一定会“到紫霞山烧香拜佛”,可是紫霞山是没有的啊,自己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情急之下,他安排寺里的和尚白天睡觉,晚上挑土垒山,垒了一个多月,紫霞山就在宝光寺的北边“长”出来了。

文殊院真的出现过文殊菩萨神像吗?

文殊院

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成都市区内。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代改称“信相寺”,后毁于战乱。传说到了清康熙年间,寺院的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空中出现了红色火光映成的文殊菩萨像,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于是官绅军民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至今康熙帝墨迹仍保存在文殊院内。

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和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昭觉寺是唐宣宗亲赐的名字吗?

昭觉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紧挨着成都动物园。昭觉寺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其前身是汉朝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在唐贞观年间改为佛刹,名建元寺。唐宣宗时赐名“昭觉”。明末毁于战乱之中。

清代高僧破山和尚募款重建,并在寺外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筑堤引水,终于使寺庙发展成为川西第一禅林。风景秀丽,清幽无比。康熙皇帝曾经题诗称赞它“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

昭觉寺

十年动乱中,昭觉寺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殿堂被拆,昔日辉煌消失殆尽。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之后,国务院确定昭觉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从动乱中幸存的几十位僧人闻讯不禁热泪盈眶,表示将不惜风烛残年之躯,一定要把毁坏在这一代的祖庭,在这一代人手里重建起来。后来经过几次磋商,将原属于寺庙的土地从动物园那里划归过来,渐渐恢复了寺庙原来的模样。

昭觉寺树包碑传说

树包碑

据说当年破山祖师复兴昭觉寺后,寺内弟子越来越多,规模渐渐扩大,寺庙香火旺盛。有一天,破山祖师对弟子们说,他要去云游四方了,并且特意嘱咐:如果殿内的庭柱离开了下面的石砧凳、香案上的延瓢飞了、殿外的两株黄果树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他都还没有回来的话,就另选方丈来主持寺院日常事务,传承双桂禅法。说完就走了。三年后的一天,祖师殿内的一根木柱突然离开了石砧凳;又过了三年,大雄宝殿香案上的延瓢也不翼而飞;再过了三年,大雄宝殿外的两棵黄果树已长大并且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但是,破山祖师还没有回来。于是众僧就重新推立了一个新的方丈,而只留下了关于破山祖师的传说和寺院里的遗迹。

后来的成都人就把“柱离凳”的殿称为“吊足楼”。殿内有十六根楠木柱,直径一尺五寸。其中殿内的四根柱子中,靠外近门左侧的一根的下端悬着,离鼓形的石砧凳约一尺高,是木结构古建筑的一项奇观。

石经寺以前是狩猎的山庄吗?

石经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黄教法王宗喀巴大师由嫡传汉区第一个密宗道场就设在此。石经寺地处龙泉山泉中段东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乡石经村境内。

石经寺最早不是寺庙,它是一座官员的狩猎山庄,始建于东汉末年。它由汉景帝第五子刘余的后裔益州牧刘焉所建,刘焉之子刘璋后来子承父业时将其扩建。蜀汉时期,蜀将赵云曾承袭该产,在此地镇守成都东大门龙泉山。蜀汉灭亡后,山庄被当地老百姓改建为庙,取名灵音寺。到了唐代,寺庙依山而建,新建了大殿,初具规模。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师应蜀王之邀驻锡灵音寺,并出资修建了大殿内的佛像和雕饰,使大雄宝殿更显光辉,然后改名为天成寺。到了清朝,天成寺才改名为石经寺。

石经寺的由来真的与《金刚经》有关吗?

石经寺

相传清朝初年,京城有个叫宋思仁的官员,被奸臣陷害,贬于简州任州牧。宋思仁到了简州之后,一气之下,卧床不起。有一天,他梦见黑白无常勾他下阴曹地府,心想自己也无意再活下去,就随二鬼走了。走到简州北门大桥时,被一个和尚拦住了去路。和尚问:“你这样就死了,岂不可惜?”宋思仁答道:“我因奸臣所害,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孝敬父母。不死安乎?”和尚听了,将手中拂尘一挥,宋思仁就飞到了半空中,他连声惊呼:“救我!救我!”和尚笑了笑说:“看来你还是不想死啊。”说完,就不见了。宋思仁一下子醒来,病逐渐好转,人也开始醒悟振奋起来,开始在治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这又得罪了一些地方的恶霸之流。有一次在偏僻无人之处,他被一群恶人跟踪,正当恶人想要动手谋害他时,梦中那个和尚又来到他面前,一甩拂尘便将众恶徒打倒,再次救了宋思仁一命。宋思仁想要报答和尚的救命之恩,四处寻找,却始终不见和尚踪影。

后来有一天,他遍访简州寺庙,在天成寺看见了楚山菩萨,一下子就认出来正是救他的那个和尚。为了答谢和尚,他筹重金整修寺庙,还刻了一部石质《金刚经》送往寺庙,从此以后,这里便改称“石经寺”。

石经寺内的千年银杏树真的有一千年的历史吗?

千年银杏树

石经寺还有一大特色,人们到此观光的时候一眼就会被它们吸引,特别的醒目,那就是位于大雄宝殿北侧的两株千年银杏树了。那这两株银杏树真的有一千年的历史吗?

相传,在贞观初年(627年),长安有一个禅宗弟子,号永贞法师。有一天,他拜别师傅,骑着一匹白马,手里拿着一根禅杖,想要去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修行。他翻山越岭最后进入了蜀地,有一天来到了龙泉山的灵音寺(唐朝时石经寺的称谓)。到了之后,他发现这里好山好景,而且寺庙也错落有致,于是就把白马栓到寺庙前的一棵树下,然后就在树下休息。可能是因为太累了,一会他就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进入了寺庙之中,看见一株银杏树。在银杏树的旁边有一个池塘,银杏树就倒影在池塘的水面上,而他的马鞭子竟然就挂在银杏树的树枝上。这件事情让他非常吃惊,但是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原来这是佛祖要他就在这里止步,把灵音寺作为他的修行之地。永贞法师从梦中醒来之后,就牵着白马,握着禅杖进入寺庙之中修行。为了感谢佛祖,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在寺庙的四周种植了很多银杏树,在他的精心栽培下,这些银杏树逐渐成为了寺庙的一大景观,而现在石经寺中的两株银杏树就是在当时种植的银杏树中存活下来的。

因为当时种植的时间是在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所以,石经寺内的千年银杏树真的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石经寺乌木观音传说是怎么一回事?

石经寺里还有一座观音庙,从石经寺的山门拾阶而上,到达最高处就可以看到了。观音庙中供奉着一尊乌木观音,据说它是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一尊。这尊乌木观音庄严而宏伟,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往近处看,可以发现它的雕工非常细腻,行云流水。1008只手各有微妙之处,而观音菩萨的宝相透露出庄严以及祥瑞。那您知道这尊乌木观音的传说是怎么一回事吗?

据说,在2005年的一天,雨过天晴之后,邛崃山的山顶出现了一道佛光。经过了一夜河水冲刷的河床边上,人们发现了祥瑞的乌木,经过人们的挖、刨之后,一共出土了四根乌木。这几根乌木在佛光的照耀下,油光发亮,天空中竟然还出现了观音菩萨像,让人感觉极其不可思议。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之后,证明这些乌木有着7100多年的历史,在乌木中也是属于上品的了。这件事情被石经寺的住持知道之后,经过协商,把这四根乌木买了回来。而后,请了20多个技术精湛的工匠,花费两年多的时间,终于雕成了这尊乌木千手观音像,然后就成了石经寺的镇寺之宝。

这就是有关这尊乌木观音的传说了,虽然它的成品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有关乌木出土时的“神奇”之事,就已经很值得人们津津乐道了。

大慈寺真是唐僧出家的地方吗?

大慈寺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中心,属于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大慈寺当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大慈寺历经战火,几次兴废,现存寺庙是清代顺治年代后陆续重建的。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来到成都,随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在成都四五年间,玄奘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玄宗见大慈寺僧人英干在成都街头施粥,救济百姓,并为国家祈福。他万分感动,于是就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天宝十六年(757年),无相禅师扩建大圣慈寺,寺庙房间多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间。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镇蜀,扩修大慈寺普贤阁,又凿解玉溪,使溪水流经寺前,让大慈寺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闻名遐迩的讲经胜地。

唐武宗“灭佛”时为何大慈寺幸免于难?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规模太大,僧侣众多,寺产过分扩张,跟地方地主势力形成了对抗局面,再加上和尚不纳税,不服役,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公元841年,新皇上就发出了喜道不喜僧的信号。到了会昌二年(842年),朝廷开始没收寺产,会昌三年,唐武宗下“杀沙门令”,长安城打死和尚三百余人;会昌四年,拆尽大小寺院,勒令僧尼还俗;会昌五年,下令除长安洛阳可留两寺以外,天下每节度仅留一寺……会昌一朝,佛教可谓遭遇了一场浩劫,几乎覆灭。

所幸的是当时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故“不在除毁之例”,成为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为后人参观朝拜。

慈云寺是一位外国和尚修建的吗?

慈云寺最早叫天宫寺,是东汉末年一位外国高僧所建。据说这位僧人是安息国(今伊朗)的太子,经过轮回转世成为安世高法师,来到了中国传教。在佛教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安世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海外高僧之一,与达摩祖师并列。此人非常聪慧,通晓64种音梵文字,为佛法的传递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慈云寺

汉末桓帝年间,安世高法师一路东行,来到了成都云顶山,结庵修行,翻译佛经,给人讲法。由于名气很大,到了章武元年(221年),蜀汉的昭烈皇帝刘备将其子刘禅送到云顶山学习佛法、音乐和文学,并敕命修建寺庙,这才有了天宫寺,也就是今天的慈云寺。

慈云寺名称在后代几经更改。魏文帝时期,邵硕长老重建山寺,改名为清修寺。唐高祖初年,改名为古天宫寺。唐玄宗幸蜀,赐王头陀姓李,改名云顶山慈云寺,寺庙僧侣多达3000人,乃唐代十大寺庙之一。宋高宗时敕赐寺为祥符禅院。元世祖赐蜀僧元一主讲祥符院,改名护国朝天寺。明改慈云禅院,明末清初毁于兵燹。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僧竺意重修。乾隆年间又经祥芳增修。嘉庆年间改建山门,光绪十二年(1668年)新建罗汉堂,规模达到十殿、四楼、三堂、二园一坊及四房。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云顶山也因此恢复为佛家净地,经过全寺僧众的努力,慈云寺的香火渐渐旺盛起来。

三国名将严颜真的隐居在石象寺里吗?

石象寺位于川西平原边缘石象湖境内。石象湖中有山,名曰石象山。相传三国时,巴郡太守严颜,乃蜀中名将,虽满头白发却英勇不减壮年,有万夫不当之勇,后来刘备入川时,严颜被张飞设计生擒,投降了刘备。后来跟着蜀相诸葛亮南征,回来后弃官隐居在此山中,令工匠按照他在征战云南时常见的狮、象之形雕凿石狮、石象以壮大观。后来一天,骑着白象飞升了。后人为纪念他,就在山巅建寺,取名石象寺。

山门石坊上有联云:“龙争虎斗随蜀相;山清水秀隐严颜。”严颜殿前又有二联,一云:“审时度势壮烈将军襄汉鼎;尊贤重才亘古英雄秉丹心。”一云:“心境上无波涛随处皆山青水绿;情天中有化育逐地见鱼跃鸢飞。”这三幅楹联基本概括了严老将军的生平。

皇城清真寺到底是何时修建的?

皇城清真寺

皇城清真寺位于成都市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清真寺,简称皇城寺。该寺因临近当地历史上的一个王朝的皇宫遗址而得名。最初创建于公元16世纪,后来几近败落,1858年进行过一次规模不小的维修。1917年该寺又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虽然不久以后又再次重修,但由于财力有限,其规模已经远不如前。从原来的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缩小到5000多平方米。但尽管如此,该寺仍然是四川省内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皇城寺现存建筑有照壁、大门、二门、横廊、沐浴室、藏经楼、礼拜殿等。大门上方悬挂着“皇城清真寺”牌匾,照壁在大门的对面,门外有栅栏;二门上悬挂着“开天古教”牌匾,是清朝时期的产物;藏经楼保存着不少阿拉伯文和汉文的伊斯兰教经书刻板;只有礼拜殿是最近重建的,但外观看上去很古朴,仿佛是历史的遗物。

二王庙是为了纪念哪两位王?

二王庙

二王庙在都江堰西门外的玉门山麓,本为东汉时所建的望帝祠,南北朝齐明帝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了郫县,而在原址上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二王庙前临江,后依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风光秀丽,美不胜收,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庙内观澜亭下的一排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了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还有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 等治水真谛,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还在采用。

二王庙的名字也多有变迁。从开始的“崇德庙”起,先后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子龙庙里供奉的真的是赵云吗?

子龙庙,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城东银屏山下赵云墓前。在历史上,子龙庙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李德跃重建子龙庙。乾隆、嘉庆间进行过三次大的修葺,道光、咸丰年间又加以维修和扩建,成为拥有三重大殿的祠宇。

赵子龙雕塑

因为赵云是汉大将军,所以子龙庙又称将军庙。每逢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来将军庙祭祀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庙宇雄伟壮丽,正殿塑着赵子龙像,后面是大如山丘的赵子龙墓。墓前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庭前墓碑高七尺、宽三尺,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两旁为石刻填金楹联:“一身赤胆卫蜀国,满腔忠魂保江山。”旁有清代康熙十年大邑县令李德辉镌刻的《汉顺平侯墓碑记》:“汉镇东将军墓者,汉顺平侯镇东将军赵侯,讳云,字子龙,以寿终。其君臣僚佐痊其遗骸于兹山。”“当兵火未经以前,青山对峙,有望军楼。相传为将军镇此阅兵处。”

赵子龙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蜀中名将,戎马一生,很少打败仗。生前雄武,死后他的庙也很有神威,因此深受当地人的敬奉。

泰安寺是何时所建?

泰安寺坐落在青城后山泰安古镇桐里山山脚下,是青城山现存佛教寺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寺庙。据资料记载,寺庙“唐代初建,逮明复振;楼殿壮丽,甲于青城。”自唐宋以来,就是佛门圣地,一直是佛门弟子所向往的讲习修炼场所。

泰安寺经过历代的修葺和扩建,现在一共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大悲殿以及僧舍斋房。大雄宝殿是泰安寺的主殿,也是最大的殿堂,始建于辽,金代重修。殿内佛坛正中有五尊泥塑的金身如来,端坐在莲台上,人称五方佛。周围有弟子菩萨等恭候。大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普贤阁的阁南有一座琉璃五龙壁,富丽堂皇。旁边有一尊铁牛,四肢健壮,神形具备,原本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放在御河边的,后来移到了寺内。普贤阁和文殊阁是东西对称的楼阁建筑,又称东楼、西楼。三圣殿是泰安寺的中殿,殿内中央三尊像为“华严三圣”。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四尊天王像。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建筑风格非常奇特。殿内只用4根主柱和4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间,便于做佛事活动,是典型的“减柱法”。山门是天王殿,形制美观,是现存的金代山门巨制。

泰安寺整个建筑的布局故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空间的相互转化。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跟中国道家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着很深刻的联系。它是我国建筑艺术和宗教艺术的一座宝库。

龙藏寺的建筑风格有何奇特之处?

龙藏寺原名慈安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30年)。宋大中祥符年间扩大为寺,更名为龙藏寺,元末毁于战乱,明洪武初年和清康熙初年先后再建。经过清初高僧大朗和晚清诗僧雪堂的主持,文人云集,出现了很多的诗人、书法家,于是就建了龙藏寺碑林和大朗和尚筑堰治水功德碑。

龙藏寺

龙藏寺的建筑风格非常奇特,跟其他寺庙的宗教风格大不相同。它采取的是“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的模式,里面珍藏着9幅精美的明代壁画,荟萃了苏轼、黄庭坚、文征明、王守仁、董其昌、石涛、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古今著名书法家的200余座碑林。其中,大殿里的8部气势恢弘壁画更属艺术精品,被称作“天龙八部”。不过如今这里80%的碑刻都被移至新都升庵桂湖,改称桂湖碑林。

龙藏寺自大朗和尚主持之后,一直是师徒代代相传,偶尔也接受云游僧挂单。寺内斋堂前挂的木鱼,不像子孙庙里的鱼尾那样向着山门,也不像丛林鱼头向着山门,而是鱼头向着斋堂外,与大殿平行横挂。普遍游人不知道这样设置有何妙意。

唐僖宗逃难时真的来过应天寺?

应天寺位于成都市胜利镇境内的牧马山麓。该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占地四十余亩。应天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五代梁天监年间,后来经过历代的修葺扩建,规模逐渐扩大。

据当地县志记载:“清初重修殿寺重,方丈斋厨,绕曲幽邃,云峦竹树,胜甲一方。”并称“县中此刹最古,唐僖宗赐名”。相传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逃到四川,在途中曾下驾于此,随后就赐名应天寺。应天寺一经皇帝赐名,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变换过,以前的名字也没人记得了。《十国春秋》《宣和画谱》和《书继》等古籍,以及张公所著《中国佛教文化辞典》中,对应天寺的诗、书、画都有记述或条目,《全唐诗》和旧《双流县志》《华阳县志》都收录了五代时前蜀翰林学士欧阳炯七言古风《题应天寺天王壁画歌》。

今天的应天寺虽然规模没有文殊院和昭觉寺那么大,香火也没有那么旺盛,但也有忠实的信众定期来此烧香朝拜。据说这里的僧人居士非常朴实,来过的人无不给予好评。

三学寺是谁修建的?

三学寺位于成都市金堂县城东6公里处的三学山上,相传为“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三次学道之地。隋唐时期,山上曾建有延祥、广济、鸿教三寺,后改名为法海、普济、广济寺,加上开照寺总称三学寺。

三学禅院

三学寺的名字得来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蜀中有三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当时的京城是今西安,他们路过金堂县,在一个小庙里歇息。这个小庙很简陋,庙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老和尚。三人见老和尚没有徒弟,就问和尚为何不收徒弟。老和尚说,他有三个徒弟,只是因为寺庙太破,没办法供奉佛祖,所以三个徒弟都出去化缘了,准备花十年时间,化到足够的银钱回来修建寺庙。三人听说和尚的徒弟如此坚毅,想必老和尚也肯定有道行,就向和尚求签,看能否科场高中。并且发下誓愿,如果高中,就一定会回来修建寺庙。和尚看了签,什么都没说,就伸了一根手指头。三人满腹狐疑地走了,边走边揣摩和尚的意思。结果当年三人都高中了,并且是前三甲。为了还愿,三人就回来在山上分别造了上寺、中寺和下寺。由于还剩下一些钱,就合到一起造了前庵开照寺。后人便将这些寺统称为三学寺。

天国寺是因为汉明帝的一场梦而建造的吗?

天国寺又称天官庙,位于四川省崇州市三郎镇,地处青城后山,九龙沟畔,风景优美,被誉为“九龙圣地”。它是佛教在中国的发祥地之一,四川省有名的佛教圣地。关于该寺的来历,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

相传汉明帝曾在梦中遇到身高一丈八尺的金人,第二天上朝时,他说给朝臣,让群臣解梦。当时佛教的思想已经传入中国,因此大臣们一致认为他梦到了佛。于是汉明帝就派人到天竺国求取佛法真经。佛经取来后,选中今崇州市三郎镇境内的胜志村建设寺院,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天朝上国”,所以就给寺取名“天国寺”,这就是其名字的由来。

到了唐朝初年,宰相张令问辞官归隐,游览到了“天国寺”,看中了当地的山水,于是决定在寺内修行,号曰“天国山人”。因为他还信奉道教,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张真人”。又因为他曾被授过天官,所以“天国寺”又改成为“天官寺”。宰相出家,给寺院带来了繁荣,人们都涌到天官寺,想看看出家的宰相是什么样。天官寺就此闻名遐迩。

明朝末年,张献忠入蜀,战火也烧到了蜀中。天官寺未能幸免,在战乱中被毁。清康熙六年(1667年),人们又捐款重建。天官寺才得以劫后生辉。天官寺的兴衰,几乎成了当时国家兴亡的晴雨表。

白岩寺真的是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吗?

白岩寺

白岩寺位于成都市大邑县金星乡,因为它处于一块巨大的白色沉积岩下,所以被命名为白岩寺。据说,白岩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六年,是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所创建,它是汉朝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人们到了这里之后,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白岩险峰。“峰如其名”,那陡峭的山峰果真是白色的,就好似座椅的靠背。两边的山梁就像是座椅的扶手,而白岩寺就坐落在这张神奇的座椅之中。那么,白岩寺真的是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吗?

相传释迦牟尼在圆寂的时候,跟他的弟子娑伽说:“我入灭后,尔等往震旦雾中光明山,山脉发源于昆仑,有七十二峰,为我授继之处,应严密护持,嗣后有圣者来居。”这里边所说的雾中光明山就是指现在大邑县境内的雾中山主峰、支派以及相关的峨嵯二峰,正是白岩寺地处的位置。而且根据在印度发现的《伏藏经》中的记载:“峨嵯二峰居七十二峰之尾,宛如惊龙,首尾相顾,峨嵯峰峦浑厚,气势祥和圆满,为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这件事情经过藏传佛教各派中的很多大德们重复验证,在雾中山峨嵯二峰下的白岩寺正是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

白岩寺中有一株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的银杏树吗?

在白岩寺中,有很多银杏树,到了秋季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金色的树叶飞舞,很是好看。那么,白岩寺中的银杏树真的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吗?

白岩寺的千年银杏

在明朝时期,白岩寺中的和尚曾经种植了数千株银杏树,可惜到现在只存活下来十多株,而现在白岩寺中大多数的银杏树是近期栽种的。除去最近种植的银杏树,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银杏树之中有着九株同根的银杏树,它位于白岩寺大雄宝殿的围墙外侧,根据相关部门鉴定,这株银杏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而这九棵银杏树高都长到了八米以上,在十几年前,还曾被电视节目称为绝代佳木、活化石,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稀少树种。

龙潭寺的由来与刘禅有关吗?

龙潭寺位于成都市东北角,与三环相连,在通往新都、金堂等周边地区的必经之路上。在它的附近有客家古镇、北湖生态公园、熊猫体育公园以及熊猫繁育基地。龙潭寺是“东山五场”之首,东山客家人大多都聚居于此,在这里的人们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客家人,他们说着与四川方言有所差异的客家话。

那么,龙潭寺的由来真的跟刘禅有关吗?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路过一处水池,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极其炎热,所以他便到这个水池里边进行沐浴。刘备死后,刘禅称帝,人们就根据这个典故将这个水池称为“龙潭”,而位于这个水池右侧的寺庙也因此被命名为“龙潭寺”。

飞仙阁与佛教有何历史渊源?

飞仙阁

飞仙阁,位于成都市浦江县朝阳湖镇,是雕刻摩崖佛像的一座石窟。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得到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信奉。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永昌六年,武则天敕命造飞仙阁92龛777尊摩崖佛雕。后经历史变迁,风雨洗刷,仅存87龛佛像。其中唐代68龛、五代时期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上留下了很多石窟。像众所周知的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的见证,也是雕刻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但“安史之乱”将中原的大型石窟破坏,此后,中原就没有再大规模地建造过石窟。由于四川地势特殊,易守难攻,且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是当时的一片乐土,因此成了战后的经济中心,而石窟艺术也随着经济中心的迁移转到了四川,四川接下了大型石窟艺术的接力棒。

四川的摩崖造像大多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之后就很少了。飞仙阁的佛像依山而凿,山体是酸性红砂石,极易风化,虽然容易雕刻,但也容易剥落,不利于保存。因而匠心独运的雕刻大师们,就先挖出一个穹顶,为里面的佛像遮风挡雨,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再加上山崖上众多黄桷树和藤蔓植物,牢牢地抓住了岩石,因而佛像虽历千年而不变原貌。

在飞仙阁众多佛龛中,最值得书写的是第60号龛。里面共有10尊造像。主像是毗卢佛菩提像。他头戴宝冠,袒露着右肩,左臂戴着宝钏。左右立着两位弟子和两位菩萨。里面有当时的题刻:永昌六年五月,为天皇天后敬造瑞像一龛。这里的天皇是指唐高宗,天后是指武则天。据史料记载,这尊佛像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像,是唐朝特意派人到天竺国临摹的。而且由于武则天崇奉佛教,有的和尚就声称武则天乃是弥勒佛下凡,因此当时最盛行建造的就是弥勒佛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