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浦东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一、方向选择
聚焦五大产业板块。浦东健康产业发展要在规划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上,在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行重点布局和突破。课题组根据浦东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提出浦东健康产业发展主要聚焦于医疗服务产业、医药研发产业、中医药产业、健康金融产业、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等五大板块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进而逐步推动建立起完整的健康产业链。
(一)医疗服务产业
浦东拥有较为丰富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截至2014年底,浦东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044个、床位20043张、医疗卫生人员34675人(见表1-2),基本能够满足浦东城乡居民(包括各类外来人口)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浦东拥有多家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如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上海8家著名三甲医院专家医疗团队合作,在医疗技术创新、疑难病例处理等方面具有先进经验。
表1-2 2010—2014浦东新区各类卫生机构、床位及人员数

但是,从人均拥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情况看,浦东的一些指标低于上海及全国的平均水平。2014年,浦东千人口床位数为3.68张,低于同期上海和全国的平均水平4.84张和4.85张(见图1-2);2014年,浦东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20人,低于同期上海和全国的平均水平6.76人和5.56人(见图1-3)。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浦东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紧张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浦东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必然成为浦东发展健康产业的重点。

图1-2 2010—2014年浦东、上海及全国千人口床位情况

图1-3 2010—2014年浦东、上海及全国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情况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机构的产权制度也呈现多样化差异,社会办医疗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对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上海医改方案提出“区域卫生规划要为社会办医留出空间,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办医”。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等。上述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性保障文件放宽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审批途径,有利于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促进产生竞争性“鲶鱼”效应,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政策文件对于社会资本办医的鼓励和支出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浦东作为市场经济的开放窗口,在社会化办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
(二)医药研发产业
浦东依托张江药谷、上海国际医学园的集聚效应,在生物医药研发产业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其中张江作为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数量最多,实施国际新药临床研究最多、CRO机构集聚度最高、承接研发外包业务最活跃的基地。基地目前已形成新药产品229个,在研药物品种261个,其中创新类药物品种127个,已有超过120个药物研究项目和平台项目获得立项。在研发发展的同时,张江生物医药方面正快速形成产业化,在2012年的产值规模达到6.3亿元。
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人才集聚、产业集群优势显著的区域;上海国际医学园也已经吸引了GE医疗、阿斯利康等国际医药巨头的研发培训中心或地区总部、华大基因等民族品牌的入驻。一批优质先进的医药研发资源陆续落户“医谷”,是浦东发展医药研发产业的最好契机。
(三)中医药产业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浦东发展中医药产业,从消费需求看,人们对中医药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从服务领域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主要提供医疗服务向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服务的方向发展;从服务供给看,中医药服务正从主要由政府举办向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举办发展;从服务产品来看,中医养生产品、小型保健理疗设备等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从国际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开发和利用中医药,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
浦东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中医药医疗、预防、产业等方面不断改革发展,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浦东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曙光医院东院、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二级中医医院2家(光明中医医院、新区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第七人民医院),二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12家,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也在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社会办机构包括民营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在中药产业发展方面:截至2015年年中,浦东从事中医药研究开发及生产的企事业单位近40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销售额为31.5亿元,2014年销售额为37.2亿元,增幅达18%。2014年度缴纳税额3.5亿元,出口创汇额为1015亿元。在中医药研发方面,浦东主要集中在肿瘤、心脑血管、抑郁症、妇科、前列腺等病种的药物研发,已形成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约15个,企事业研发投入为8.45亿元,占销售额比重的22.7%。这些企事业单位共获得临床批件国内专利授权273件,国际专利授权118件,已获新药证书11件、生产批文33件,临床批件49件。
(四)健康金融产业
健康金融产业的发展是贯穿整个产业的润滑剂。健康金融业主要涉及有商业保险、资产管理、健康服务管理、健康产业基金等,其中商业保险业发展的潜力和影响力最大。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发挥商业健康险“市场化杠杆”的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健康服务业的总体发展。
目前浦东的健康金融产业主要涉及包括有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健康服务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基金、救援机构等。各机构主要服务范围简单介绍如下:①保险公司如再保险、健康保险、寿险养老、财险等,主要承担医疗、疾病、长期护理、失能等健康风险。②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对健康产业的投资促进大健康体系的完善,如太平资产投资万达信息。③健康管理服务公司如快药网、欧乐、宜保等,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如电话医生、专家门诊协调、二次诊疗、导医导诊等健康管理服务。④健康产业基金通过健康产业投融资及相关健康发展平台,对健康企业进行投资如医疗药品、医疗器械、护理机构、养老社区及配套服务、健康管理技术等。⑤救援机构如太保安联,为需要立即救治的客户提供医疗咨询、医疗转运、紧急救援等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有近100家中外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服务公司分别在几十家医疗机构中提供商业医疗保险结算服务。这些商业医疗服务公司主要由欧美的国际保险公司如英国的Bupa、美国的Cigna、Aetna等,新兴发展的国内保险公司如平安、中国人寿、阳光保险等,第三方保险服务代理公司(TPA)如Wellbe、圣傑公司等及保险援救公司如SOS,Europe Assistance等组成。上述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服务公司、商业医疗服务公司等大部分集聚在浦东。浦东健康金融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金融机构专业优势,扩大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丰富健康保险服务。基于浦东国际金融圈和自贸区的良好支持,逐步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健康金融产业。
(五)老年健康服务产业
浦东人口多、流动性强以及深度老龄化等特点均决定了对老年健康服务的巨大需求。按照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和深层需求,可以将养老服务产业分成三大类:核心产业、相关产业、衍生产业。核心产业包括养老设施、养老机构、老年房地产、老年护理服务业、老年服饰、老年食品、老年医疗等。相关产业包括三方面,即养老设施和机构供应链上的养老用品等;老年护理服务业供应链上的护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老年护理专业用品、治疗和康复器械等;来自于老年人深层需求的娱乐、学习、旅游、医疗保健、健康营养、心理咨询等。衍生产业包括老年储蓄型投资理财产品、老年地产的倒按揭等金融产品,寿险证券化产权产品、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老年融资等资本市场。
2014年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浦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目前,浦东已有4家民办非盈利性质的“长者照护之家”。潍坊街道和塘桥街道是“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的试点街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全面细致的居家医疗护理,医保基金也从机构服务护理支付延伸到了社区居家护理服务支付。截至2014年底,浦东共有养老机构125家,床位总数达23459张,累计建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9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77家,区级老年活动中心3家,街镇综合老年活动中心8家,居村委老年活动室1504家,基本实现全覆盖,为5.8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浦东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种方式合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同时也能老有所医。科技助老、智慧养老已成为浦东养老机构的一大特色。浦东启动了区级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针对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向全区所有老年人口覆盖,建立了多层次专业服务团队和加盟商服务团队,将各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纳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紧急类救援服务及日常生活服务等。目前浦东“安康通”“阳光”两类紧急呼叫装置已达2万台。同时浦东积极推进智慧养老的市场化合作机制,依托科技助老新产品的免费推广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工程、老年居民远程应急救助系统、智能化为老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养老体验馆等项目。
二、空间布局
四区域两体系一融合。即浦东健康产业发展应在空间形态上逐步形成“四区域两体系一融合”的架构。
(一)四个重点区域
即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陆家嘴金融区。
1.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
医药研发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发展化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规模化的研发外包服务。建设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新药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学术交流和实验室服务等。
2.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组建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上海分中心,坚持“依法依规、全程风险可控、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抓紧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
3.陆家嘴金融区
健康金融产业。利用陆家嘴国际金融区和自贸区的优势条件,逐步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健康金融产业。开发针对中高端人才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具有普惠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补充保险产品;倡导实施与现代医疗服务业相配套的、完全市场化的健康保险总体规划。
(二)两个服务体系
即医疗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进一步加强浦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①形成覆盖浦东城乡的均衡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浦东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②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机构为依托,提高浦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水平。③针对浦东高端人才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展高端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重点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①坚持分区域分级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商业设施改建养老机构,多渠道筹措养老床位,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鼓励通过利用机构的资源优势,辐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②创新医疗养老服务提供方式,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高端养老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产业,满足多元化的健康需求。③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医保支付政策,构建养老、医护、康复等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使每个老年人都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
(三)加快互联网+产业融合
充分发挥浦东互联网的规模优势与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向健康产业领域的拓展,积极探索浦东“互联网+”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契合点,提升浦东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浦东健康产业的创新能力,构筑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紧紧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契机,以增进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万亿级产业为目标,以创新、集聚、融合、提升为主线,聚焦“医疗服务、医药研发、中医药、健康金融、老年健康服务”五大产业板块,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制度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引导供给侧改革,着力增加供给、优化结构、创新模式、扩大消费,较高水平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浦东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健康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根本前提,把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二,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加强政府在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扩大政府购买范围和力度,引导健康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健康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
第三,突出重点,产业融合。科学确定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以点带面,通过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浦东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产业与健康制造产业的有机融合,以及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大健康产业链。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化改革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健康产业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浦东基本形成重点产业优势明显、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产业成为浦东新的重要支柱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前列。
(二)具体目标
1.规模扩展
健康产业总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
2.特色培养
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完善、投入多元、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医药研发、中医药、健康金融等行业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在智慧医疗、第三方服务、医养结合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3.环境营造
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政策创新
课题组认为,浦东要紧紧抓住建设自贸试验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浦东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等赋予的先行先试权,重点探索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叠加效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加快浦东健康产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一)以制度创新推进健康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健康产业覆盖面广,健康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链接复杂,并且同时兼有经济产业属性、社会事业属性与公共服务业属性。从大健康的理念出发将其整合为一体,必须要制度创新来打破原有相互分割的产业格局、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和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为健康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打开通道。
第一,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融资的方式,引进国际医院管理经验,加快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平台式医疗服务综合体。探索开展公立医院对外合作和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放开医疗服务市场,鼓励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地发展社会办医院。
第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一是允许公立医疗机构以技术、品牌管理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对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确定评估标准、评估第三方等。二是剥离公立医疗机构的特需服务、健康体检等非基本医疗服务。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医生多点执业,实现医务人员的自由执业。三是对于三级顶尖医院的市场需求较大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探索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设立独立子机构,扩大服务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嵌入国际的创新发展。根据医学科技发展“个体化”“精准化”的潮流,瞄准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借助位于浦东的国家重点大学以及中科院等院所的学科优势力量,依赖基础学科的发展,强化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链中的创新势能。
第四,探索养老产业与中医养生康复融合。一是推动中医医院应用适宜技术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积极发展养生保健、康复服务。二是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医疗、护理、养生、康复服务,有条件的设立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药门诊部、诊所或诊室。三是建立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医疗保健、中医药技能培训,推广中医药健康养老知识和适宜技术。四是可以借助自贸试验区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吸引境外来华消费,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二)以政府合理定位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健康产业发展需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其中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是关键。健康产业既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密切相关,又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前者属于公共服务范畴,需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保障供给职能,后者属于市场活动范畴,需要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履行规范和监管职能。
第一,组织基本服务的供给。政府通过直接组织生产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基本健康服务。一是举办公立机构提供基本服务,公立机构运行上主要由政府投入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保障。二是对符合资质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予以一定标准的投入并加强考核,购买其基本服务。三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钱随人走”机制,对参保人群到有资质的社会办医诊疗的,对基本医疗保障部分予以相应支付。
第二,加大医学科研的支持和投入。科技的进步和升级会激发新的市场需求,也将提升浦东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统筹规划公立医疗机构学科发展,推动每个公立医院打造有影响力的拳头项目。二是建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学科研的“种子”基金,基金按照社会组织模式规范化运作。三是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搭建联合产学研优势资源、促进科技临床转化的平台。
第三,发挥法规、规划、标准、监管及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与信息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转变。加强对“互联网+”可能对健康产业发展带来影响的研究,对法律规范和管理手段作相应完善和调整;健全卫生规划体系,完善健康产业各项规范和标准,严格监督执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执法效能;以财政、税收、价格、医保支付等经济政策为主要手段,加强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四,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行业组织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发挥其行业服务和管理的作用。二是将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社会调查、成果鉴定、项目评审、研究规划、专业人员培训、学术评价、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逐步形成政府委托职能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清单目录”。三是构建监管、服务、评价、信息交流多位一体的平台机构,将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管评估纳入政府部门购买服务项目的总体评估。
(三)以合理支付、合适产品和规范市场为健康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健康产业需求的产生,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合理支付、合适产品和规范市场使得潜在的健康需求转化为真实的需方市场。
第一,合理的支付。政府财政投入和基本医保的费用增长是非常有限的,发展健康服务业关键要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是改革医保支付体系,逐步过渡到按病种支付、DRGS。二是给予一定额度,允许医保向社会办医疗机构购买服务。三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不予保障的部分予以补充保险,促使健康需求能够有效转化成健康消费。
第二,合适的产品。一是大力发展有较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如老年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牙科美容、心理健康咨询、体检等。二是发展多种健康服务业态。发展健康管理机构、健康咨询机构、医疗旅游机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机构、医疗会展组织机构、护理站等。三是鼓励具有技术引领和创新型的产品,科技水平的提升,服务能力的更新换代,新的药械和诊疗技术的产生,往往能引发新一轮需求。
第三,规范的市场。关键是完善规范医疗卫生服务主体行为的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加强依法依规监督管理,使群众放心消费。
(四)以激励性财政税收机制为健康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健康产业发展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决定其行为方式,对健康产业发展绩效带来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财政税收政策,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第一,建立养老服务财税优惠政策体系。一是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力度,推动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在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完善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并延伸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三是建立补供方与补需方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补贴机制:整合补供方补贴项目,完善“以奖代补”补贴机制,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供给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对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补需方”的财政补贴机制,形成与最小小时工资标准联动,与老年人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和年龄状况相匹配的精准化、梯度化补贴机制,引导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五是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承担一定的补贴,对于个人筹资部分实行免税。
第二,建立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激励机制。一是制定对投保人和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配合浦东人才引进工程,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权重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额度,以健全筹资机制。依照企业的经营状况采取减免企业营业税或个人所得税的方法支持单位集体或个人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对于家庭或团体险优惠政策等,扩大商业保险购买者和受益者。二是制定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将流程简化,直接对健康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增加保险公司的现金流,以提高其运营效率,激励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发展业务。
(五)以互联网+加快健康产业链有效整合和充分融合
通过“互联网+”消除健康产业不同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健康产业不同领域的交叉与转化,通过有效整合健康产业的产业链,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推动健康产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推进健康服务的便捷普惠,增强健康产业线上线下更加紧密的结合。
第一,积极探索适合浦东区情的“互联网+”健康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基地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医疗服务业、健康管理产业、保健品产业和健康金融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壮大。二是推进健康产业研发成果的就地产业化的转化,加强产业与医疗协同发展的促进平台建设,增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向互动,强化前沿技术与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应用。
第二,基于“互联网+”合理配置健康资源。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浦东健康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健康服务模式,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的提供以及资源的整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二是推动健康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健康产业机构合作建立健康网络信息平台。三是建设数据信息共享和监控平台。政府相关部门推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院、社保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系统建设,通过数据对接建立畅通的直接支付平台,改变医疗健康信息的不对称及代理无效行为。借助数据信息交换对接系统平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授权所委托的保险公司对合同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行为进行风险调查评估,以进行实时风险防范和提高监管效果。
第三,推动浦东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一是通过浦东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发展契机,依托浦东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单位,推动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老年照护等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推广“互联网+”在健康养老产业中的作用发挥,鼓励养老服务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便携式设备、紧急呼叫监控等方式,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与水平,更好地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