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公司命脉,管理者必修财务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入门概念不可少

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实战操作都源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企业管理者要想随时掌握公司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财务状况,不得不懂一些财务基础知识。财务也是老板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是否赚钱。接下来,就从简单的入门概念着手,逐步学习财务知识。

会计是财务的基础

会计是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或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也就是对企业各项资金来往情况进行登记结算。这项工作要以诸多凭证作为依据,要借助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的资金运行进行全面、综合、连续而系统的核算与监督,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那么,会计的具体职能有哪些呢?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是一个部门或机构资产往来问题的处理者,而会计学是对这些行为理论和规律进行总结。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学习会计学对经济活动的总结,来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企业,所以了解会计知识是不能不做的事。

会计六要素

相关工作人员将企业经济业务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特征进行分类,便于企业统一规范记录这些经济活动,增加会计资料的效用,而会计要素就由此产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纳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类,用于系统有序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情况。

(1)资产是一个企业的底子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财产物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家底。会计中的资产类科目有很多,如现金、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等,具体内容将在第2章详细讲解。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资产就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的经济资源,可以帮助企业赚钱的“本金”。

资产的特征就是存在,并用于赚钱,必要时可转化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比如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通过购置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加工过后对外出售,然后获得现金或银行存款收入。

财务小贴士

一些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当然,之前已经确认为资产的,但当前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此时项目也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资产。

另外,要作为企业的资产,必须证明企业对其拥有所有权,或者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如果既不为企业所有,又不为企业所控制,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负债是企业的债务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主要引起企业经济利益流出。负债实际上是企业使用了别人的资金,到期后要依法偿还或支付。如果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也就不能确认为负债。如应付账款是企业已经发生了的交易,只不过需要未来支付,这一会计科目属于负债,但像“盈余公积”这样的科目,只有在企业一个会计周期结束后才发生相应的义务,因此不属于负债。另外,不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不能确认为负债。

(3)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及股东的收益

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通常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企业股东所拥有的剩余权益,也是企业的净资产,反映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所有者权益可以看成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另一来源。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主要视经营业绩好坏而定,经营亏损,所有者权益减少;反之,所有者权益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者权益还包括企业因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

(4)收入是企业通过经营而获得的资金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等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收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好坏,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因此管理者要特别注意。

只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才是收入,而非日常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要计入利得而不是收入。同时,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如企业向银行借入一笔款项,虽然也导致了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但所有者权益没有发生改变,而是企业承担了一项债务,因此确认为负债而不是收入。

(5)费用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资金

与收入相对,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使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科目不一定都属于费用,如企业所有者抽回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此时分配利润或抽回投资不属于费用。

费用有一定的时间性,如企业为了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而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

(6)利润是企业的经营成果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扣除费用后的剩余收益。一般来说,企业实现利润,所有者权益将增加,经营情况良好;而企业若发生亏损,即没有利润,则表示所有者权益将减少,经营不善。

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者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和其他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企业要确认利润,首先要确认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什么是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融资)、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前期的会计工作,统计并分析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反映的企业情况制定出财务规划,包括设立财务目标、调整目标及做出经营决策等。如图1-2所示的是企业的5个财务目标。

图1-2

(1)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管理者需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全局性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做出有利的发展决策。

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财务的统筹协调与配合,明确企业经营预算的支持方向和重点。

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强化内部约束和财务管控,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借鉴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明确不同财务人员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

做好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管理循环。而实现财务管理循环主要包括如下所示的一些环节。

◆针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制订行动方案,即项目计划。

◆针对计划期内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拟定用具体数字表示的计划和标准,即期间计划。

◆对企业实际的资本循环和周转进行记录,即会计工作。

◆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应达到的工作水平,如“实际业务量”的预算限额。

◆对比实际数据与应达标准,确定差额,考虑例外情况。

◆对足够大的差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

◆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行动,纠正偏差,使经营活动按既定目标发展。同时,对经营活动的执行人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

◆根据评价与考核结果对执行人进行奖惩,然后预测财务管理过后经济活动发生的变化,根据新的经济活动状况重新预测,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2)财务管理工作原则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在做出决策之时犯错,管理者还需清楚地认识如表1-1所示的财务管理工作原则。

表1-1 财务管理工作原则

尽管企业管理者精通财务管理的各种理论,但也免不了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出现问题,重视这些问题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不在财务管理上犯错。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如图1-3所示。

图1-3

(3)财务管理防范措施

针对这些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参考如下所示的一些防范措施,促进管理者协助财务人员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知财务风险征兆,发现财务异常时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对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以及对外投资控制等。

建立企业内部监督制度。比如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

培养财务风险意识。管理层要时刻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和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提早预测,以及时采取措施。另外,还要关注市场供需关系,防止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的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和资金链中断,而出现经营亏损或资不抵债的财务危机。

上述所示的4点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其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图1-4所示。

图1-4

了解了财务管理的目标、工作重点、原则和防范工作出错的措施以后,管理者还需了解财务管理大致的内容,有如下所示的四大类。

◆筹资管理: 对企业为了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筹资行为进行管理。

◆投资管理: 企业发展业务,向企业以外的公司或单位投入资金,而企业要对这些投入资金进行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 对企业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管理最终的结果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利润分配管理: 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要对已实现的净利润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