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本书的宗旨是探索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创新”以及“中为洋用”问题。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今日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与复兴。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我们应当以邓小平同志为旗手和榜样。他曾经提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他说:“不以新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又说:“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
本书力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进行探讨。为什么要提出四大体系比较探索?这是因为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列宁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承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也高喊要继承发展马克思,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等等。四大体系的探讨、融合、碰撞可以分清曲直、是非、真假,从而准确地找到升华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与有效途径。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发展,否则容易陷入片面性而难以把握真理。
回顾历史,在200年前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包含三大规律及一系列范畴。他认为这是神秘的绝对理念的发展规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自己并没有“三大规律”的提法,恩格斯以转述的形式说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讲的“三论”实际上就是讲三大规律。但对于辩证法应当包含几条规律、几对范畴,恩格斯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后随着俄国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辩证法也不断发生变化。斯大林提出辩证法四大规律,增加了“联系”,将其作为一条规律,取消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毛泽东提出辩证法只有一条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摒弃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并认为质与量、肯定与否定都是对立统一的表现。毛泽东根据长期丰富的革命经验,提出他关于辩证法规律的设想,他说:“恩格斯讲了三个范畴,我就不相信那两个范畴(对立统一是最基本的规律,质、量互变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根本没有)。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同对立统一规律平行的并列,这是三元论,不是一元论。最根本的是一个对立统一。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又说:“辩证法过去说是三大规律,斯大林说是四大规律。三大规律,一直讲到现在。我的意思是,辩证法只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等,都是对立统一,哪里有平列的三个基本规律?”从上述可以看到毛泽东认为:把三大规律并列是“三元论”,又说黑格尔开始讲三大规律“一直讲到现在”。这就是说理论的概括与发展跟不上现实的发展,两者不相称。黑格尔提的三大规律是否永远原封不动?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是“绝对真理”,这样就回到了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论,能一下子就把一万年以后宇宙万物都认识完了,宇宙和理论都不会再发展了。
如果辩证法三大规律和范畴需要变化发展,从哪里去寻找思想资源?黑格尔辩证法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把亚洲文化成果吸收进去,他的辩证法是欧洲哲学史辩证思维成果的总结,把亚洲特别是把中国排除在外。中国儒道释五千年有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成果。这是黑格尔没有吸收的,这也是他辩证法的一个重大缺陷。
本书共包括四大部分:(1)中国辩证法,这一部分着重谈中国特色辩证法及理论创新,是本书的重点。(2)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理论创新的源头,作为探讨的视角,而非单纯讲解难点。(3)列宁辩证法,这一部分是列宁在马恩点评黑格尔的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作为第二阶段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的改造和点评。中国辩证法继承了列宁辩证法思想。(4)存在主义人学辩证法,从其结构到内容说明,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去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本书不是单纯讲解辩证法史。在这四部分当中,是以中国辩证法部分为重点,其他三部分是作为中国辩证法部分的支撑。以下将四大部分内容重点及亮点分别作说明。
关于中国哲学中国辩证法部分: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来在国内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学术刊物上发表、出版过的中国辩证法多篇论文的汇编。其内容包括:(1)以中国哲学史儒道释的辩证法思想加以升华,丰富补充马克思主义。(2)以中国现代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念的中国化辩证法思想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现代部分,它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本书所讨论的中国辩证法范围较广阔:历史部分带有中国特色、亚洲特色;而现代部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这是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辩证法可以从中国哲学史中升华出六大范畴、六大规律及一个建构原则。纲要如下:
1.吸取道家老子“矛盾本根”等范畴,升华出“辩证矛盾论”及“矛盾本根律”。
2.吸取儒家“中庸”等范畴,升华出“辩证平衡论”及“双重平衡律”。
3.吸取儒家“和谐”等范畴,升华出“辩证和谐论”及“和谐对立交替律”。
4.吸取道家、兵家“分合”等范畴,升华出“辩证分合论”及“分合互动律”。
5.吸取道家及兵家“曲直”等范畴,升华出“辩证曲直论”及“曲直交替律”。
6.吸取中国现代哲学“质量”范畴,升华出“辩证曲直论”及“质量更新律”。
7.中国化辩证法体系建构原则:黑格尔体系的出发点是“理念出真知”,中国化辩证法的出发点是“实践出真知”。前者追求的是理念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后者追求的是现实世界辩证法的发展规律。
黑格尔体系的建构原则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从欧洲哲学史中总结出辩证法体系。根本不需要实践检验。他认为哲学史是绝对精神漫游人类思维史后升华出来的辩证法体系,他的体系既有天才的猜测,也有些是呓语与胡说。中国辩证法的建构原则是:“逻辑历史与实践三者统一。”以实践为真理的标准。黑格尔是以“符合理念”为真理的标准。他认为,绝对理念是“独立的真理”,是处于实践之上的,理念根本不需要实践检验,反之实践必须符合理念。
中国辩证法体系立足于中、西、马三大领域思想的升华:
1.关于“中”:历史方面,从五千年儒、释、道辩证法思维成果中升华出中国化辩证法的范畴、规律与原则。在这方面也吸取了国学大师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所整理的历代大家的辩证法思想。这里所讲的哲学史包括现代哲学,即从中国现代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等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加以概括与升华。
从中国哲学史中升华出辩证法规律是本书的一大重点。为什么要从中国哲学史升华出辩证法规律?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又说:“理论思维……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黑格尔从欧洲哲学史概括出辩证法规律,这种方法得到了恩格斯的肯定。康德只是从横断面去概括辩证法,放弃了哲学史,结果并不成功。正如恩格斯所说:“要向康德学习辩证法,这是一件劳而无功和得不偿失的事情,因为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已经包含了辩证法的一个无所不包的纲要。”
2.关于“西”:吸收黑格尔及西哲史辩证法思想的成果,并针对黑格尔的缺陷流传至今,从中国哲学史(历史与当代)升华出范畴、规律加以补充发展,并联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加以反思。
3.关于“马”:吸取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20世纪列宁、斯大林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注重探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辩证法加以升华,形成中国化辩证法思想体系。
4.当前国内革命建设及国际斗争的实践需求,所提出的理论问题。
总之,中国辩证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当是以革命建设实践的需要为动力,结合历史以及近代革命建设成、败两方面经验教训升华而成,概括了历史与现状。本书整个体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念为基石。
中国辩证法六大规律彼此间的关系。
关于辩证法范畴、规律的吸取与补充。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打算写辩证法手册,讨论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深入,探讨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关系已急不可待。黑格尔所讲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神秘理念的对立统一,不是现实事物的对立统一。前者被作为一个套子到处去套。200年以后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凸显出的现实矛盾关系是:平衡与失衡的矛盾、和谐与对立的矛盾,全局与局部的矛盾、曲线与直线(战略与策略)的矛盾等矛盾关系,这些都是来自现实,带有全局性的,是活生生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是科学发展观中方法论的亮点。对于革命、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这些具体的矛盾关系应当作为矛盾范畴与规律纳入“中国化辩证法体系”中去。这是辩证法发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上述方面作为规律而不是仅仅作为范畴,因为科学发展观中这些方法论、这些亮点,都带有全局性指导意义。
此外,关于三大规律的排列顺序,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提出: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因此从实践第一的观点出发,应把矛盾规律放在辩证法的第一位,作为第一规律。
黑格尔从“理念第一”的观点出发,认为理念系统的开端是从最抽象、最空洞的概念出发,这就是“质”和“量”的理念。因此第一规律是质量律。列宁在16要素中把质量律放在最后一位,并把它作为矛盾律表现。
中国化辩证法六大范畴、规律与黑格尔以来三大范畴规律的关系:前者对于后者是扬弃关系,是继承与发展关系,不是两套,更非另起炉灶,而是在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其全部优秀成果,加以补充。
例如,以中国化辩证法“双重平衡律”为例,它吸取了黑格尔对立统一规律中“四性”的成果,即矛盾具有内在性、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再加上科学发展观关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思想,“四性”是黑格尔反对形而上学的成果;而辩证平衡论则是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即“矛盾发展总是从平衡走向不平衡,而后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见中宣部理论局编《科学发展观简要读本》)
又如中国辩证法“和谐对立交替律”,是在吸取黑格尔矛盾规律中“矛盾四性”以及矛盾“斗争绝对性”成果的基础上,加上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辩证和谐论”、“和谐是发展相对动力”的思想,升华而成。
总结:中国辩证法六大范畴、规律与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关系: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石,是对三大规律的继承与发展;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平衡与失衡、对立与和谐、全局与局部、曲线与直线、质与量,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范畴,是矛盾关系在当代的具体化;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总之,中国辩证法六大范畴、规律与三大规律的关系,既不是平行关系,更不是另外一套;而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思想的丰富与补充。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研究领域,邓小平是我们的光辉榜样。多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在这一领域正处在几大转化过程中:(1)“诠释性”向“创新性”转化。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无论从中外哲学史还是经典中发掘思想珍宝都为发展创新提供了依据。(2)“零碎性”向“系统性”转化。范畴、原理都是体系的一部分,上升为体系,把部分放在整体中,能更好地定位它的价值与作用。(3)“洋为中用”向“中为洋用”转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华崛起的指针,对其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均有指导意义。(4)“抽象与具体割裂”向“抽象与具体结合”转化。中国革命实践与建设经过长时期的跋涉,经过各式各样曲折离奇的斗争,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包含深邃的辩证法思想,需要及时升华并纳入辩证法体系中。辩证法规律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对于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如果没有及时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可能导致重复错误。如果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停滞不前,陷入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将难以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打开新的局面。
关于黑格尔辩证法部分。这一部分是作者在讲授黑格尔逻辑学10年,以及发表论文、出版黑格尔逻辑学专著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升华。其主要着眼点是把黑格尔逻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源头加以分析点评。
今天我们探讨诠释黑格尔不是重复老调,清点陈货,而是与理论创新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它视为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根基。
其一,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它的源头进行完整了解。因此准确了解黑格尔不是清点陈货,而是为理论创新夯实根基。列宁说过一段话:“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7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段话也可以这样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很准确有效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其二,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中有许多关于方法论的精辟论述,可以和中国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对照,总结升华出中国辩证法的范畴、规律、体系及建构原则,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黑格尔提出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抽象具体方法、相对与绝对、斗争是发展动力、否定之否定发展曲线前进等。但是黑格尔辩证法有时代的局限性及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辩证方法论,诸如平衡论、和谐论、分合论、曲直论等,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视野之外。他的辩证法只是欧洲哲学史思维成果的总结与升华。
其三,黑格尔辩证法提三条规律,斯大林提四条规律,毛泽东提一条规律,从中国辩证法史上看,应补充几条规律,尚有相当大的思考研究空间。
其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改造点评黑格尔”是分不开的。黑格尔方法论的重大缺陷之一,是没有吸收中国辩证思维的优秀成果。这是它的重大历史性缺陷。如果没有中国辩证法史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大空缺。用中国五千年辩证法思维成果改造、弥补黑格尔辩证法的缺陷,是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
其五,点评黑格尔是历史的接力棒。马克思、恩格斯点评黑格尔并没有一次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从新的角度对黑格尔进行再点评:例如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看不见中华儒道释五千年丰富的辩证思维成果的踪影,这方面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点评与改造。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点评改造黑格尔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方面,列宁对黑格尔的深入阅读与点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其六,黑格尔辩证法的缺陷有时无意中被带到马克思主义中来,并被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因此对黑格尔的缺陷,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进行点评和改造,是理论建设的需要。以防误把黑格尔的失误当成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这是哲学工作者的使命。
关于列宁辩证法思想与黑格尔辩证法比较。这一部分是作者多年讲授列宁《哲学笔记》并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专著基础上综合而成,其主要思想如下:
首先,要看到列宁研究黑格尔的视角。西方研究黑格尔往往是从不同思想体系出发,如唯心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角度去研究诠释黑格尔,引用他的思想“为我所用”。列宁的研究则相反,不是纯学术玩味黑格尔,而是抱着发展与创新马克思学说的愿望,在黑格尔那里寻找思想珍宝加以反思改造,指导俄国革命。他在《哲学笔记》中提出许多重要原理。
诸如,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两条基本原则:联系与发展;他在辩证法16要素及《谈谈辩证法问题》短文中探讨了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辩证法体系的构想;在三大规律的排列上把矛盾律放在前,把质量律放在最后。此外列宁还提出:抽象具体方法、认识从一级本质进入二级本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等,这些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创新有重要意义。有一种看法,认为列宁哲学笔记的思想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东西,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列宁认为要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黑格尔。不能在这方面欠缺或无知。他说:“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 ”这一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很准确有效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论战斗的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说:“应该组织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作系统研究。”他还提出要“在杂志上登载黑格尔主要著作的节录,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加以解释,举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实例,以及现代史尤其是现代……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方面辩证法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应该形成“一种黑格尔辩证唯物主义之友协会”, 等等。
关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一部分是作者多年讲授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课,并参加国际会议研讨后,在发表著作及论文基础上升华而成。其主要思想如下:
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声言要用存在主义人学思想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宣称马克思主义不关心人,是人学的空场,它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原理,以及抽象具体方法;还吸取了黑格尔的思辨结构去建构它的辩证法体系,他的辩证法包括:“人学的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构成的辩证法”、“被构成的辩证法”、“个人自由实践的辩证法”等。他在体系中吸取了不少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但是萨特却将这些材料和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本篇以萨特为典型,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力图改造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人类思想史及革命实践的概括与升华,才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途径。
回首过去,展望将来,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与创新,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发展,需要整个队伍艰苦的努力。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在崎岖的道路上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作者50年代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向多位大师求学:曾师从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国学大师系统学习中国哲学史;又师从贺麟、张世英、苗力田等教授学习黑格尔哲学、西方哲学;师从黄楠森、萧乾等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在学术探讨过程中,深感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其次,要有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作者在北京大学30多年的教学中,曾讲授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逻辑学近10年,列宁哲学笔记8年,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人学与中国人学比较课程多年。近年来曾力图从中国哲学史及中国现代哲学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升华出中国辩证法,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学界讨论。作者近年来曾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中国辩证法的文章,以便引起讨论。诸如:
《儒家智慧“三论”引领世界从阴霾纷争走向升平繁荣——谈“和谐论”“平衡论”“分合论”》,应邀参加“2012年印尼国际儒学大会”,所提供论文已在国外出版。
《从东方哲学智慧中升华辩证法的新规律——“双重平衡律”与“和谐对立交替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载《求是集》(北京大学哲学系庆祝100周年系庆论文集)。
《从国学中汲取升华出辩证法的新规律——谈〈双重平衡律〉及其主导地位》,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福建论坛》2011年第8期。
《国学精华与中式辩证法之“和谐对立交替律”》, 《福建论坛》2012年第5期。
《东方哲学智慧与中式辩证法的新规律——谈分合互动律》,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中式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谈曲直交替律》,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学术评论》2014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一带一路”、“中为洋用”,引领多极世界创建世界和平新秩序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一代、几代人尤其是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本书通过对辩证法四大体系的比较、研究,并以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念为灵魂与根基,力图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途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中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当吸收中国及亚洲思想史上辩证思维的成果,尤其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丰富经验。将中国及亚洲特色的优秀方法论成果升华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令人瞩目的篇章。“中为洋用”,引领多极世界,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