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著名学者纵论邓小平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代伟人与一个时代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的当代中国

李捷

作者简介】李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求是》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和生平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110年前,中华民族还在苦难深重中苦苦挣扎、苦苦探寻。有幸的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程中,产生了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并在华夏大地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在华夏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热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华民族强盛起来。

一 邓小平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遭受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磨难的中国,再一次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抉择。

时代需要伟人,也造就伟人。这样的伟人,果然应运而生。邓小平在这一历史关头,拨开重重迷雾,引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指明了正确方向。

针对“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针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斩钉截铁地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页。总之,有“左”纠“左”,有右反右;主要是防止“左”,但要警惕右。这从一开始,就成为邓小平掌舵的基本标尺,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成为邓小平为中国航船把舵号脉的“北斗星”。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既对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作出科学评价,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晚年错误,又捍卫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为继续前进形成了最大的政治共识。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的关键;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防止改革开放出现方向性错误的政治法宝,是确保党的统一、国家统一、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今中国的最大国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脱离实际。邓小平反复强调:“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我们的改革和开放都将继续进行下去。”《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这“四个不变”总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能变。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三步走战略。(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就是这样,邓小平在反倾向斗争中,不但拨正了中国航船的航向,而且把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国情、奋斗目标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并给这样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系统冠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一个深刻地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新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二 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辟。但是,前行的路上,依然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还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障碍,还是冲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

当时,最令人堪忧的是农业,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是农业,农业成为改革开放首当其冲的突破口。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统分结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一方面冲破了集体生产、评分计酬的人民公社生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突破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社会管理体制,在广大农村同时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农村改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全力支持,并且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强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也由此推动改革开放向城市发展,向工业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纵深发展。一时间,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形成了各行各业都在谈改革、都在干改革的生动局面,传统观念的束缚、传统体制机制的障碍被彻底打破。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农村改革称为“是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改革”。

邓小平推动全面改革开放的另一个主战场,选在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深圳、珠海等地。按照他的设想,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变化的千载难逢的时机,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毗邻香港、澳门的特殊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举全国之力的独有优势,把经济特区办成吸引西方发达国家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办成展示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就是邓小平在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初衷。这个目的完全实现了。从特区开放到沿海开放,从沿海开放再到沿江、沿边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犹如两股大潮相互激荡,演出了一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30年高速度增长的世界奇迹。这一幕的总导演,便是邓小平。

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不但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也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感觉与自信。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特别是苏东剧变发生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不但政局稳定,而且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因此,“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就这样,中国不但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这就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造就的中国奇迹,也就没有由此闯出的一条中国道路。

三 邓小平开启了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再探索。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懂得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它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邓小平。

邓小平是如何实现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呢?

第一,邓小平冲破“两个凡是”和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吸取养料,率先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能没有民主、不能没有法制,社会主义不能搞思想僵化、本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忽视发展生产力、不能超越现阶段、不能搞对外封闭。尽管当时对于怎样搞社会主义还不可能提出系统的答案,但是这些从反面得出的经验为我们指明了达到科学认识的正确路径——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第二,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强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大胆试、大胆闯,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的改革春风,对旧观念、旧体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邓小平相信实践,相信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是邓小平开辟道路、创立理论、发展制度的无穷力量。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战略理论、“一国两制”构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思想等,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境界。邓小平把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始终归结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把群众路线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正如邓小平所说:“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第三,邓小平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既不走思想僵化的老路,也不搞全盘西化,更不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吸收这些国家的资金,学习这些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尽可能缩短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更不能把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搬到中国来,还要警惕西方错误思想思潮的渗透和侵蚀。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两难的考验。因此,必须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这就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

总之,邓小平就是依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大法宝,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就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而奠定了自身的历史地位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决不能对邓小平理论作“实用主义”的解读。这样做,非但不能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真谛,而且会把这一理论庸俗化。

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是有原则、有方向的。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此,邓小平有个形象的说法:“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呢?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总结社会主义探索的全部经验,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四 把邓小平未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发展的宏伟事业。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谋划,要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定力来实现。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的确,邓小平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不仅为改革开放在20世纪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础,也为改革开放在21世纪前50年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预见。

——邓小平预见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他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邓小平预见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将会成为突出任务。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他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中还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邓小平预见到了农村在第一个飞跃基础上面临着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历史任务。他提出农村“两个飞跃”的构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他强调:“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他还预见到:“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型的城镇和新型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214页。

——邓小平预见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将会成为更加突出而困难的问题。他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刚才讲的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邓小平预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将会成为时代性课题。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邓小平始终坚信,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他还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一代伟人,只能提出并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并且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邓小平贡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斯人已逝,他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上述预见,是留给我们最可珍视的政治遗产与思想财富。

如今,我们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复兴日,公祭无忘告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