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摘要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倡议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与热议。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背景来看,体现了我国三大战略思想:一是适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从长远考虑培育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以及新的竞争优势;二是“一带一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为了我国经济的稳增长,实现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格局。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使相关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最后形成区域大合作,为此,习近平提出五通的思路,即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连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区域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访问中亚四国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的。同年10月,习近平又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样,有关“一带一路”的倡议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与热议。学者们就如何实现这一重大战略构想提出了种种看法与建议。
2014年11月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了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与设立丝路基金。建立亚投行,目的是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的目的是,利用我国的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据2014年11月5日有关报道,中国正在筹资建立该项基金,以此来连接三大洲的“丝绸之路”基础建设投入163亿美元。在这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还要求尽早确定“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与领域。为此,要求尽快制定“一带一路”规划。这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专门讨论“一带一路”,进行顶层设计,标志着“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从构想转向具体推行务实合作阶段。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这份《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还指出,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是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核心区为新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核心区为福建。
一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意图与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这几年来,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从与我国相关联的周边国家看,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已提出了很多战略设想,如美国提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希拉里2011年9月提出的绕开中国与力图孤立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跨欧亚发展带”、“北方海上之路”;蒙古国提出的“草原丝绸之路”,等等。另外,亚太地区的自贸区与各种形式的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都在发展。在上述情况下,中国在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中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和新的思路。其中,“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际经济合作与战略视角来考虑,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三个重要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着力硏究的。
一是在努力建立自贸区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共建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自贸区的建立进展不快,问题很复杂。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重视建立自贸区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共建基础设施战略,形成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大通道、大网络。实施这个战略的有利因素是我国有充足的资金,有相当基础性的技术,如高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方面都有迫切的需要。李克强最近访问中东欧、泰国,都在为此作出努力。
二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是,考虑到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但长期以来,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在建立海洋秩序方面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中国要为建立海洋新秩序作出努力,理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美国要搞亚太再平衡,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建立海洋新秩序。换言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使这个战略服务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在建设过程中,应建立起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如维护海上运输的安全机制、自贸区的合作机制等。
三是亚投行的创建,有利于推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2014年10月24日,21国已签约成立亚投行。当天正式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总部将设在北京。预计各国在2015年内完成章程谈判和签署工作,使“亚投行”在2015年年底前投入运作。根据备忘录,亚投行的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这也标志着一个新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正式登上国际舞台。
自中国提出创建亚投行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与热烈响应。到2015年4月11日,已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申请加入亚投行,其中有41个国家为意向创始国成员。可以说,亚投行从酝酿、组织、落实、签约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过程。亚投行的创建,其重要意义有三个方面:
其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亚洲大多数国家一直苦于严重缺乏建设基础设施所需资金,亚洲开发银行迄今为止是唯一的区域资源,据有关材料分析,在未来十年,亚洲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达8万亿美元,仅印度的基础设施一年就需要1万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一年仅为基础设施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
其二,亚投行的创建,对促进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有其积极影响。拿亚洲开发银行来说,一直由美、日控制,目前美、日在亚洲开发银行出资各占15.65%份额,各自拥有12.82%的投票权。中国1986年加入亚洲开发银行,现已成为第三大出资国,出资份额为6.46%,投票权重为5.47%,都不及美、日两国的一半。另外,中国已是亚洲开发银行的最大借贷国之一。这种状况,显然与中国作为全球GDP总量第二、外汇储备第一的地位不相称。虽然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增加对亚洲开发银行的投资,但是,在中国缺乏充分的话语权条件下,不可能更多出资。虽不能说中国创建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但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长期把持国际金融体制,促进了中国下决心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以便使中国与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有更多的话语权。
其三,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的加深,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15个城市启动了人民币清算业务,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其中包括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与英国。西方学者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已势不可当。
以上分析说明,亚投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内容,它的创建,有助于中国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起作用,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做出贡献。中国创建亚投行的倡议之所以得到积极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亚投行是开放的,中国不追求主导权,对伙伴国持真诚的态度,使所有参加国获利。对发达的欧盟国家来说,积极参加亚投行,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这些国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的困境,而参加亚投行有利于加强与经济好于欧洲国家的亚洲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仅2015年头两个月,中国内地对欧洲投资33.6亿美元,是上年同期3.2亿美元的10.5倍。同期,法国和德国对华实际投资分别增长366.7%和159%。欧洲国家希望通过参加亚投行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机会。另外,欧洲国家也看到,美国在寻求海外利益时只关心自身的利益。所以,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对待中国崛起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这次英国不听美国劝告率先加入亚投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有利于我国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对推进我们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对外开放格局调整趋势的要求。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所实行的地区倾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后中国仍将坚持扩大沿海地区的开放。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的战略,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开放步伐需要加快。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放的北移趋势也已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应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边的开放格局。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沿边地区,特别是西北、东北三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对外经济活动取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开放北移、实行沿海发展战略同时,辅之以沿边发展战略时,首先要考虑以上省自治区的开放。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拓展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时,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高沿边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二是中国西北、东北三省在实行沿边发展战略和加速对外开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这样,既可加速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对推动亚太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十分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适应国内外经济合作形势的新变化,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具有创新意义。这种开放是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对此,韩国中央日报网站2015年3月28日的一篇报道说:“一带一路”战略是可以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相媲美的国家战略,并表示中国现在到了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的时期。如果说邓小平为中国打开了市场经济道路,其改革重点在于改变中国,而“一带一路”则是以过去35年积累的力量为基础,推动中国积极走向外部世界。
(三)有利于我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不可能像以前一个时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为此,“我们绝不能低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继续,总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所加剧”。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努力推进走出去政策,实现我国经济从整体上完成一次新的转型升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规划如能顺利实施,就可以大大促进上述转型升级的实现。特别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总数达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与29%。沿线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它们普遍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规划实施,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极。对中国来说,通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空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增长。
(四)有利于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一带”主要涉及的省份有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与广西等西部9省区市。内蒙古自治区也纳入“一带”范围。考虑到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有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加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等关系,也是“一带”的重要沿线地区。“一路”主要涉及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东部5省。山东、河南亦将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范围。
东、西部地区平衡发展对国家安全与稳定十分重要。1990—2000年,东、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拉大,由20世纪80年代的2.16倍扩大到2000年的3.11倍,2005年继续扩大到3.64倍,2008年为4.32倍,2012年为3.77倍。目前,在全国4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东部8省区占85%,中、西部地区仅占15%;在全国引进的1200亿—1300亿美元外资中,东部地区占1000多亿美元,中、西部地区仅占200亿—300亿美元。“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五)有利于促进相关地区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对外合作要求
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的一些地区,要想积极参加到“一带一路”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来,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因为,在当今条件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以提高新技术为依托。为此,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简言之,从以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背景来看,体现了我国三大战略思想:一是适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从长远考虑培育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以及新的竞争优势;二是“一带一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为了我国经济的稳增长,实现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格局。
二 “一带一路”的特点
“一带一路”,不论在性质、组织形式方面,还是在推行进程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规划,只是确定一个基本的框架,之后逐步充实内容与具体化。因此,很难做到一开始就制定详细的系统的规划。
第二,“一带一路”不同于有着紧密关系的具有经济一体化特征的“经济区”,它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与合作形式多样性,既可以双边合作也可以多边合作。参与者完全本着自愿原则。合作领域也不受限制,参与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作领域与具体项目。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是通过参与国共同协商、共同努力来推进,没有主导国或领导国,参与国的地位是平等的。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和平、合作、和谐”的精神,通过友好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最后达到的目标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当然,我们说参与国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经济合作实现的方式是友好协商、求同存异,并不否定某个国家在组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起更多的组织作用,在某个合作领域或某个合作项目方面,如中国在建立亚投行与设立丝路基金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些,但绝不会因此而影响互利共赢原则,而是使参与国能更多地得益于中国的发展。
第四,“一带一路”的建设,要实现包容开放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与特点。包容开放发展,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内涵:一是参与国不论大小、强弱,在合作过程中都要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创繁荣的精神;二是在各个合作领域中本着在政治上互信、睦邻友好、经济互补的精神;三是提倡多元化,开放式发展,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合作,不排他;四是不搞封闭排他机制,参与国的范围不受限制,只要该国感到需要,对其有利就可通过各种形式参与进来。
为了实现包容开放发展,使“一带一路”相关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最后形成区域大合作,习近平提出了五通的思路:一要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二要加强道路连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三要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四要加强货币流通。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五要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规划出台后,要着手抓落实。实际上,“一带”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不少合作项目已经开始或正在酝酿之中。“一带”的境外建设,中亚是重点地区,也是中国向西方开放的第一站。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一是从地缘战略来看,中亚地区属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其重要性十分突出。二是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已有相当的基础,2015年3月27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23个文件,项目总金额高达236亿美元。合作项目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与汽车等。三是中亚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四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边界已全部划定,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五是中亚地区存在“三股势力”的威胁,加强与中亚各国合作,有利于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这些因素决定了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建设首先要布局的地区。同时,要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合作。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关系问题
自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以来,该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问题,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并成为中俄两国领导人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俄罗斯创建欧亚经济联盟意图
苏联解体后,对后苏联空间(主要是独联体国家)不断地尝试启动一体化进程。在苏联解体初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独联体各国领导人首要任务是解决国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巩固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等。到1993年,俄罗斯经济渡过严重的转型危机后,就开始着手第一个一体化计划,即于1995年1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了《关税同盟协议》。之后,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俄、白、哈商谈建立关税同盟,该同盟于2010年正式运行。到2004年5月,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俄罗斯实际上一直在力图推动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俄罗斯通过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积极推进独联体地区一体化,其主要意图是:从经济上看,主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加强经贸合作,以利于克服经济困难;从地缘政治上看,俄罗斯力图强化与扩大在独联体地区特别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从对外政策上看,这些国家联合在一起,可更有力地应对西方国家政治方面的博弈,避免独联体国家在国际社会被边缘化的危险。2011年9月,梅德韦杰夫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宣布由普京当选该党总统候选人消息后,10月3日,普京在《消息报》发表了《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一文,作为总统竞选的一个政策性文件。该文谈及欧亚联盟意义时指出:“欧亚联盟作为大欧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立足于普遍适用的一体化原则,共享自由、民主和市场规律的统一价值观。早在2003年,俄罗斯与欧盟就达成了建立共同经济空间、协调经济活动规则(不建立超国家机构)的协议,现在,关税同盟以及今后的欧亚联盟将参与与欧盟的对话。这样,加入欧亚联盟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外,还可使每个成员以更有利的地位更快地融入欧洲。此外,欧亚联盟和欧盟合作伙伴合理及平衡的经济体系能够为改变整个大陆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态势创造现实条件。”
从俄、白、哈关税同盟最后发展为欧亚经济联盟,对俄罗斯在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亚美尼亚与吉尔吉斯斯坦也已成为成员国,还有约40个国家和组织表示愿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自贸区。俄、白、哈三国元首于2014年5月29日签署的《欧亚经济联盟条约》,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商品、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在能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推行协调一致的政策。
很明显,欧亚经济联盟除有利于扩大成员国之间的市场空间、提高经贸合作水平、推进融入亚太地区的进程外,对当今与今后一个时期由于乌克兰危机面临不利国际环境的俄罗斯来说,还能在应对外部战略挤压与区域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应先从哪个领域着手,笔者认为,应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能源两大领域的合作作为重点。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应先走一步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要有路,即要形成经济带就要铺设交通运输通道。正如2015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互助 共迎挑战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跨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要基础。各方应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公路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加快实施成员国间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方愿同各方加强合作,优先实施已经达成共识的互联互通项目,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在未来几年,推动建成4000公里铁路、超过10000公里公路,基本形成区域内互联互通格局。”“丝绸之路”将是一条特殊的从亚洲(具体来说从中国西部)到欧洲的交通运输走廊。这是一条几乎穿越整个欧亚大陆的跨国运输走廊。俄罗斯学者塔季扬娜·戈洛瓦诺娃在谈到这一运输走廊的意义时指出:这将使中、俄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迈出新的一步。新的运输通道建成,不只能便利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流通,还可以催生出新的工业群、新的产业和技术。如这一计划能实现,中国将缩短货运周期。现在中国商品走海路到欧洲需要45天,走西伯利亚大铁路需要两个星期,走新的丝绸之路则不超过10天。这条运输走廊的建设,俄罗斯、中亚国家都将得益。她还指出,俄罗斯是赢家,因为可以利用过境运输国的所有便利条件。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也曾谈到这一项目的重要性。哈萨克斯坦肯定也会从中获益,它现在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赚钱了,如今有大量货物经哈萨克斯坦通往欧洲。
问题是,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在交通运输设施方面并不很发达,特别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较为落后。《俄罗斯联邦远东和外贝加尔1996—2005年及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专项纲要》指出:“远东和外贝加尔占俄罗斯疆土的40%,交通运输网欠发达。这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全国的平均数相比,按1万平方公里计算,该地区公共使用的铁路经营长度比全国少2/3,硬面公路比全国少4/5。”
早在2006年3月22日,普京在中俄经济论坛上谈到加强两国区域合作问题时指出:“地区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发展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立边境贸易综合体、过境站和过桥通道。我们希望,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企业家应把现钱投出来建设基础设施。”2015年4月30日,俄罗斯媒报道:中俄财团中标莫斯科—喀山高铁(全长770公里)。同年6月18日,俄罗斯就该项目的设计签署了合同。中俄计划于2016年年初签署《关于建设莫斯科—北京高铁线路的政府间协定》。
哈萨克斯坦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制定了《2020年前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及发展规划》。哈萨克斯坦总统认为,运输领域正成为欧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上述计划来看,哈萨克斯坦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如要对3万公里的干线公路进行翻修,2020年前将4500公里的国道建设成为一级公路。铁路建设现代化是哈萨克斯坦发展交通运输中的一个重点,要建设若干新的铁路线,还有翻修650个火车头、2万个货运车厢和1138个客运车厢。另外,还要在运营联合运输物流公司的框架内,哈、俄、白三国的铁路部门将解决基于同一窗口、统一规程、相同定价标准等原则基础上的一体化服务。哈萨克斯坦还要将国内现有的18个机场中的11个进行改造。
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萨克斯坦连接:一条是在阿拉山口,另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这一口岸依托铁路,中哈两国已建立起跨国国际合作中心与国际合作区。预计到2018年,货运量可达到2500万吨。中哈两国铁路、公路的相通,从而也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各国都相连接了起来。之后,再建中吉、中乌铁路,这样就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中亚立体交通网。
以上情况说明,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要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发展的需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但这些国家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与国外合作。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可以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目前,“一带一路”已达成协议或正在商谈中的大项目很多,仅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的经济走廊就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海上丝绸之路既包括港口网络建设,也包括投资产业园区,还包括海上安全合作机制、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等。现正如马来西亚协商的在马六甲打造一座国际水平的港口、与希腊协商改造比雷埃夫斯港三号码头等工程项目,不仅对提高运输能力、推动贸易发展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保证贸易安全。
2.能源合作
这一领域的合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与现实的意义。在我看来,主要理由有三个方面: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集中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出口国和大的能源消费国与进口国。前者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国;后者有中国、印度等国。能源资源国与消费国两者之间的合作,对双方的能源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上面提到的一些国家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当的基础。拿中俄两国来说,经过双方努力能源合作已经取得不少进展,2014年,中国从俄进口石油3310.82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0.7%),这个供应量将逐步增加。2015年5月,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量超过沙特,跃居中国头号石油供应国,并且在电力、煤与核能方面都有合作。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可以说,该项合同签署将是中俄能源合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西线向中国供气的合作项目正在洽谈。
2013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石油1198.06万吨。2013年,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241亿立方米,这比2012年增加了22%,占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出口天然气逐年增加,到2016年,可能达到250亿立方米。
第三,今后,中国与俄、哈、乌、土等国家之间的油气合作,将会日益加深,朝着上、中、下游多领域并举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据俄罗斯2015年4月8日报道,俄罗斯将邀中国投资具有巨大潜力的万科尔油田,该油是俄罗斯近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日产40多万桶。中国有可能要获得10%的股份。媒体称,俄罗斯邀中国投资万科尔油田,是发出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信息。另外,中国与上述国家在资源开发、资金、技术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的关系问题时,有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有片面之处:一是认为两者完全吻合,不存在任何矛盾;二是把两者之间差异看得过大,相互不相容。我认为,不论在地缘政治还是在地缘经济利益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都是不同的。再说,欧亚联盟完全由俄罗斯主导,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中国与中亚在经济上相连接。这些决定了在客观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就存在竞争性因素。但是,也不能把两者之间差异看得过大,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的参与国虽然有许多是重合的,地域上的交叉十分明显,在功能上也有雷同之处。因此,只要中国对中亚政策得当,就可以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两者相互在利益上趋向一致,弱化竞争性因素。为了协调好两者的关系,2015年5月,习近平访俄时中俄双方承诺要搞好两者之间的对接,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联合声明》。
(三)欧亚经济联盟在相当一个时期作用有限
尽管欧亚经济联盟的启动,是推动欧亚一体化的重要步骤,但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作用有限,欧亚一体化进程不会很顺利,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在推进贸易合作中,不少实际问题有待解决。这里涉及的问题有:一是能源领域不同的利益诉求;二是对欧亚一体化的目标与实现时间有着不同的认知;三是建立统一的货币问题绝非易事。
第二,并不能排除俄罗斯试图使经济联盟最后发展成政治联盟的可能性。这对大多效独联体国家来说,特别是中亚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国家认为,如果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成政治联盟,很可能会影响其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中亚国家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国家独立主权的意识与敏感性。因此,俄罗斯在推行欧亚联盟战略时,由于在有关欧亚经济联盟发展趋向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而出现不利影响。
第三,欧亚经济联盟由俄罗斯主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俄罗斯要起到主导国家的作用,不只是做组织协调工作,而且还必须对欧亚经济联盟参与国在经济上给予利益。对经济较为落后的中亚国家来说,加入欧亚经济联盟自然希望从俄罗斯得到经济实惠。但问题是,对俄罗斯来讲,其经济本身是个软肋。近几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2013年GDP增速降为1.3%,2014年增长为0.6%。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俄经济这种下行趋势具有中期或较长时期的特点,即将在今后相当一个长的时期内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期。在俄罗斯上述经济情况下,俄罗斯在欧亚经济联盟中的主导作用将受到制约,而中亚国家也将对欧亚经济联盟能给它们带来多大经济利益产生疑虑。再说,中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直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大搞实用主义,一旦从欧亚经济联盟中难以获得其所需的经济利益,必然会拉近与中国或美国的关系。
第四,乌克兰问题的影响。乌克兰不论从经济还是综合国力来讲,都居独联体中的第二位。俄罗斯离开了乌克兰就不再是一个强大的欧亚大国。正如布热津斯基谈到乌对俄罗斯重要性时指出的:“没有乌克兰,俄罗斯不能成为帝国。”这次乌克兰危机,使乌克兰根本不可能考虑加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而是一心想加入欧盟。从而2015年启动的欧亚经济联盟,也是显得十分弱势。
鉴于上述情况,尽管俄罗斯要求欧亚经济联盟作为一个整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但我认为,在相当一个长的时期内这一合作仍是以双边合作为主。
四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风险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与阻力,对此,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很多国家。这些国家在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千差万别,我们在与其合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与摩擦。再说,这些国家虽然一方面表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如何付诸实施这一战略所采取的政策进行观察,以使其获得最大的利益。另外,还应该看到,不少国家在与中国合作时,特别是在一些大项目的合作中,顾虑会不会破坏其生态环境,会不会形成过度依赖中国的局面。这就是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参与合作过程中,都会持谨慎的态度。因此,不能设想推进这一合作进程会很快、很顺利。
第二,从合作的客观条件讲,沿线国家作为主权国家,都在自己的地区参与了由不同国家主导的经济合作组织,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如何处理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一再强调,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第三,不少沿线国家的合作条件差,如经济水平低、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等条件差。还有一些国家国内政局不稳,一些项目有可能随着政权更迭而变更。另外,还要考虑到安全因素,目前存在的带有国际性的恐怖活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四,从国际关系看,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国家采取不同方式的阻遏,如美国会利用PPT与中国较劲。再说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虽然表示与亚投行合作,但客观地说,不可能没有竞争。又如日本为了抗衡亚投行,在2015年5月21日宣布,今后五年对源自公共资金的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三成,包括通过亚洲开发银行这一国际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在内,总投资额将达到1100亿美元。
第五,投资风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带动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亚投行对此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是对外投资战略,没有“一带一路”所牵动的投资,就难以找到对外贸易的增长点。问题是,不能不看到扩大对外投资是有不少风险的:一是投资效益率不会高。因为“一带一路”的投资,主要部分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而这些领域的投资收益率低、周期长。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高铁、港口、机场、高速公路与管道等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靠自身收费来收回与偿还投资的还本付息,所以,时间较长。二是交通基础建设项目一般都是大项目。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国家政权不稳,政权更迭,加上信誉差等因素,投资安全得不到保证。三是竞争激烈。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中,不少国家与中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如日本在高铁方面一直是主要对手。竞争加剧,一方面会影响中国的对外合作的成功率,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必然会降低投资的收益率。
应对各种风险,我们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二是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循序渐进地审批项目;三是加强立法,认真研究国际法准则,熟悉与通晓各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