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本体学思想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体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重建

:成先生,前面您谈到了中国哲学在近现代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并提出了思想领域的三个方面的解放,要求我们要从意识形态、故纸堆以及无知自卑心理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现在想问的问题是,您的本体诠释学对传统的中国哲学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开放式的思想,也是一种新的路径,那么它对于重建中国哲学有哪些助益?进一步说,究竟什么是中国哲学的本和体,这个本体之道怎样体现中国哲学的本来精神?

:哲学若要简要表达,也许只能是无言,也就是孔子最后说的“天何言哉”。哲学是一个论理的学问,所以若要从语言上把哲学思想表达清楚并不是很容易,需要一个整合。提到中国哲学的实质含义,就是中国人这个族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精神,它是一种对智慧和价值的不懈追求,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内涵。从深度反思的角度讲,它形成的是一套我所谓的“本体学”。

你刚才提到了本体诠释学,那么本体学和本体诠释学是怎样的关系呢?其实本体诠释学是从本体学发展出来的诠释学。诠释学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路向,有所谓哲学诠释学,有批判诠释学,有结构诠释学,这都是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诠释学。而把诠释学变成哲学的伽达默尔,他主要是想把诠释学发展成本体学,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方法论的诠释学。当然,我们今天如果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诠释学既可以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本体学意义上的,而本体学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本体这个概念我们应独立去了解它丰富的内涵,而不应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西方哲学翻译过来的词汇。假如我们把它仅当成一个翻译词,实际上就把它的意义缩得很小,特别是把中国自己文化系统中的意义丧失掉了。

所以我说一方面要译介西方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翻译作为对我们自己的限制,而应该把它视作丰富我们思想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很缺乏这种意识,所以翻译文化就代替了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且翻译的东西越多,越驳杂,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丧失也就越厉害,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危机。我们一方面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让世界走近我们。我们当然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长,但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东西,外来文化就把我们自己给掩盖了。实际上我们不是完全没有自身的特色,但外面的信息量太大,而我们又不加强对自身传统的研究,这就导致了外来信息的湮没。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依靠中国哲学本身的发展,要使得它能够有活力、有容量来吸纳外来知识为我所用。我到后来认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已经有这种心态,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哲学精神,所以这种哲学模式在中国思想中是能够发展出来的。

另外诠释学可以有本体论的,也可以有方法论的,我强调本体论的。而“论”和“学”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学问是要导向论述,但是论述不应该阻挠学问的不断深入。所以我现在用本体学和诠释学,而不叫诠释论,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同样,本体论的开放空间就是本体学。当然,本体学本身也包含了很多本体论的内容,也可以发展成一个更完整、更开放的本体论。这个本体论还是针对世界的认识或者自我的认识而产生的,即如何产生自我跟宇宙的认识。诠释就是用它来重新说明或彰显、阐述,前者是从语言上讲的,后者则是从意义上讲的。用它来理解外面的世界,包括各种文明和思想的符号,这就叫诠释。诠释就是一种理解和说明的功能,狭义地说它就是一种概念性、语言性的功能。我们将经验转化成概念,再将概念转化成语言,然后用来掌握外面世界的信息,给它一种完整的形象或内涵,这就是诠释。显然,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有一个本体的资源,没有本体资源我们是无法进行诠释的。

:成先生,这个诠释也很有意思,我感觉是“言全”的意思。

:我说为什么叫诠释,不叫解释呢?这里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在此正好提一下。我在20世纪80年代提到这个词的时候,国内的一些学者讲你说的诠释学,我们叫作解释学。我说诠释当然有解释的作用,但就中国字的意思来讲,诠释是按照事物本身原来的意向来讲,因而诠释还不只是解释。解释是对事情有一个论述,并让我们觉得很满意。所以解释一般是基于一种规则,是确定一个规则来说明一个事情,这是解释。诠释可以包含解释,但诠释的东西要变成一个意义清楚的论述,它要在语言上寻求一种逻辑和语义的完美性,所以是言全。诠者言全也,《淮南子》中有一个《诠解篇》。

诠释并不是西方的概念,因为英文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传到中国。我当时在台湾讲学,有人问我怎么翻译,诠释这个词就是我翻译的。我想诠释是从语言上将一种解释表达完整,是对意义的表达,它反映的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理解。理解和了解不同,了解是心上清楚,是心解,而理解则是要说出一个道理,需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要说得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这就是诠释。

本体学是认知,是反思,是建立一种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理解的学问或者工夫,在这个学问工夫上再对新的事物和新的看法进行一种新的文字解读,这就是诠释。所以诠释有两个意义:一方面,可以以我的了解来了解世界,我就把它叫做“自本体的诠释”。诠释必须要有本体做基础,而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本体就是一套知识价值体系,以此为基础,我才能诠释别人。中国若要诠释西方,你必须对自己的东西有所了解,所以我们现在对西方还没有建立一种诠释的态度,原因正是在此。中国传统文化叫“知己知彼”,你知己才能知彼。另一方面,反过来说,我了解了西方,是不是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呢?当然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我了解西方、掌握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反过来说明我自己。当然,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在谈及社会科学时认为中国没有这些东西。中国可能的确没有很多东西,但在哲学这一块,中国的确有它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内涵。所以我们说,通过西方的语言、概念来说明中国,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你始终要记住,说明的目的是帮助你重新发展。换言之,我们只是借助外力来开发内力,这也是重建必须要走的路,这种方法就是“对本体的诠释”。假设本体是我自己的话,我可以用来诠释他人,也可以利用他人来诠释我。诠释的目标主要就是本体性的自我的实现,使得人类智慧体系能够增长,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及群体的价值目标。

:这样一种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不光能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还能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和互相拓展。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双方的互动性开放性的整合过程。

:我自己具有本体,对方也有本体。这时我们一般很难知道他者,因为他者的学问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知、不可逾越的,我们没法逾越自我而进入他者,或者通过我自身的所谓同情共感来进入他者的内心世界,以我的心猜度他的心。传统中国的学术为什么是以儒学为主呢?因为儒学是一种理解他人之心的学问,通过具有自我开放性的一种同情心、统领心来掌握他人。在这一过程中,我的行为表现为一种关心、一种关怀、一种善。对方回应之后,我得以更好地去了解对方,这样就建立了人我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儒学本身就是一种深度感知和沟通的学问。我们诠释外面的世界是为了充实我的本体,而建立本体的作用也在于了解世界,所以本体学和本体诠释学有着很明显的联系。但我们还不能说本体学就是本体诠释学,因为本体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诠释,而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实践,因而本体是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体学和本体诠释学的意义,而这个本体之道也就是今天中国哲学重建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