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拓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新空间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的国家,各地的风貌与文化往往差异较大,不同城市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民众对于周遭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地方广播电视传媒(可简称为“广电传媒”)成为中国国家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国城市广播电视传媒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高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广播电视传媒。自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提出“四级办广播电视”的重要政策之后,中国的城市广播电视传媒获得了快速的成长:从基层插转站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技术、内容、运营特质的重要媒体,成为中国广播电视传媒格局中一股生机勃勃、极具发展潜力的力量,为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为满足广大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多样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拓展广播电视经营产业的领域等,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站在2013年的门槛,面对中国电视“逢3则变”的现象,有必要在回溯城市广电传媒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城市广电传媒的创新发展空间。

当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可思议地迅猛发展,给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国家级和省级的广电媒体在此情形下,也不断地开疆辟土,从客观上日益挤压着城市广电传媒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国的城市广电传媒在新媒体急速增长和国家级、省级广电媒体日益扩张的情形下,如何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发展创新空间?对此,笔者有四点思考:

第一,在发展方向上,中国城市广电传媒应坚持走本土化路线。在全球化的语境和环境下,中国广播电视传媒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积累了本土化发展创新的丰富经验。如果说对于国家级和强势省级媒体而言,本土化意味着民族化,意味着体现当代民族文化新的风貌与风采的话,那么对于地方城市广电传媒而言,本土化则意味着区域化、本地化,这就是对区域和本地的风情与文化资源的开掘、再现与表现。多年来,城市广电传媒在多种竞争的压力下,紧密结合本地和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风情特点,而一些取得重要突破的、成功的城市广电传媒,已然成为体现和代表本地、本城市独特文化风情的重要城市文化名片。坚持走本土化路线,坚持以挖掘区域和本地的历史文化与当代风情为己任,打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应当成为中国城市广电传媒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在内容与功能上,坚持走人文化路线。所谓人文化,意味着以人为本,体现在城市广电的内容与功能上应该是更多地接地气、抒民情、以民意、重民生、贴民心。也就是说,应当在内容和功能上不断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以百姓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为关注的重心,凝练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并且努力挖掘本土的人文历史与故事,为城市的发展留存社会学、历史学意义的声音与影像,填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精神高度失位,提升城市人文积累与品级。努力用“人文化”的思维将城市广电传媒打造成为城市社会生活和百姓精神生活的窗口与灯塔。

第三,在技术上,坚持走融合化路线。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单一媒体样态的限制、单一传媒思维的限制。不论是传媒作品、产品的生产端起点,还是接受终端,以及生产与传播的中间渠道和环节,传统意义上媒体介质的藩篱早已被打破,媒体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的态势。尽管由于历史和行政管理等原因,现实的媒介融合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毫无疑问,以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技术,已经显现出强大的媒介力量。城市广电传媒,本身由于规模有限,在媒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中,较之于国家级和省级媒体而言,更具灵活性,所谓“船小好调头”。因此,在技术上应当主动、积极地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进行融合,进而转化为多种新的传播样态和手段,从而拓展媒体的传输与覆盖新空间。

第四,在经营上,坚持走多元化路线。现代社会,传媒在提升竞争力时,各种要素如果不能构建为一种产业化的组合和运作模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内在的生命活力。中国广播电视在多年的经营探索中,形成了广告等成熟的经典盈利模式。但在新的媒体环境和市场环境中,除广告以外的经营模式探索远未充足,如付费、企业合作以及生产与传播的前后端产业链开发,尤其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经营探索,都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对于城市广电传媒而言,广告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这恰恰为其多元化的经营探索留下了开阔的空间。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城市广电传媒亦需开拓思路,深刻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及传统广电新闻、艺术与新媒体平台的关系,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总之,展望未来的中国城市广电传媒,我们坚信如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城市、融入百姓、融入新媒体、融入多元经营,深刻思考城市广电传媒如何反映本土的生活、风貌,提升城市文化与市民精神高度,在全媒体时代寻找自身的突围之路,探索多种开发、经营、盈利模式,那么城市广电传媒就一定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发展与创新空间!

(本文发表于《中国广播》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