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变迁概念
一 环境定义
环境是个抽象、相对的概念,是指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与某一主体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被称为这一主体事物的环境。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为加工修饰和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即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环境、经济体制环境、文化传统环境、社会治安环境、邻里关系环境。
环境要素的分类在生态学领域和生物领域,则主要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如湿度、温度、光、降水、气压、雷电等);土壤因子 (土壤结构、有机物无机物的理化物质、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 (起伏的山脉、地面的起伏、地质条件等)。生物因子 (如地面和土壤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人为因子 (如人类开垦、砍伐、引种、栽培等情况),列出人为因子指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二 农业环境定义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 (如植物和动物) 和非生物因子。而农业环境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和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环境,即直接作用于农业生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的总和。通常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等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社会环境因素。农业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一定的生物群落要求一定的农业生态环境,两者密切相关。改善生态环境可为农业环境奠定基础,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环境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中心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物的场所 (邵孝候,2005)。农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此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灾害、土地土壤类型、水资源、农业生物资源成为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环境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存在不稳性、易损性的特点。农业环境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的成败。可以说,农业环境与农作物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协调良好的农业环境会促进作物的生长;农业环境中任何一项出现不平衡,都会影响农业生产。
三 环境变迁概念界定
环境变迁研究是历史时期一个长时间段、多领域交叉的内容,属于历史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时下对环境变迁研究内容很多,但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概念。与环境变迁研究相近的有环境演变研究,环境演变是研究时空耦合的科学,不仅研究地域的空间差异,同时也研究环境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即环境演变 (陈宜瑜等,2005)。单从词义来理解,环境演变注重对地理的考察,偏重于地理学。而环境变迁除了研究地域时空长期变化,同时研究引发环境变化的诸多因素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因此,环境变迁注重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考察研究。因此环境变迁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还包括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环境、农业发展环境。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因素与影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