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第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丛书总序——传统文化与人性哲学

高路

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丛书。第一批推出四册,分别是《儒家第一课》《道家第一课》《法家第一课》《孝道第一课》,侧重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其后将陆续推出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礼制、家谱、戏曲、国画、中医等方面的其他著述,为“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做出实际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髓在哪里?在人性论。正因为我们的文化站立在人性哲学的基石上,形象地说是从人性之根长成的参天巨木,才千年不枯、不折、不倒,也才能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萌发满枝新绿,而其他文明古木则无一不遭到毁弃,变成荒漠中供人凭吊的化石。

儒、道、法三大家对人性各有各的见解。儒家立足于人性善,从中引发出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用以教化人,建构和谐的人生、家庭和社会。道家立足于自然天性,倡导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顺应生命的自然而然过程。法家立足于人性恶,诉诸严刑峻法,走向国家主义,以建立大一统强权为奋斗目标。

儒家建立和经营伦理道德体系,固然是为了规范行为、调整关系,更是为了把人塑造成符合人的理念的人。这在孔子那里叫作“成人”,即成为人。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人,孔子搬出四个人,要他学习臧武仲的知、公绰的廉、卞庄子的勇、冉求的才,再以礼乐进行修饰,说这样差不多可以算是“成人”了(见《论语·宪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也回答过颜回(见《说苑·辨物》)。孔子这里是因材施教,针对子路的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果扩大到所有人,那就不仅仅是这几条了,而适用于所有规范。儒家的礼乐文化实质上是为“成人”服务的,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显然孔子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它高于现实,代表着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的价值的终极目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处在向这一目标行进的位置上。由此可以说儒家致力的是“造人”工程。

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在马克思那里也能看到,谓之“人的生成”,也就是向着全面的人的生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理念,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构过程。

“成人”是从本质上表达人,代表人的原型,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看“成人”就清楚了——“成人”是本原,构成了我们的出发点;“成人”是终极目标,构成了我们的归宿地。

道家正好相反,是以儒家对立面的姿态登上文化思想舞台的。老子的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无针对的是有,有指的是儒家那套伦理道德、礼乐制度,世界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最初是纯粹的自然,也就是无,这才是本原。统治者(庄子说的圣王、圣人)不甘寂寞,发明出道德、制度和物质文明,强加给世界和人类。你不接受,他就撸胳膊挽袖子强拉硬拽地迫你站队。为了有效推行这套东西,统治者实行重奖,谁做得好就升谁的官、发他的财,结果老实巴交的汉子变成满肚子心机、损公肥私的名利之徒,毁了世界也害了人类。

在道家看来,这一套有害无益,纯属多余,就像人在五根手指之外又多长出一根,完全是累赘,很不正常。怎么办?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根手指去掉,回到自然天性,重返虚无。宏观治理上这叫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见《老子·第二十五章》);文化上这叫断绝圣人言论,抛弃思想智慧(见《老子·第十九章》);个人生活上这叫减少再减少(见《老子·第四十八章》),合起来就是“无为”,也就是顺其自然,也叫自然而然。

道家思想很了不起,非常自觉地沿着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思路运转,由自然的世界引出自然的人性,再引出回到自然或者说返璞归真的人生最高意义。

法家出自道家,放大其阴柔的一面,将《老子》中的治理术细微化、系统化,结合政治实践给予创造发挥,终于自成一家。道家的自然人性被法家解读为人性恶,应该说不是歪曲。食、色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属于不学自会的本能,可谓人身上的动物性,儒道两家称之为“人欲”,都主张给予限制。儒家的“成人”就包括用道德打压欲望,譬如克己复礼。道家的返璞归真也包括阻塞欲望,譬如清心寡欲。可见欲望是要打个问号的,不能过线。法家就是在此处做文章,即限制人欲又纵容人欲。

一方面确立法治国策,打造强权政治。为什么儒家的德治不灵?因为依据的是人性善,这是个根本错误,人性实际上是恶,食、色最后一定表现为贪婪。既然人性恶,就不能用引导的办法,而应该也只能走惩罚的道路,于是法家便搞出一套严密苛刻的法律,强制推行。这实际上是与民为敌,拿老百姓当贼盗防。

一方面利用人欲,驱使民众。你不是想升官发财吗?好,我给你机会,你好好种地,丰收有重赏;你去当兵,战场上杀一个人我给你一级爵位。这些奖励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条条对号入座,人人有份。于是战场上的秦国士兵红了眼,腰上挂着斩获的人头,光着膀子大喊大叫往前冲,面对这等虎狼之师,哪有不闻风丧胆的?

法家的字典里没有慈悲,一切围绕的都是国家的强大,也不见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全在于充当富国强兵的工具。

譬如孝道。儒、道、法三家都主张行孝,其中儒家最为突出。孝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属于核心规范,具有调整家庭家族关系、社会关系乃至政治关系的意义,用民间语言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道家反对过度用力,认为孝作为一种天生的感情和行为,自然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自然而然地去做就是了,人为的强调反而会造成负担,导致虚伪,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法家着眼的是不尽孝的那一面,说跟这样的逆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其人性特别不好,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交给官府。执法吏腰里挂着锁人的链子手里提着刀戈棍棒上门来,不孝子马上老实了,再也不敢忤逆,因为等着他的是监禁和刑罚,悖逆或违法的成本太高。用一句话概括三家在孝道上的根本对策:儒家是文化主义的,诉诸立德和教化;道家是自然主义的,遵从个人的自觉自愿;法家是国家主义的,依赖权力对生活的全面干预。

求道不求术。无论哪一家,具体做法可以商量,也可以变通,甚至可以综合互补,但立足于人性哲学这一点,也就是道,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价值,应该给予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生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