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部大开发研究的进展和未来方向本文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1月20日第7版。

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10周年。10年来,伴随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学术界对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西部大开发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就开始研究探索西部开发问题。当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西部开发的意义、目标、战略模式和政策选择等方面,具有自发、零散、小规模的特点。自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各方面学者日益加入到西部大开发研究的行列,一些单位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学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十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学术界对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各种理论观点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为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体来看,这期间学术界对西部大开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科学基础。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再开发、全面开发和长期开发的概念。一般认为,在世纪之交,中央决策并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科学基础:一是随着全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沿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区域政策应更多地强调公平目标,对欠发达地区实行“雪中送炭”,而不是对发达地区“锦上添花”;三是西部大开发是以刺激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为目标,并不构成对外倾销和非关税壁垒等后果,完全符合WTO的原则和宗旨;四是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空间均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五是中央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这是美、日、意等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同时,大家也意识到,西部大开发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和国防巩固的重大战略问题。

(2)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动力机制。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一般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宜以50年为期,分三个阶段,递进展开。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环境;然后,再分别各用20年时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现代化新西部目标。然而,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环境建设先行,有的主张科教先行、文化先行、人才先行,还有的主张金融先行、物流商贸先行、城市先行、民企先行等。在突破口选择上,有的看重城镇化,有的看重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的强调农村发展和制度建设。在动力机制方面,普遍认为,要注重培育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3)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支撑研究。在西部大开发初期,各级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西部工业化推进缓慢,一些产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提出要大力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为西部大开发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005年,国务院西部办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条件、意义、目标、战略思路、重点领域、地区布局和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2006年5月,国务院西部办等又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此后,学术界掀起了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研究的热潮,并加强了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4)西部大开发的空间布局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突出重点,充分发挥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的作用,防止遍地开花,这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在“十五”时期,国家提出实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十一五”时期,又提出推进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鼓励城市圈集聚发展,并随后组织开展了三个重点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重庆和成都试验区的建设,学术界加强了西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城乡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有的地方还组织力量开展了城市群(圈)、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的规划研究。在对外开放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要强化东西合作互动,鼓励和引导沿海企业西进,同时加大西向开放的力度,依靠沿边开发开放促进沿边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5)西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围绕西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展开了全方位深入研究。首先,组织开展了西部资源环境状况评估和承载能力研究,如西部地区的环境演变评估、基础地质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其次,加强了对西部资源优势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大家认为,西部地区要走出资源路径依赖,防止出现资源优势陷阱,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加快经济转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近年来学术界还开展了西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补偿、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移民等方面的研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贵州黔东南州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6)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实施效果。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社会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等。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学界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一是开展了“十五”和“十一五”西部开发规划的中期评估,并对十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二是针对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建议;三是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对西部大开发的政府职能定位、制度创新、法制建设、农村公共服务、长效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家普遍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资金和政策投入的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广泛参与西部大开发。

二 未来西部大开发理论研究的方向

近十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也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特色不突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现象,即观点思路多,规范实证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兼业研究多,专业研究少。为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力度,优化研究人员配置,强化理论和方法创新,注重微观机理、政策效应和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1)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已经进入到“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新的时期,我们应该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内涵、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路径选择和支持政策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十二五”和后十年期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否要进行调整?是继续重点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还是更加关注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更加体现民富为先、稳定为重的思想?如何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西部大开发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2)西部特色低碳产业体系研究。西部地区单位GDP能耗高,“三废”和碳排放强度大。2008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2.0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比东部地区高117%。近年来,西部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型产业尤其是能源重化工来拉动的。最近,我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对西部地区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如何推进节能减排的步伐,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西部优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低碳产业体系,将是今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3)西部“三化”互动融合研究。近年来,随着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城镇化和信息化差距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007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仅有37.0%,比东部地区低18.0个百分点,而2000年西部仅比东部地区低7.2个百分点。因此,在加快推进西部工业化的同时,如何加快其城镇化和信息化步伐,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三化”互动融合,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4)西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西部地区地方财力薄弱,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低,离中央要求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在新时期,如何增强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西部公共服务水平,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将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由于特殊的区情,如双语教学、民族文化和民族出版、地广人稀带来的高额成本等,通常需要承担一些特殊的基本公共服务。对西部地区而言,按全国划一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5)差别化国家援助政策体系研究。为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今后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的普惠制办法,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边境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国家援助政策。为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类型区的划分,明确国家援助的标准,对不同类型区应实行差别化政策,等等。当前,要尽快研究制定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政策,并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延伸到西部地区。在划分类型区的过程中,对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要实行“同等优先”,给予适当照顾。

(6)西部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因此,研究完善西部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增强西部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要研究理顺资源价格和资源税体系,建立完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资源补偿机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要深入研究西部生态补偿的方式、标准、资金来源、效率、组织协调和法律制度,为尽快形成西部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尤其对于西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由于剥夺或部分剥夺了其开发的权限,更需要尽快研究建立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不开发的发展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