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已经快30年。1987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毕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开始了我的学术生涯。在工经所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我曾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89年)、副研究员(1994年)和研究员(1999年),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主任(1996年)、所长助理(2006年)。其中,1991年3月至12月,被安排到河北省雄县计划委员会锻炼;1994年年底至1996年年初,应邀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做访问学者,研究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地区教育差异问题;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叔莲研究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完成并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

这期间,我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07年)、“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及其防范机制研究”(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迁移决定因素及区位政策研究”(2005年)和“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研究”(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2006年)、“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研究”(与王洛林共同主持,2003年)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与王洛林共同主持,2000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加快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1996年)和“我国地区收入差异与区际协调机制研究”(1994年),并主持承担了中办交办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委托的研究项目。当时,我的研究重点和兴趣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区位、企业迁移、产业集中、产业集群、重复建设、地区收入差异、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区域政策、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等方面。

2008年11月,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兼任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2009年,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更名为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城环所工作的近7年时间里,除了继续跟踪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根据工作需要,我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发展、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一体化、镇域经济等领域。这期间,我主持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城镇化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2014年)和“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2009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前瞻性研究项目“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研究”(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部地区发展趋势与主要对策”(2010年)和创新工程项目“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2013-2014年度),并负责承担了国务院三峡办、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等委托的研究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被翻译成日文(日置史郎译,日本僑報社), 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析:企业迁移的视角》出版了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根据组织安排,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我有幸到甘肃省嘉峪关市挂职一年,担任市委副书记,主要负责城乡一体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共同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市委农办、科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台办、民族宗教等工作,联系市发改委、建设局、民政局、农林局、规划局等部门,参加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城乡规划委员会等工作。挂职期间,我有机会对嘉峪关市的城乡发展进行全面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运行状况,了解城乡社区、镇乡、村等基层的需求和呼声。这就为我今后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更接地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挂职尚未结束,但因工作需要,我于2015年7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担任所长。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下决心将自己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由城市进一步扩展到农村。事实上,区域是由城市和农村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割裂城市与农村的区域研究,或者试图把城市或农村排除在外的区域研究,都难以全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最终将会迷失方向。因此,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就必须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放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大框架中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在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重城轻乡”倾向,农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滞后与城市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书收录了我在1987—2015年间个人独立发表的160篇区域经济方面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等核心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各种内部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学术著作中的章节、与他人合作发表的文章、部分学术短文,以及产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文章,均没有选入。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16篇,内容涉及理论前沿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城镇化、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国土开发、制度创新,几乎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书中选入的文章都是过去近30年来逐年发表的,时间跨度大,几乎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因而在观点表述和术语表达方面,无疑会带有一定的历史烙印,一些观点也难免会受到当时认识的局限性的影响。在这次文集编辑的过程中,除对少数地方进行适当的文字修订和删除一些重复的部分外,所选入的文章大多保持了原文的风貌,包括文中的观点和数据。总体上看,这些文章虽然发表年代不同、背景差异较大,但所主张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均体现了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本书是我近30年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成果集成。这些文章从中国实际出发,跟踪国际前沿,力求把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因此,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并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本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卢小生编审、李庆红编辑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苏红键博士承担了一些事务性工作,韩镇宇、朱焕焕承担了部分文字录入和处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魏后凯

2016年2月6日

于北京中海—安德鲁斯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