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故事启蒙
刘大白之所以会选择自缢,是因为习举业不是他理想的生活。通常,也有一些孩子不仅在家里很听大人的安排,而且也会一个人尽心在家里苦读。但刘大白不是这样一类。他自小有着浪漫的情趣,喜欢幻想,喜欢青山绿水,喜欢自由的生活。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小时候很喜欢听故事。他说:“听故事,要算是小孩子最快活的事情了,而在我尤其。”他还喜欢看具有传奇性的故事和小说,偷着看了《聊斋志异》和《西游记》这些小说。他自己说:“我那时候已经从父亲底书橱里偷看过《西游记》,很羡 (慕) 齐天大圣孙悟空底为人。”尽管刘大白被管得很严,但他总是不放弃听故事和看传奇小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感受到了一种浪漫和刺激,更获得了一种生活的情趣,拥有了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由境界,获得了一种人生的智慧与力量。而且应该说,他的反抗精神、他对社会的了解,是这些小说和故事启蒙的。
刘大白只要有闲暇,有机会,就去听老坛讲故事,或听姐姐们复述她讲的故事。老坛就是“故事的坛子”。“故事的坛子”是他们家雇来的一位老妈子的雅号,是他的三个姐姐给她取的。她在刘大白出生之前就来了金府,是十多里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的人,到刘大白出生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被“长毛”掳去,在太平军中过了两年多。而她的丈夫和两岁的儿子,就在那时候死于“长毛”手里。因为她能做鞋子和缝补衣服,所以侥幸被留下性命。在太平天国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看到了很多悲惨而离奇的故事;加上她幼年时候在豆棚瓜架下面,从母亲、婶娘、嫂子们口中听来的许多乡村间传说的故事。所以,虽然她不识字,但肚子里却装满了各种有趣的故事,能够接连不断地讲出来。因此,只要能逮住机会,刘大白总是缠着她讲故事。这些故事雅俗共赏,十分有趣。什么“伯夷叔齐做成八大块”、“高心夔对矮脚虎”、“王八蛋就是我”、“额外秀才中解元”、“谁教你中了第三”、“大恭秀才”、“‘皇恩浩荡’的秀才”、“兄弟我也是监生出身”、“之子秀才”、“香油煎鲞香,豆油炒千张”,等等,刘大白一听就着迷,总是要她讲了一个再讲第二个第三个……刘大白童年生活的情趣,就全在这很少机会能够听到的故事上,但他总是一听就忘不了,做功课时也往往走神。正因为如此,刘大白没有少受他父亲的责罚。然而,这些故事对于刘大白的意义,远远不在于给了他的童年乐趣,还使他受到了思想的启蒙。
给刘大白讲故事的还有一个人,这就是他的五姑母。尽管刘大白被他的父亲关在监狱式的书室里苦读,很少允许出去玩耍,但除了父亲外出这种特别的日子之外,还有一种可以逃出书室的机会,那就是走亲戚,尤其是去姑姑家。在封建家族时代,女性的依靠还是娘家人,否则男方以及邻里就会毫无顾忌地虐待年轻的媳妇,在绍兴尤其如此。鲁迅的《离婚》就展示了这种情形。因此作为娘家人经常到嫁出去的女子的家里走走,既是娘家人的责任,也是已嫁女子期盼的。对娘家人的到来,已嫁女子通常很高兴,也会对娘家人格外招待和照顾。刘大白儿童时代所感到的极美妙的生活就是跟着五姑母到她家去,五姑母会给他讲一些故事。他的五姑母家住在绍兴城北二十里左右的梅山左近,他从平水坐船去,靠着船窗,一路左右眺望,领略着两岸的美景,看着龙山顶上的望海亭,以及和它遥遥相对的梅山顶上的适南亭,使他生出不少遐想。他总是会问,这座适南亭什么时候失掉了它的栋宇呢?为什么只剩下了几条石柱子矗立着呢?于是,她的五姑母就给他讲了一段关于这两座亭子的故事:
这两座亭子,本来都在王母娘娘底蟠桃园里的。它们都是明珠为顶,琉璃为瓦,珊瑚为椽,翡翠为梁,白玉为柱的宝亭。后来齐天大圣孙悟空管了蟠桃园,他因为偷吃蟠桃,被玉皇大帝降旨查办;他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两座 (亭) 子也偷了走吧。于是从耳孔里取出金箍棒来,喝一声变,变成了一条长扁担,把这两座亭子挑起,溜出南天门,向下界走来。走到此地,回头一看,后面许多天兵天将,已经奉了玉皇大帝底旨意,一窝蜂地赶来了。他因为要抽出金箍棒来,去抵敌那些天兵天将,所以只好把挑著的两座宝亭,慌忙一放,恰恰放在龙山和梅山底顶上。那些天兵天将,一时捉贼要紧,慌著追赶大圣,也不及来捡取这两件贼赃;所以这两座亭子,至今留在这两座山上。不过这两座宝亭,禁不起尘世浊气底熏蒸,经过了不多的时候,那些明珠,琉璃,珊瑚,翡翠,白玉,就渐渐变成凡间的砖瓦木石了。只有梅山顶上,因为从前有一位仙人梅福,曾经住过,留著一点仙气,把浊气剋化了一点;所以下截的柱子,虽然已经变了凡间的顽石,而上截的明珠,琉璃,珊瑚,翡翠,还不曾变动。然而正因为不曾变动,却惹起南海龙王底垂涎,不久就派了他部下的龙将,驾起一阵龙风,把那些明珠,琉璃,珊瑚,翡翠,统统抢了去,做他那修理水晶宫的材料去了。这就是龙山顶上的望海亭,至今完好,梅山顶上的适南亭,却只剩下几条石柱子的缘故。
这个故事沉淀在刘大白记忆的深处,时时跳跃出来。他说:“听了这一段《西游记》所不载的轶话,一面觉很有趣,一面还埋冤 (怨) 那《西游记》底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一并记在书里;所以至今还牢记着,成了我儿童时代的一丝美妙的梦痕。不过这一丝 (美) 妙的梦痕,虽然常常在我底脑海中浮现著,却一向只是孙悟空中心,而不是龙山中心的。”在刘大白听到的故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徐文长的故事。他说“幼年时代,从母亲、姑母、保姆、姊姊们底口中,听到的徐文长故事”很多,这些故事大部分都被北京大学新潮社收入了《徐文长故事第一集》和《徐文长故事第二集》,但也有小部分没有收录。他母亲曾经讲了许多关于徐文长的一些文字游戏的故事给他听。这些故事都是刘大白的外祖父李亚白先生讲给他母亲听的。李亚白是一个读书出身的文士,知道很多徐文长的故事,尤其是一些文字运用上的游戏故事。徐文长在同学所结的诗社里信口做的《蚊虫》诗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他的才思敏捷,而且还显示了他的用笔辛辣,而又充满幽默,使刘大白记忆犹新;那个徐文长替认识的人写的“三元点心店”招牌中“心”字缺点的故事,不仅显示了徐文长的智慧,而且深刻地批判了商人的唯利是图、不讲信誉和过桥抽板的丑恶品性,并且告诉人们:经商必须从民心,民心不可违;那个秀才试草的故事不仅显示了徐文长渊博的知识,而且表现了他的刚正的品质;那个“谈风月楼”的横额的故事,显示了徐文长处事的机巧;那个“看大船去”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机智,也表现了他辛辣、尖锐的讽刺艺术;那个徐文长中秀才的故事,既表现了徐文长的才情,又表现了他处世的准则与智慧。徐文长正直率性的品质,敏捷的思维,处事的机智,幽默的个性,使刘大白深受影响。
幼年的刘大白,是在一种与外界隔绝的书斋中度过的,这些故事不仅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使他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特有的魅力,而且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这为他后来的人生与创作打下了一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