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古镇风韵

平水镇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旖旎,文化昌盛的文明古镇。它是会稽山区最大的集镇,从绍兴北部平原进入会稽山区,这里是主要通道。

平水多山,它依偎在会稽山的怀抱中。会稽山是中国九大名山之一,它绵延百里,奇峰峻岭,将绍兴南部的风景装扮得妖娆多姿。《山海经》云:“会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砆石,勺水出焉。”(《嘉泰会稽志》卷第九) 会稽山是绍兴的父亲山,犹如一道翠色的自然屏障,屹立在城南,养育着这一方人。平水镇四周峰峦叠翠,美不胜收。它北有秦望山,耸立着香炉峰,东靠青龙山和桃源岭,南有日铸岭,西邻凤凰山。此外还有云门山、若耶山、化鹿山、射的山、刻石山和不旗山等著名的群山俯临。这里的山,与中国许多名山相比,虽不秀拔,却也巍峨屹立,雄峻多姿。其最高峰是秦望山,平水镇就位于它的南麓。王阳明有诗赞誉:“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铜。”(明) 王阳明:《游秦望用壁间韵》,万历《会稽县志》卷二《山川》。秦望山古时又名南山,因当年秦始皇登临望海而得此名。那巍峨伟岸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峻,为越中最佳胜景。但王阳明在这里描绘的,不只是秦望山一山的美景,也包含了会稽山脉千山竞秀的绝佳景色。尤其是,平水的山中多松竹,那漫山遍野的毛竹和雷竹,青翠欲滴,节节鲜明;那山冈峰峦间的黄山松和青松,坚韧挺拔,生机勃勃。如此景致,为平水古镇孕育了一种非凡的人文气象。

平水傍水,它依临着镜湖,西北的平畴沃野上水道纵横。镜湖又名鉴湖,是越地人民的母亲湖,是越地百姓休养生息的依托,它碧波万顷,哺育着芸芸众生。《旧经》云:“湖水高平畴丈许,筑塘以防之,开以泄之。平畴又高海丈许,田若少水,则闭海而泄湖水,足而止;若苦水多,则闭湖而泄田水,适而止。故山阴界内比畔接疆,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岁。”(《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三) 它是由会稽山区奔腾而下的三十六条溪流汇集而成,可谓万水争妍。平水古镇就坐落在鉴湖三十六源之一的若耶溪上游。史书云:“若耶溪旁草市,谓之平水。以地理考之,未为湖以前,水不能留,有湖则水不亟去,津涯深广,故曰平水。”(《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三) 若耶溪神秘而古老,其七十二支流由此向西北滚滚而逝,过龙天,会禹陵,直达三江,成为鉴湖三十六源之一。古时若耶溪上可行大船到云门。坐在船上,浏览两岸美景,乃绝妙的享受。《水经注·麻溪下》云:“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若画。”曾巩曾这样写道:“东南溪水来何长,若耶清明宜靓妆。南湖一吸三百里,古人已疑行镜里。春风来吹不生波,秀壁如奁四边起。蒲芽荇蔓自相依,踯躅夭桃开满枝。求群白鸟映沙去,接翼黄鹂穿树飞。”曾巩:《南湖行》,余冠英、周振甫、启功等编《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043页。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若耶溪的秀丽风光。

稽山之雄,耶溪之秀,将半山半水之间的平水镇装点得如诗如画。当年身逢国难的宋高宗,被金兵追赶经过平水,见到这里优美的山水风景十分留恋,一路频频回头,因此在平水东南30里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地名叫“王顾”。1921年6月,刘大白从杭州回故乡去,在船上瞭望故乡的山水,随口赋诗盛赞其美景:

(一)

又向山阴道上行,千岩万壑正相迎;

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

(二)

若耶溪水迎归客,秦望山云认旧邻;

云水光中重洗眼,似曾相识倍相亲。刘大白:《十年六月自杭旋里归途舟中口占》, 《白屋遗诗·西泠小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刘大白曾经在这溪流山脉之间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这种看云听水的生活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后来走到哪里,他总是忘不了这奇山妙水。若耶溪上的水声,秦望山头的云影,常常在他的脑海里响着、浮现着。他说:“我底老家,是在作鉴湖三十六源之一的若耶溪底上游,作龙山正南面屏障的秦望山底南麓。我在这溪流山脉之间,曾经度过二十多年看云听水的生活。因此,故乡底社会,故乡底城市,无论怎样使我厌恶,使我咒诅,甚至使我骇怕,而若耶溪上的水声,秦望山头的云影,总不免常常在十多年来漂泊他乡的我底梦痕中潺潺地溅著,冉冉地浮著。”刘大白:《〈龙山梦痕〉序》, 《文学周报》1925年9月13日第190期。稽山镜水,这种奇绝的风景,熏陶着刘大白,培育着他的精神气韵。

平水镇不仅有山水美景,而且人文底蕴深厚。雄峻的会稽山和秀美的鉴湖交相辉映,孕育了于越民族的辉煌文明,使古越大地古往今来名人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是古越国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江山代有人杰出。

一是大禹文化源远流长。会稽山是于越民族和越文化的发祥地,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因大禹在此会天下诸侯计功而得名。《史记·夏本纪》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传》说:“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一生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大禹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于越人。

二是越王勾践铸剑复仇文化影响深远。会稽山上城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之地。由平水镇沿若耶溪北行六七里,有名为铸浦岙的地方,相传是欧冶子为越王铸剑之地。铸浦,又名锡浦、剑浦。《越绝书》(卷十一) 载:“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鼓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庐,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转引自张仲清《越绝书译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赤堇山亦名锡浦山、剑浦山、铸浦山。铸浦岙,即著名的赤堇山所在地。这里曾有欧冶祠、欧冶井、玉洞等古迹。《水经注·渐江水》亦载:“若耶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铸以成五剑。”转引自王建华主编《鉴湖水系与越地文明》,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这里有“三灶”,即上灶、中灶和下灶,位于若耶溪东面的上灶溪畔,从南到北依次铺排,三灶成扇面形与铸浦岙隔双溪而东西相望,相传都是欧冶子铸剑时的设灶之处。其南有日铸岭。宋吴处厚云,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吴处厚:《青箱杂记》,转引自陈国治、钱茂竹《绍兴名人佳话》,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据说,日铸岭峰峦如聚,那崇山峻岭奔腾而下的山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最宜完成炼剑最后的淬火工序,因而确保了铸剑水平。这些故事,在平水镇家喻户晓。

三是佛教文化浓郁。这里名寺宝刹众多。在若耶溪旁,有一座亭子,其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写道:“七十八寺此为古,三十六溪此为名。”上联是对这里寺庙众多、佛教文化发达的揭示。在这众多的寺庙中,云门禅寺是最著名的。它坐落在平水镇寺里头村秦望山下的一个狭长山谷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 (公元407),迄今已有1700多年。《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可见这里原为晋代大书法家、中书令王献之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的旧宅。传说某夜,王献之见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晋安帝得知便下诏赐号将其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唐会昌之后,云门寺虽然兴废不断,先后名号更迭或分析为广孝寺、大中拯迷寺、净名庵、显圣院、雍熙院、寿圣寺、传忠广孝寺、普济寺、明觉寺、云门寺、平阳寺,等等,但历代帝王都十分器重,如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多有赏赐。因此,云门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声名显赫。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记载了当年的盛况:“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复,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相觌也。”(宋) 陆游:《云门寿圣院记》, 《陆放翁小品》,苗洪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不断注入了世俗的内涵,其教义中的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甚至是因果报应等内容,深深地影响了世俗社会,成为人们处世的一种人生准则和态度。佛教文化传到绍兴后,迅即形成社会影响,尤其是那种因果迷信观念影响更深;敬祀神灵,膜拜菩萨,娱鬼消灾,几乎成为了绍兴人的生活习惯。

四是文学昌盛。会稽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特定地域,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除了上古的神话传说之外,从李斯碑到魏晋文章,从山水诗到唐诗,从长短句到小品,这里都是不可忽视的。上灶南首六里处的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六朝宋时,谢灵运与谢惠连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人称大小谢。《旧经》有载:“谢灵运与惠连联句,刻于树侧。”(《嘉泰会稽志》卷十《潭》) 南朝诗人王籍亦泛舟耶溪,以诗纪游:“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南朝·梁) 王籍:《入若邪溪》, 《古诗评选》, (清) 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而云门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历于此的唐代著名诗人不计其数,留有大量诗文。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修禊活动,仿《兰亭集序》做《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写道:“永淳二年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将发,非止桃溪。群鸟乱飞,有如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唐) 王勃:《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转引自张成德等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浙江卷·下》,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页。李白留下了“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唐) 李白:《送纪秀才游越》, 《全唐诗二》,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531页。的诗行,杜甫也有“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唐)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歌》, 《杜甫诗选》,吴庚舜等选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的感兴,孟郊发出了“碧嶂几千绕,清源万余流,蓬瀛若仿佛,四野多泛浮”的赞美。(唐) 孟郊:《游越中山水留云门》,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邹志方点校,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秦系则全面描写了这里的美景:“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天开霁色澄千里,稻熟秋香亘万畦。多少雪踪待穷晚,却愁回驭日平西。”(唐) 秦系:《云门山》,见林庚《中国文学史》,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从此,云门寺成为历代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出游、读书甚至是出家的理想之地。宋代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陆游以及明代徐渭、刘宗周,等等,都曾于此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显然,这里的诗文,构筑了平水镇深厚的人文底蕴。

平水镇大道地金府——刘大白故居,今非昔比。张乐平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水这种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资源,养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刘大白诞生在这里,从小就受到越中山水的浸润和人文气韵的滋养,在他的个性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越文化烙印,自然为他的人生打上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