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的首要方法是哲学存在论。当前风险已经成为时代问题的焦点,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在深层次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这需要我们从哲学视角对此问题展开深入思考。风险研究已经有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视角,还缺乏深入的哲学思考。哲学视角应该把这些学科视角取得的研究成果融入自身的理论逻辑之内,进一步触及到风险与人的本质关联,阐明风险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应对风险的可行方式和现实路径。本研究正是在做此尝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比如马克思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技术和资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思考,都尽可能融汇到了本研究中。本研究也试图贯彻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风险到危险的转化逻辑,当代风险社会的生成逻辑,要在技术和资本对风险社会塑造的历史进程中得到说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基础存在论,为从哲学视角揭示人的风险存在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提出人被抛入世,人的存在是可能性之存在,人与周围世界的遭遇等,这其中都暗含风险。
其次,本研究在宏观层面也是跨学科的。在风险研究中,跨学科的融合也是一个共识。贝克认为:“风险的存在跨越了理论和实践的区别,跨越了专业和学科的边界,跨越了专业的能力和制度化的责任,跨越了价值和事实的区别(并因此跨越了伦理和科学的区别),并且跨越了似乎是由制度区分开的政治、公共空间、科学和经济的领域。在此方面,亚系统和功能领域的去分化,专家的重新网络化和降低风险的工作统一化,成为系统理论和组织的主要问题。”约斯特·房龙和芭芭拉·亚当也提出:“如果将风险、技术与未来的联系想象成一种社会实践,就要求社会理论家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进入诸如科学与工程学、政治与金融市场、工业与保险等各个领域内的专家知识范围。”笔者试图把社会学等学科对于风险的研究融合在哲学视角之内,以期对当代风险社会有深入的哲学认识。此外,在风险扩散机制的研究中,笔者还应用了系统论方法以及复杂性科学的某些成果。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某种动态结构,推动风险系统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超越还原论的思维定式,以整体性的视角研究风险社会的运作机理和风险的全球性扩散。
最后,在微观层面,笔者尽可能结合一些典型的风险事件辅助理论研究。现在一些重大的风险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已经产生了现实影响和危害,如福岛核泄漏事故;有的则正在发挥作用,如全球变暖。这些案例为我们理解风险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本研究的实证性。
总之,本研究基于哲学存在论认识风险与风险社会,以及从技术哲学和唯物史观的视角研究风险社会的根源,以系统论方法认识风险的扩散机制,借助当代技术伦理学的某些思想界定风险评估和挖掘风险治理的路径。本研究特色在于突出了对风险社会和风险扩散的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