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分析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出发点:探讨国内外的碳排放管制政策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的影响。为此,本书在科普兰和泰勒(2004)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碳排放的全球“公共污染品”特征,将国家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类,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首先,不考虑任何碳排放管制因素,分析出口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其次,单方面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管制政策因素对于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的影响;最后,探讨发达国家单方面地强化碳排放管制政策因素通过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优势的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水平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纳入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管制政策因素引起的分析结果改变。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书首先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2001—2010年各行业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出口贸易碳排放的比重以及净出口消费指数对于发达国家碳排放管制引起的“污染避难所”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其次,采用计量回归的方法检验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通过逐步加入发达国家碳排放管制因素以及中国的碳排放管制因素检验了管制政策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的影响。本书期望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相对可信的结论,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言,主要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综述,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贸易的环境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当前的理论研究缺乏对于碳排放问题的探讨,实证分析缺少对于环境管制因素作用的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章首先对于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管制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与韩国等发达国家和组织,也谈及中国目前碳排放管制现状。同时在该部分也分析了目前各国在降低碳排放问题上的合作谈判现状,指出了存在的相应问题,为后文政策建议的提出做出了铺垫。
第四章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国内外碳排放管制政策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的影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扩展了科普兰和泰勒(2004)的理论模型,首先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分析了均衡条件下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以及排放价格的确定;其次分析了在没有政策干预的前提下,一国的出口贸易优势是如何影响该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再次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管制政策对于该国出口贸易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发达国家单方面地强化碳排放管制政策通过出口贸易渠道对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水平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管制政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第五章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初步检验了发达国家单方面地强化碳排放管制政策带来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以及“碳泄漏”效应。首先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出中国24个行业门类的直接碳排放量、直接碳排放强度、完全碳排放量以及完全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8个出口行业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计算了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以及出口行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初步检验了“污染避难所”效应以及“碳泄漏”效应,为第六章的计量检验做了准备。
第六章是计量实证部分,利用中国17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一个面板回归模型,主要分两个层面考察了相关问题,首先对总体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检验,其次按照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总体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组,分别对高碳排放强度行业、中碳排放强度行业以及低碳排放强度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检验。探讨了国内外碳排放管制政策因素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的影响,同时验证了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人均资本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强度等控制变量对于碳排放水平的影响。
第七章是结论和研究展望,首先对全书进行总结,其次提出了完善国内碳排放管制政策体系以及强化国际间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了本书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