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与本书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是分类、高等学校分类和分类方法,以下分别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简要说明。
一 分类
分类即分门别类,根据事物的特性分成各种门类。它包括两层意义:(1)归类的标准或依据,一般指被归类事物的共性;(2)类型的划分或归属判断,这种类型可以是先验的或后验的。类似的概念有“类型”“分层”等。
首先,“分类”中的“类”不同于“类型”“类别”。分类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其科学性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判断水平的提升而增加,其主观性成份很难被摒除。而“类型”和“类别”分别指“不同的种类”和“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因此,特定类型和类别可以是事先就已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也可以是依“共同特征形成的”,与“分类”相比,“类型”和“类别”的“类”判断标准更加客观。进一步说,分类进程应是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它表征为人们思维不断地由主观类型向客观类型逼近的过程。
其次,“分类”不同于“分层”。表面上看,“分类”是对事物横向归类,而“分层”则是对事物的纵向划分,其实不然。广义上,“分类”与“分层”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事物的特征或属性对其进行归类的方法,但“层次”意味着一种有序的等级差异,因此“分层”更强调被划分事物所存在的地位、性质的归属。“分层”是在肯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类型上对其进行纵向划分,而“分类”则只考虑事物的差异性而不关注其层次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分层”是“分类”的子集,或者说“分层”只是强调“层次”差异的再“分类”或特殊的“分类”——当层次也成为区分事物标准时的“分类”。换言之,性质不同的或不具可比性的事物不能被“分层”,但却可以被“分类”。
二 高等学校分类
高等学校主要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在本书中简称“高校”;大学与学院、职业院校虽是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大学可以与高等教育等同,可被用以指称所有的高等学校,如中世纪大学。
高等学校分类,即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是指高等学校或其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根据高等学校的特征,选择特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归类。其特征或内涵如下:
其一,分类主体的多元性。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都会从不同的视角认识高等学校,他们对其各种性质和属性的判断本质上就是一种分类活动。甚至高等学校往往也会与相关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比较、类比,进而形成不同的高等学校类型观。
其二,分类的目的性。分类总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进行的主观判断,政府基于管理目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为了便于与个体机构合作,不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了竞争、合作的需要,研究者出于认识高等学校目的,学生和家长可能是方便就学选择的需要,都会形成院校分类法。
其三,分类标准的选择性。不同的分类者出于特定的目的,他们确定高等学校特征时总是有所取舍。然而,分类标准的选择总应基于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的分类法才具有实践价值。
与之关系紧密的一个概念是高等学校分层。一般认为,高等学校的层次就是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等级。高等学校分层是一种特定价值和等级判断,是对同类机构的地位划分,可将其等同于高等学校评价的特例,当这种评价足够精细以至于每个机构都代表一种层次时,高等学校排名表便出现了。高等学校分层与高等学校分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分层总是以同类高等学校为对象,不同类型的机构原则上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被分层;即分类是分层的前提,分层是对高等学校的二次分类。两者的差异亦十分明显,高等学校分层一般带有选择性的价值判断,高等学校分类则以描述为主。
三 分类方法
一般来说,方法在希腊文中初指“遵循某一道路”,后来指“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采取的步骤”。而在中国,方法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在科学研究中,方法又常被理解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它既意谓特定的科学门类所使用的或对其来说恰当的探究的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通常在步骤上是比较系统的、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和有效的排列;它又意谓处理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技巧的学科,大体相当于‘科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应该是分层次的。有一种观点“根据其抽象的程度和涵盖的范围”将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1)哲学方法,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2)一般科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概括度和适用范围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性质;(3)专门科学方法,即具体方法和技术。
在本书中,“分类方法”即分类问题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层次:(1)方法论层面,它是指导分类研究的思想体系,是经对分类研究所涉基本理论问题的元研究后提炼的研究逻辑和思路,涉及研究视角、对分类研究性质的认识、研究假设、分类规则和程序等;(2)一般研究方法层面,它与研究类型有关,如通常所说的经验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实证研究)和非经验研究(思辨研究或所谓的定性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3)具体方法和技术层面,即分类的方法,包含划分时所用的聚类工具、分类标准和操作技术。
相应地,“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方法范畴,是对指导分类活动的研究理路或指导思想、研究设计和具体分类技术的统称。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法更为关注的是方法的中观层面,即一般研究方法。它不是普遍意义上指导分类活动的认识论哲学,也不是技术层面的分类活动所用到的分类方法、分类标准或聚类技术。而通常所说的分类方法,或可称为“分类法”、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如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显然是位于“分类方法”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层面,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分类方法。因此,为将两者区别开来,本书将后者即通常所说的分类方法称为“分类法”,它具有分类结果和分类标准或分类技术方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