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概括了黄道周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建构了以生成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和圣人观为有机组成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关于黄道周的生平和思想历程。以黄道周生平为线索,考察论述了他的思想形成发展过程,重点解读了黄道周的学术活动及其成就。
第二章关于黄道周的生成论思想。其生成论思想的核心是宇宙自然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太极和阴阳总是一个,阴阳二气借助“生”“克”原则生成自然界的种种。圣人根据阴阳二气的运化原则,将其施用于人类社会中,建构了社会道德伦理关系。同时,黄道周以《易》谈生成,用象数学思想阐释宇宙的生成和演化。
第三章关于黄道周的本体论思想。在不同的语境下,黄道周使用了异名同质的本体概念来阐发自己的思想。首先,太极作为自然世界的本体,阴阳二气和五行都本于它。黄道周从他的天文历法知识出发,将北极、皇极看成是宇宙本体。其次,从普遍性角度来看,他提出一个至善的“此物”作为本体,认为“此物”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再者,从道德伦理角度出发,他将性体作为本体,认为性来自天命,是至善的;同时,向孔孟儒学回归的意识以及王学的影响,他亦将心体作为本体,认为心体也是天道;此外,在不同的语境下,他亦将诚、仁、至善、独等赋予本体含义。虽然黄道周列出一系列的本体概念,但是它们都最后统一于“至善”,“至善”是本体,亦是本体的属性。在体用观上,黄道周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观点,认为体用不二,动静无间。
第四章关于黄道周的人性论思想。其人性论思想坚持孟子的性善一元论立场,提出性以至善为宗。在善恶问题上,黄道周用习染说代替气禀说,认为后天的习染和杂糅造成了人性上出现智愚、善恶的不同。立足于性善一元论,黄道周批判了以生谓性的观点,认为以生论性会导致食色需求;批评宋儒的二元之性,认为其错将气质认为天性。立足于严肃的道德主义立场,黄道周批判了阳明后学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认为其已经脱离了孔孟儒学的根基。
第五章关于黄道周的工夫论思想。黄道周针对阳明后学不重工夫的流弊,重视实修实悟。在认知论上,亲和程朱的格物致知观点;在内心的修养上,主张修己以敬,敬而通诚,诚而与天地一体;在知行上,主张力学,要使得到的知识和体会最后贯通消融而达到“空”的境界;在行为上,主张行素、尽心。
第六章关于黄道周的圣人观思想。黄道周从圣人之名、圣人之道、圣人之功、圣人之境等方面阐发了自己的圣人观思想。
第七章关于黄道周的学术思想倾向与历史地位。统观黄道周的哲学思想,有以下特点:一、面对明代后期理学内部的纷争,黄道周既不完全尊崇程朱,也不完全信奉陆王,而是主张调和朱陆、整合朱王,在某种程度上,黄道周提出了理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即综合理学与心学为一体的发展方向。二、从思想史的发展逻辑来看,黄道周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并且是清初实学思想的启蒙者,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因此,黄道周的思想可以说是明末理学发展趋势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