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以赣州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化大规模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对资源高强度的开发,一大批依托资源禀赋的资源型城市(Resource Dependent Cities)相继兴起,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被开采的资源日趋衰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支柱产业逐渐衰退,再加上资源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恶化,资源型城市生产难以继续,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资源型城市,多称为资源型城镇(Resource Dependent Towns)或资源型社区(Resource Dependent Communities)。由于其工业化进程较早,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成功的例子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日本的九州等,失败的例子如苏联的巴库等。国外学者在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中,提出的建立早期转型预警系统、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政府财政支持,对转岗工人进行培训等,对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国外资源型城镇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其转型目的是解决资源衰退地区人口的安置,而不是资源型城镇的长远发展,而我国资源型城市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拥有完整的以资源型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群,城市功能完善,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目的是维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资源型产业衰退时依然能焕发出持久活力,为区域和国民经济发展继续贡献力量。由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国情、历史阶段、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发展水平不同,实际情况差别很大,完全参照国外成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中国学者、专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进行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找出适合具有特殊国情的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出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市场和文化等外部因素非线性嵌套形成的一个非平衡巨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的特征。产业结构的演替和优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型城市本身对资源禀赋的强依赖性,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深度依赖,既造成了以国有大型企业占绝对优势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又造成了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而单一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对采掘业与初级加工业依赖性很大,随着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备逐渐衰竭,资源型主导产业衰退,而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仅仅是依托矿产开采业的电力、建材、化工等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等产业不发达,使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没有形成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另外,资源型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具有简单技能和单一知识结构的劳动者,而且资源型产业的固定资产专用性强、移动性差,客观上使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调整难度加大。再者,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也制约着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演替优化已成为资源型城市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且要上升到理论高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一套完善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演替优化模型,形成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演替优化的规律,指导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的选择、更替、调整、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剖析资源型城市产业演替机理,研究资源型城市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非线性嵌套关系,立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部门间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的选择,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

产业是城市的经济支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一般都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的,这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也不例外,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一)以资源接续为主的城市转型

所谓资源接续,就是当一种资源枯竭之后,通过寻找和利用其他资源实现接续。资源接续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初级形式,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种常用战略。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矿产资源开发接续,即矿产资源开发之间的相互替代。

1.以资源接续为主的城市转型的主要特点

(1)生产对象是类似的,都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只不过是一种矿产资源耗竭了,用另一种矿产资源来接续。

(2)生产过程是类似的,都是先挖掘,经过粗选、细选,然后焙烧、电解或冶炼等一系列物理或化学过程来生产出产品。从这个角度讲,即使实施资源接续,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改造,原来的设备等基本上都还可以使用,按照资产的专用性理论,不会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

(3)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类似的,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无论是何种矿产资源,开发的组织形式是大同小异,这样实施资源替代,生产组织不需要进行大的变动,有利于节省资源型企业的生产成本。

当然,实施资源接续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主要是劳动对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一种简单的相互替代,对资源的“路径依赖”在这种转换中不仅没有削弱;相反,还极容易被强化。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由于资源接续战略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在还有接续资源的地方仍然被大量选用,也不失为一种实现快速转型的办法。

2.资源型城市具有寻找接续资源的天然优势

按照矿产资源的生成原理,一般是只要发现了一种矿产,肯定还会有许多的伴生矿产资源。资源型城市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甘肃省白银市,主要是铜矿,但伴生的还有白银、金等其他一些贵金属矿产,周边地区还有一些煤炭资源。还有甘肃省金昌市,主要是镍矿石,但也伴生有许多稀有金属矿产。之所以说资源型城市具有寻找接续资源的天然优势,还不仅仅在于资源型城市的所在区域可能有其他的矿产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传统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还具有其他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区位优势。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都地处偏远,按照工业区位理论,这些地方远离市场,区位条件并不好,但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矿产资源加工体系,相对于那些新开发和即将开发的区域来说,这些城市的区位条件无疑是十分优越的。因为待开发的新区域,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都不完备,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还需要进行大量投入,而且投入大、回收期长,矿山开发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无疑会大打折扣。如果能够依托现有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开发,这些成本都可以节省,且现有的城市公用设施也会吸引人才流入。

(2)资源型城市具有现成的人才优势。由于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当时按照生产的纵向规律,在资源型城市中的勘探、建设、生产、研发机构是非常健全的,也聚集了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如果依托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新的矿产资源开发,这些机构和人才都可以现成借用,不需要或只需要从外部引进少量的专业人才,沉淀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资源型城市具有现成的体制优势。资源型城市的缺点在于有“路径依赖”的倾向,但如果仅仅从矿产资源开发的角度讲,这种劣势无疑又是一种优势。因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的内在体制优势。按照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规律,人们熟悉矿产资源开发的规则,各机构之间配合默契,内部人员相互熟悉,形成了一种内部知识,进而成为一种体制优势,在实施资源接续中,这种内在的体制劣势就转化成了体制优势。

3.以资源接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目的是要建立复合型的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是由于过于依赖矿产资源,产业单一,链条过短,后向产业发展不足,资源性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过高,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矿产开发,城市人口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行业就业的比重过大。要实现资源接续,就必须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重构,建立复合型的产业结构。

所谓复合型的产业结构,就是资源型城市要建立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依托,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潜导产业为导向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依托,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接续,但没有转变城市的经济性质,也没有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同时资源接续又可以给资源型城市转型一定的缓冲期,有利于使资源型城市从容实现经济转型。以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就是要改变资源枯竭型城市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拉伸产业链条,由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转变到矿产品的深加工上来,提升矿产品的附加值。这种以矿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可以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一个层次,在矿产资源枯竭时,即使外购原料也可以进行生产,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复合化前进一步。以潜导产业为导向,就是实施资源接续的资源型城市一定要有潜导产业,潜导产业实际上就是未来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要把有没有潜导产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标准。

复合型的产业结构可从三个层次来考虑:一是要适当顺延原有的城市产业,延长其生命周期,尽量减少转型中的震动。二是充分利用矿产品,加快发展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加快产业工人从初级加工领域向深加工和制造业的转移,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重构。三是加快培育潜导产业。这些产业可以与原来的产业相关联,也可以与原来的产业无关,但一定要有发展前途,能够成为未来城市经济的新支柱。只有这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才能有希望,也才能获得成功。

这方面的典型是大庆市,他们提出“稳石油,兴化工,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和地方工业”的战略,把工业经济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大力发展以石油资源为基础的一系列替代性产业,集中精力搞好项目开发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此,他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狠抓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进行重新定位,按照新的发展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功能区。第二,对城市产业进行调整。主要是狠抓项目,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引进外来投资、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关联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产业中重新选择培育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第三,将开发区的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新企业和新产业引进人才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建设环境,同时注重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使我国的石油老工业基地又开始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二)以资源替代为主的城市转型

资源替代,是指要改变城市原有的资源依托,从原来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转换为依托其他资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资源型城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枯竭了,又没有可以替代的其他矿产资源,只能重新寻找城市优势,发现和利用可以再生的资源。资源替代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高级形式。

1.以资源替代为主的城市转型的主要特点

(1)开发对象的改变。由原来依靠矿产资源开发转变为利用其他资源。比如,以土地生产的农产品替代接近枯竭的矿产资源,以旅游资源替代矿产资源,以人力资源开发替代矿产资源,等等。

(2)城市依托产业的根本改变。由于原来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已经衰竭,原来的产业也就失去了工业原料,这样,城市的微观经济主体也就需要重新培育,城市产业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城市优势的重新培育。说到底,资源替代的根本在于城市优势的重新培育。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之所以发生经济的崩塌和陷落,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有的依托优势没有了,资源替代就在于重新寻找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每个城市的成长,有其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即使是矿业城市也概莫能外。但也并非说,随便选择哪种资源就能够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依托资源,必须寻找确实能够作为依托的资源,或者说必须选择哪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才能实现资源替代。

以资源替代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与以资源接续为主的城市转型是完全不同的,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如果说以资源接续为主的城市转型是一个渐变过程,那么以资源替代为主的城市转型就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2.以资源替代为主的城市转型的核心在于重新选择优势

工业化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发现和选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实现转型的核心,就在于重新选择发展优势。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就是要针对各个资源型城市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新寻找和发现优势,比如采取互补、组合、拉伸、再造等方式,推进城市的产业转型。有的资源型城市一种资源枯竭了,并不代表所有的资源枯竭了,可以重新发现新的资源;有的可能是过去对资源的初级开发比重过高,而目前主导产业的地位下降了,但可以通过拉伸产业链的办法,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有的确实是自身原有的资源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可以采取异地资源来料加工的方式,同时伴以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即使上述所有的情况都不符合,还可以根据城市所在的区位、城市的其他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等,推进城市的产业转型。

3.以资源替代为主的城市的成功转型取决于其自然条件

资源替代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高级形式,本质上是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但转型能否成功,资源型城市的自然条件不可小视。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位,决定了城市转型难度的大小,位于沙漠中的城市肯定与位于大平原城市群中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难度不一样,孤岛型的城市经济和位于市场中心的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也不一样。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融合度。城市必然是以周边的广大腹地为支撑的。体现到城市经济中,就是城市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换句话说,就是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是融为一体的结构。如果周边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即使城市中的资源型企业实施转型,也不会对就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经济融合度太低,大量的城市人口无业可就,就必然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自然禀赋。除了矿产资源以外,其他自然条件的优劣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光热资源等等,在矿产资源作用下降的同时,这些自然禀赋的作用就会上升。如果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城市转型就会顺利实现,如果自然条件恶劣,城市转型也就会步履维艰。像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地处沙漠,如果没有胡佛大坝的建设,就没有充足的水源和电力供应,这个绿洲城市也就根本不会出现。

这方面的典型是辽宁省阜新市,归纳他们近年来的实践,主要做法有这样几点:在发展战略上,他们因地制宜,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农业园区,大大加快了城市的经济转型步伐;在技术创新上,注重科技支撑对城市转型的作用,通过开发和应用一批实用技术,兴建了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营造宜居城市方面,通过投巨资治理本地恶化了的环境,通过治理污水、植树造林、人工种草种树、发展生态农业,使城市生态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在矿区经济转型上,通过实施项目带动,不仅新开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沉陷区的治理,而且还新建了一批安置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阜新市的城市转型。还有,辽宁省抚顺市弃煤而选择石油,发展基于石油资源的替代产业,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辽中南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

总之,实施资源替代是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出路,也是“惊险的一跃”。但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都能够实现成功转型,也有极少数城市由于其他资源的匮乏无法实现成功转型,而被最终废弃。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城市转型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不仅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了实践当中。谋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进行了城市转型的新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主要特点的城市转型

陕西省铜川市,自2003年以来,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引进、重点扶持、大胆承接其他产业,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引进华能电厂、秦岭水泥、耀州陶瓷等项目,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带来了技术、管理等要素;二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模式规划发展战略,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发挥煤炭、铝业、水泥等铜川的资源优势,煤炭产业沿着煤—电—铝的途径发展,铝业通过承接铝型材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水泥产业依托大集团进行产业重组,发展特种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铜川转型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2010—201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别由11.0%、56.1%和32.9%转变为8.8%、54.8%和36.4%,第二产业总产出增加了51.48%,更为重要的是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主要依托资源产业转向了电力能源、建筑材料、铝型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休闲旅游7个支柱产业。

2.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城市转型

辽宁省辽源市,原来以煤炭工业为主,为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他们提出了以发展新材料产业为战略重点的产业格局。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注重发挥原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努力提升城市的产业层次;二是坚持以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充分挖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原动力。三是山东省枣庄市通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伸“煤—焦—化、煤—电—化”产业链,提升建材、纺织、食品和造纸等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改变了单一的资源性产业结构。

3.以优势产业为主发展生态城市

安徽省淮北市,提出建设绿色家园工程,以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复垦、复绿为基础,在塌陷区土地上规划建设六大经济板块,即现代化工业园区、现代化新城区、现代化高科技园区、现代化休闲旅游区、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和高科技观光旅游区。河北省唐山市从20世纪90年代起,结合自己的实际,一方面通过实施项目带动,重点做大名牌产品和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根据城市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兴建了自己的港口,打通了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兴建了海港开发区和南堡开发区。通过上述措施,突破了原来单一开发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唐山的经济转型。

4.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特点的城市转型

在环境保护中有一句名言,所谓废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近年来,一些资源型城市围绕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转型实践探索。比如河南省焦作市,在“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焦作煤业集团作为城市的主体企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制定出台了一批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同时依托原来的产品大力发展深加工,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使原来的潜导产业上升为了主导产业,实现了城市依托产业的转换,原来的主导产业也实现了升级;三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城市自身的优势,从地下资源转向地上资源,发挥特有的山水人文和粮食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四是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推进产业转型,外来资金成为推进焦作市经济转型的强大后盾,同时创新城市管理,通过“效能革命”加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投入巨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生态环境,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了空气等环境治理力度,实现了焦作由工矿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