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本书的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书以宋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将论题放在特定的时间(宋代)、空间(北宋、南宋的疆域)背景中,应用古典文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借鉴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个案研究、个案分析为基础,对宋词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全面的诠释和梳理。
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关注宋词,实际上是试图将宋词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现实的具体情境之中,去分析、去研究。而在以往的宋词研究中,注重了时间的历时性研究,相对忽视了空间的审视;而近年来兴起的空间的研究,即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又相对忽视了时间的把握。词体在时间、空间所构成的坐标轴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移动轨迹,尚未得到清晰的勾勒定位。
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宋词,实际上是以往研究的深化。研究地域文化,并不是尊崇和奉行地理决定论的观点,在研究中片面地突出和夸大地域文化在宋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及其余。恰恰相反,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研究宋词,主要是为弥补过去只注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背景下的宋词研究。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并能够自圆其说。但忽略了宋词发生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结论必然是不够客观全面的。
本书所述地域文化,概指依托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鲜明、性质相对稳定的文化。
这个定义蕴含着对地域文化如下的思考与体认。
(1)地域文化必须依托于特定地域。特定地域可以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具体的地域,如开封、江西、南方等,这种具体的地域,是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生长的机体。第二种类型是指外在表征、内在性质大致相同的地域景观,如都市、乡村、山林等。以都市为例,虽然两个不同的都市之间,会有诸多差别。但如果考虑到不同的都市之间的差异要远远小于都市和与之毗邻的乡村之间的差异,那么,我们就更倾向于把都市理解成同一种地域。
(2)地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征鲜明、性质相对稳定的文化。地域文化之所以性质相对稳定,在于其呈现的历史继承性。但地域文化毕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地域文化又具有动态的特征。当历史情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之时,不排除地域文化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3)地域文化是一种特征鲜明的文化。所谓特征鲜明,是指这种特征只属于此种地域,且判然有别于其他地域。各地域文化之间共通与相似的部分,应当属于这些地域组合(如国家)共同的文化,是主流文化。任何地域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都是一种支流。
(4)承上述理解,某一地域文化的特征与其他地域文化并不相同,那么,此种特征必然贯穿于此种地域文化的内部,即具有文化的同质性。
(5)地域文化既须依托于某特定的地域,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共同作用。因此,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必须从自然、人文两个维度加以全面的考量。
有鉴于此,本书以人地关系为视角,沿双向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评估地域文化对于宋词创作的影响;第二个维度则是定位宋词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角色。
第一个维度的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层面的内容:①地域文化是通过先影响创作主体词人再进而影响到词的。因此,本书从词人的籍贯、游历以及地域情感等角度,考察词人与地域文化的关系。②都市和南方这两个具有鲜明特质的地域文化类型,是培育宋词生长的温床。基于地域文化类型特质的把握,本书分析了南方地域文化类型对于宋词风格取向的塑造过程,探讨了都市地域文化类型对于宋词文体特质的规范效应。③本书引入动态性视角考察地域文化之于宋词的影响。当时代推移,情境变迁,会使得原有的地域文化产生变更,而当词人游历于不同的地域之间,又经历着不同地域文化的转换。地域文化的变更转换与词人词作之间的关系,是前人研究所忽略而本书重点关注的问题。④地域文化的内部具有文化的同质性,文化的同质性易于培育出相近的审美趣味、文学观念以及创作实践,从而催生出词人群体或词派。因此,本书亦着眼词体群体、词派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维度是定位宋词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角色。本书从三个角度切入:①宋词如何表述地域文化?②宋词着重于表述地域文化的哪些内容?③宋词对地域文化的表述,是否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其中,前两个角度实际上是对文体与地域文化关系的思考。宋词在文体形式上与宋诗、宋文或宋代话本等有较大不同,其对地域文化的表述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本书以宋词文体为考察基点,深入探究各类文体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与现象,辨析各类文体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亲疏关系,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待宋代“尊体”“破体”之争。而第三个角度,则是考虑到作为创作主体的宋代词人,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借助其文学创作参与了地域文化的建构。
当然,再详细的逻辑推理,也不能代替具体的实证研究,任何的理论推导也必须返回历史的现场进行分析检验。为此,本书将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上验证对地域文化与宋词关系的思考。
本书正文共分四章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宋词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着眼于地域文化影响下宋词的两大文体特质:南方文学特质与都市文学特质。宋词的南方地域文学特质源自于词文体与南方地域的深刻渊源。同样,宋代都市孕育的享乐之风,以及都市所衍生的公共文化空间,都赋予了宋词独特的风貌。
第二章,探讨地域文化的转换变更对宋词创作的影响。地域的转换变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情境变迁而导致的地域文化的变更。如镇江,在北宋是南北交通枢纽,在南宋则为江防要塞,地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变迁。本章即以镇江为例,对地域文化变更与宋词题材、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分析。第二种情况是由于词人的行踪迁移(如南渡、北行、贬谪等)而经历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转换。地域文化的转换,往往引起创作的新变。
第三章,论述地域文化与宋词流派的关系。本章选取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文化以深具特色的江西为例,分别从南唐与北宋前期词派,江西诗派的词人群体,江西南渡词人群体及辛弃疾、辛派词人,南宋江西遗人词人五个词人群体,探讨地域文化在词人群体的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也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江西词人群体的总体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探讨宋词对地域文化表述的方式和特点。第一个方面是地名。宋词中最直观表述的地域文化是地名。宋词中的地名具有纪实与象征功能,宋词对地名的应用受到文体、文化传统与词人审美理想的多重制衡。第二个方面是作为自然层面的地域文化:山水词及词中的山水描写。第三个方面是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怀古词。本书以诗词中最常见的怀古主题地——金陵为例,典型分析怀古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第四个方面则探讨宋词对地域文化的选择性表述问题。
余论部分对正文的论述进行了一些补充。还对本书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以人地关系为视野考察宋词与地域文化,仍有许多未尽的话题。如在地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建设和发展地域文化已成为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课题。而本书第二章,对贬谪词人及其词作在岭南地域文化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过论述。如果更进一步,可以选取更为广泛的古今视角,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对与地域文化的培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从而为当代地域文化的培育与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四章都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宋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但也试图囊括前此所提及的其他角度的思考与观察。而贯穿全部研究内容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有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本书借助各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根本目的,是将论题放在特定的时间(宋代)、空间(北宋、南宋的疆域)背景中加以审视、观照和诠释。
定量化的研究是近年文学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法。本书倾向于在前人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化的分析与探讨。
将宋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与宋诗与地域文化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宋词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独特之处,也是本书试图坚持的方法之一。
本书诸多论题的探讨,是建立在个案分析、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宋词与地域文化关系的方方面面,错综复杂。也许,个案研究的方法,有利于研究宋词与特定地域文化之间的独特关系。本书认为,探寻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共生互动的普遍规律,个案研究是一个比较妥当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