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发展
虽然坦克第一次来到战场是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坦克这一概念远早于此。在15世纪达·芬奇的手稿中,就已经出现过他手绘的一种圆锥形装甲车。这一设想是人可以藏身在能够行走的装甲车辆中,利用车辆四周的火炮、火枪攻击敌人,与如今坦克的用途相差无几。
达·芬奇手稿中的圆锥形装甲车,车体四周装有各种火器,车身覆盖一层金属装甲。
坦克小知识
为什么坦克使用履带行进?
坦克要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作战,假如用车轮来支撑它笨重的身体,车轮和地面的接触面十分小,开在田野里就很容易陷入泥地;安上履带,履带围在车轮外边,轮子在履带里面滚动,遇上沙土、雪地、泥地,较宽的履带能减小压强,分散坦克的重量,车轮在履带上能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不用担心车轮会陷入泥里。
世界上第一辆制作出来的坦克是英国的“小威利”。“小威利”仅仅算是一件试验品,它没有安装火炮,仅在车身预留了机枪射击的窗口。英国军方对“小威利”进行测试之后发现,“小威利”机动性能太差,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这才有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马克I型坦克。
“小威利”坦克,为方便转向,在车身后伸出一对尾轮,同时这对尾轮也起到了保持平衡的作用。
虽然马克I型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但可靠性差,底盘没有独立悬吊系统,乘坐十分不舒适,车内的官兵常常被颠簸得晕眩呕吐,抱怨连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也开发出他们自己的A7V坦克加入战场。只是在战争结束前并未发生坦克在战场上对决的场面。
A7V坦克,全长7.34米,宽3.1米,高3.3米,搭载一门57毫米主炮和6挺7.92毫米机枪。1918年投入战场使用,到战争结束前仅生产了17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识,各军事强国纷纷开始针对坦克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也随之诞生了一批新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能都有所提升。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坦克有法国的FT-17坦克、英国的维克斯坦克。
FT-17坦克,法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装备的坦克,是世界上第一款安装旋转炮塔的坦克,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维克斯坦克单炮塔型
维克斯坦克双炮塔型
维克斯坦克,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FT-17坦克外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有单炮塔和双炮塔两种型号。单炮塔型装有一门47毫米榴弹炮,双炮塔型装有两挺维克斯机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关于如何运用坦克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派认为坦克应当作为步兵的辅助性武器,担当起掩护步兵和提高步兵机动力的角色;另一派则认为坦克可以独揽大局,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坦克的强大突击和防护能力进行战场突破和攻坚。前者是当时的主流,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坦克均是按照这种形式编制,后者以德国为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闪电战的成功,证明了坦克能够独立担当地面攻击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坦克首次开始被大规模运用的战争,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经典之作,如德国的三号坦克、四号坦克、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苏联的T-34坦克、IS系列坦克,英国的克伦威尔坦克、丘吉尔坦克,美国的M3轻型坦克、M4谢尔曼坦克等等。
三号坦克,早期型号搭载一门37毫米主炮,后期有50毫米主炮型、75毫米主炮型。
T-34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的主力坦克,有搭载76毫米主炮和85毫米主炮两种型号。
丘吉尔MK I型坦克,炮塔装有一门QF 2磅炮及贝莎同轴机枪,车头另装有一门QF 3英寸榴弹炮。
M3中型坦克,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使用的一款坦克,搭载的主要武器为一门75毫米主炮,此外还有2~4挺机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坦克在吸收了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后变得更加成熟。比如抛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过分强调坦克防护能力或者火力的重型坦克,同时侧重火力、防护能力、机动性能,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型坦克,即主战坦克。
时至今日,主战坦克依然是各国装甲力量的中流砥柱,但火炮、装甲、防护系统等方面在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更加成熟、可靠,可以说,主战坦克就是当今世界上的陆战之王。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军的主力坦克,也是当前主战坦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