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沉淀的分离、洗涤、烘干和灼烧
2.6.1 沉淀的分离、沉淀的洗涤
(1)倾析法 当沉淀的密度较大或结晶颗粒较大,静置后容易沉降至容器的底部时,可用倾析法。首先让固-液系统充分静置,沉淀上部出现澄清溶液倾入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和溶液分离(图2-13)。洗涤时,可往盛着沉淀的容器内加入少量洗涤剂(常用的有蒸馏水、酒精等),把沉淀和洗涤剂充分搅匀后,充分静置,使沉淀沉降,再小心地倒出洗涤液。如上操作重复两三遍,即可洗净沉淀。
图2-13 倾析法
(2)过滤法 分离溶液与沉淀最常用的操作是过滤法。当溶液和沉淀的混合物通过滤器(如滤纸)时,沉淀就留在滤器上,溶液通过滤器。过滤后所得的溶液通常称滤液。
溶液的温度、黏度,过滤时的压力,过滤器孔隙大小和沉淀的性质,都会影响过滤的速度。热溶液比冷溶液易过滤。溶液的黏度愈大,过滤愈慢。减压过滤比常压过滤快。过滤器的孔隙要选择适当,太大易透过沉淀,太小则易被沉淀堵塞,使过滤难以进行。若沉淀呈现胶状时,能穿透一般的滤器(如滤纸),应设法先把沉淀的胶态破坏(例如加热)。总之,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选用不同的过滤法。
常用的过滤法有常压过滤和减压过滤,现分述如下。
①常压过滤 常压过滤就是在通常的气压下,用贴有滤纸的漏斗作为滤器来进行过滤。其操作如下:
a.选择滤纸和漏斗 根据沉淀量和沉淀性质(胶状沉淀或晶体沉淀)来选择尺寸和孔隙大小(或致密程度)合适的圆形滤纸。沉淀的量多,滤纸要大。沉淀只能装到相当于滤纸圆锥高度的1/3~1/2处。经常用的是7cm、9cm或11cm的圆形滤纸。如果沉淀呈胶状,所占体积较大,则滤纸要大些,而且应用质松孔大的滤纸。沉淀粒度愈细,所需滤纸应愈致密。漏斗一般选长颈(颈长15~20cm)的。漏斗锥体角度应为60°。颈的直径要小些(通常是3~5mm),以便在颈内容易保留液柱,这样才能因液柱的重力而产生抽滤作用,过滤才能迅速(图2-14)。在整个过滤过程中,漏斗颈内能否保持液柱,这不仅与漏斗选择有关,还与滤纸的折叠、滤纸是否贴紧在漏斗的内壁上,漏斗内壁是否洗净,过滤操作是否正确等因素有关。
图2-14 长颈漏斗尺寸
b.滤纸的折叠 过滤时,手要洗净擦干。然后把选好的圆形滤纸折叠成圆锥体后放入漏斗中(图2-15),此时,滤纸圆锥体上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1cm左右,滤纸圆锥体的上缘大部分应与漏斗内壁密合,而滤纸圆锥顶部的极小部分与漏斗内壁形成隙缝。如果漏斗圆锥角为60°,则滤纸圆锥体角度应稍大于60°(约大2°~3°)。为此,先把滤纸整齐地对折成半圆形[图2-15(b)],然后再对折,但不要把半圆的两角对齐而向外错开一点[图2-15(c)]。这样打开所形成的圆锥体的顶角就稍大于60°。为了保证滤纸与漏斗的密合,第二次对折时不要折死。把滤纸打开成圆锥体,放入漏斗(此时漏斗应干净而且干燥),如果滤纸的圆锥体绝大部分与漏斗内壁不十分密合;可以稍稍改变滤纸的第二次折叠程度,直到与漏斗内壁密合为止;此时可以把第二次的折边折死,并由漏斗中取出。这个滤纸的圆锥体[图2-15(d)],一边为三层,另一边为一层。然后把三层一方的外两层折角撕下一小块,这样可使这个地方的内层滤纸更好地贴在漏斗上,否则此处会有空隙(撕下来的纸角保持在干净的表面皿上,必要时有用)。把正确折叠好的滤纸圆锥体放入漏斗。放入时要注意,滤纸锥体的三层应放在漏斗出口短的一边,并使滤纸锥体与漏斗内壁密合,这时一手的食指和拇指按住滤纸锥体三层一边和漏斗[图2-15(e)],不可松开,另一手拿洗瓶用细水流把滤纸湿润。然后用玻璃棒轻压滤纸锥体上部(绝大部分),使滤纸紧贴在内壁上,再往滤纸锥体内的三层一边加入蒸馏水至几乎达到滤纸边(不得超过!)。随水下流时的漏斗颈应全部被水充满,而漏斗颈内的水柱仍能保留[图2-15(f)]。若不能充满,则可能是漏斗颈太大,滤纸与漏斗内壁还有气泡没有完全排除;或漏斗内壁,特别是颈内壁没有洗净或滤纸与漏斗没有密合等因素造成的,应设法加以解决,在全部过滤过程中,漏斗颈必须一直被液体所充满,过滤才能迅速。
图2-15 滤纸的折叠和贴法
c.过滤装置 将紧贴好滤纸的滤斗放在漏斗架孔或铁架台的铁圈中,滤纸的三层一边向外。漏斗下放一承接滤液的干净烧杯(或其他容器),漏斗出口长的一边紧靠杯壁(但不要靠在杯嘴附近),以便滤液顺着器壁流下,不至四溅。漏斗位置的高低,以过滤过程中漏斗颈的出口不接触滤液为度(图2-16),烧杯上盖一表面皿。在同时进行几个平行分析时,应把装有待滤沉淀的溶液的烧杯进行标号,并分别放在相应的漏斗之前,以免相混。
图2-16 过滤装置
d.过滤 过滤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先转移澄清溶液,后转移沉淀,最后洗涤烧杯和玻璃棒。要注意,过滤和洗涤一定要一次完成。
转移澄清液用倾析法。为了倾注澄清溶液时尽可能不搅动沉淀,最好把沉淀的烧杯一头用木板垫起,倾斜静置,注意烧杯嘴应向下[亦即将烧杯嘴相对一边杯底垫高,如图2-17(a)]。待溶液与沉淀分清以后,用右手轻轻拿起烧杯,勿使沉淀搅动,将烧杯移到漏斗上使烧杯嘴正在漏斗中心上方。倾斜烧杯,同时用左手从烧杯中轻轻提起玻璃棒(在加沉淀剂溶液时用以搅拌以后,除过滤转移溶液时,可移至滤斗口上方外,其余时间一直留在烧杯中),并将玻璃棒下端的液体接触烧杯内壁,以便悬在玻璃棒下端的溶液流回烧杯中[图2-17(b)]。将玻璃棒与烧杯嘴贴紧,并使玻璃棒垂直直立,下端对着滤纸三层一边,不要直立在滤纸锥体的中心或一层处,并尽可能接近,但不能接触滤纸[图2-17(c)]。用洁净的烧杯承接滤液(即使滤液不需要也这样要求)。然后,慢慢倾斜烧杯勿使杯底沉淀搅起,使上层清液沿玻璃棒流入漏斗。当烧杯里留下的液体很少而不易流出时,可以稍向左倾斜玻璃棒,使烧杯倾斜度更大些,液体则比较容易流出。注意液体只能加到距滤纸边缘5mm处,再多则会使沉淀“爬”到漏斗上去。应控制清液的流出速度,使上层清液的倾注过程一次完成,尽量避免在装漏斗时,中断倾注而等待过滤。在每次倾注完了时或在必要中断倾注时,必须先扶正烧杯(在扶正烧杯的过程中,不要拿开玻璃棒),随烧杯向下直立可慢慢把烧杯嘴贴着玻璃棒向上提一些,等玻璃棒和烧杯由相互垂直变为平行时,将玻璃棒离开烧杯嘴而迅速移入烧杯。这样才能避免留在棒端及烧杯嘴上的液体落在漏斗外。把烧杯放在桌上,此时玻璃棒不要靠在烧杯嘴处,因为此处可能沾有少量沉淀。
图2-17 转移溶液操作
e.沉淀的洗涤 如果需要洗涤沉淀,则等清液转移完毕后,往盛着沉淀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涤剂可以是水或沉淀溶液等),洗涤剂应沿烧杯内壁四周加入,以便将杯壁上沉淀洗下,充分搅拌混合(玻璃棒只能搅动沉淀和溶液,不可触动杯壁和杯底,以免将烧杯内壁磨出痕来,沉淀沉积痕里,造成沉淀洗涤困难,使沉淀难以全部转移出来),静置,待沉淀下沉后,把澄清洗涤液按上法转移入漏斗,如此重复操作2~3遍。最后,用1支试管承接最后一次洗涤的滤液的1mL,用来检查滤液中的杂质含量,就可判断沉淀是否洗净。注意,洗涤液体积过大,会造成溶解误差,还会影响滤液蒸发浓缩的时间。
f.转移沉淀 转移沉淀时,往盛有沉淀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沿杯壁四周加入),加入洗涤剂的量(包括沉淀的量)应该比滤纸锥体一次所能容纳的体积稍少些,搅拌混合液(勿使沉淀溅在器壁上),不待沉淀下沉,按转移清液的同样方式将沉淀与洗涤剂的混合液转移入漏斗,注意最后一滴混合液,慎勿流到烧杯外壁或顺玻璃棒下端落在漏斗外边。再次往烧杯加入另一份洗涤剂,再将溶液及沉淀搅拌混合,再按上法转移,如此重复操作2~3遍。最后一次转移以后如仍有沉淀未转移完全,特别是杯壁和玻璃棒上粘有沉淀。此时还需从塑料洗瓶中挤出少量的蒸馏水顺序淋洗整个烧杯内壁,洗涤液和沉淀便顺玻璃棒流入漏斗(图2-18)。注意挤出的洗涤剂的液流要细,量不要过多,切勿使洗涤液超过滤纸边缘。
图2-18 沉淀洗出
最后再用少量的蒸馏水淋洗烧杯和玻璃棒,洗涤的水也要转入漏斗中。这样转移到滤纸上的沉淀,如已经几次倾注洗涤,则基本上是清洁的,不会含有很多母液,不过滤纸上的沉淀中必定还吸附着母液,还要用少量蒸馏水仔细淋洗滤纸上沉淀多次,每次淋洗滤纸边缘稍下部的地方,滤纸锥体的三层的一边,不易洗涤充分,因此在这个地方多洗两次。洗涤时,要等第一次的洗涤液流尽以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洗涤。如此继续直到沉淀上层平齐为止(图2-19)。注意用水量不能过多。洗涤水也必须全部滤入接收滤液的容器中。
图2-19 沉淀在漏斗中的洗涤
如需要过滤的混合液中含有能与滤纸作用的物质(如有些浓的强碱、强酸或强氧化性的溶液),因为它们会破坏滤纸,这时可用纯净的石棉或玻璃丝在漏斗中铺成薄层代替滤纸过滤。
②减压过滤 减压过滤简称抽滤。减压可以加速过滤,还可以把沉淀抽吸得比较干燥。但是胶态沉淀在过滤速度很快时会透过滤纸,颗粒很细的沉淀会因减压抽吸而在滤纸上形成一层密实的沉淀,使溶液不易透过,反而达不到加速的目的,故不宜用减压过滤法。
减压过滤装置由布氏漏斗、吸滤瓶、安全瓶、玻璃抽气管与真空泵(抽滤泵)组成(图2-20)。
图2-20 减压过滤装置
抽滤的原理是利用真空泵将空气抽出,使与玻璃抽气管相连的安全瓶和吸滤瓶内压力减小,因而过滤的速度大大加快。安全瓶可以防止因关闭水循环真空泵引起泵内自来水倒吸,进入吸滤瓶内将滤液沾污并冲稀。也正因为如此,在停止过滤时,应首先从吸滤瓶上拔掉连接的橡皮管,或打开安全瓶安全阀(止水夹),然后再关闭真空泵,以防止倒吸。
减压过滤操作时,将尺寸配套的圆形滤纸放入布氏漏斗中的瓷板上,用少量水湿润滤纸,关闭安全瓶安全阀(止水夹),打开真空泵,稍微抽气减压使滤纸紧贴在布氏漏斗瓷板上。使溶液沿着玻璃棒转移入布氏漏斗中,注意加入的溶液不要超过布氏漏斗总体积的2/3。待溶液全部转入布氏漏斗内后,再把沉淀转移到滤纸的中间部分(不要把沉淀转移在滤纸边缘,否则会使取下滤纸和沉淀的操作较为困难),其他操作与常压过滤相同。过滤完毕后,先打开安全瓶安全阀(或拔掉连接吸滤瓶的橡皮管),后关闭真空泵。用手指或玻璃棒轻轻揭起滤纸边,取下滤纸和沉淀。瓶内的滤液则由吸滤瓶的上口倒出,瓶的侧口只作连接减压装置用,不要从其中倒出滤液,以免弄脏溶液。
洗涤沉淀的方法与常压过滤中的洗涤沉淀方法相同,但不要使洗涤液过滤得太快[可适当地通过安全瓶安全阀(止水夹)调节压力],以免沉淀不能洗净。
如果被过滤的溶液具有强碱、强酸或强氧化性,溶液会和滤纸作用而把滤纸破坏,这时就需要在布氏漏斗上铺上石棉纤维来代替滤纸过滤。待石棉纤维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把石棉和水搅匀制成石棉纤维的悬浊液,倾入布氏漏斗内,倒入的量以恰好能形成厚薄合适的过滤层为宜。稍待片刻,使粗纤维自动下沉,然后开始轻轻抽气减压,使石棉纤维紧贴在漏斗瓷板上。铺完后,如果发现上面仍有小孔,则要在小孔上补加一些石棉纤维悬浊液,再抽气减压,直到没有小孔为止。应该尽量使石棉纤维铺成均匀、厚薄合适的过滤层。然后在抽气下,用水冲洗,直到滤出液不带有石棉毛为止。停止抽气时,应该先拔掉吸滤瓶与安全瓶间的橡皮管,以免冲坏滤层。使用石棉纤维与使用滤纸的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过滤后,沉淀往往和石棉纤维粘在一起,取下的沉淀中将会夹杂有较多的石棉纤维,所以此法比较适用于过滤后所要的是溶液,而沉淀被废弃的情况。
为了避免沉淀被石棉纤维沾污,可用玻璃砂芯漏斗来过滤具有强氧化性或强酸性的物质。过滤作用是通过熔接在漏斗中部具有微孔的烧结玻璃片进行的,故玻璃砂芯漏斗也称烧结玻璃漏斗。各种烧结玻璃片的孔隙大小不同,其规格以1号、2号、3号、4号表示,1号玻璃砂芯漏斗的孔隙最大而4号最小,可以根据沉淀颗粒大小的不同来选用。玻璃砂芯漏斗不能用于碱性溶液的过滤,因为碱会与玻璃作用使烧结玻璃片的微孔堵塞。
玻璃砂芯漏斗使用后要用水洗去可溶物,然后在6mol/L硝酸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水洗净。不要用硫酸、盐酸或洗液去洗涤玻璃砂芯漏斗,否则,可能生成不溶性的硫酸盐和氯化物,而把烧结玻璃片的微孔堵塞。
(3)离心分离 当被分离的溶液和沉淀的混合物的量很少,在过滤时沉淀会粘在滤纸上而难以取下,这时可以用离心分离代替过滤,操作简单而迅速。离心分离常用电动离心机(图2-21)。把盛有被分离的溶液和沉淀的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的套管内,在其对面套管内放入一盛有与其等重量的水的离心试管,这样可使离心机的臂保持平衡。然后缓慢而均匀地启动离心机,再逐渐加速,待离心机旋转一段时间(称离心沉降时间)后,任离心机自然停止旋转。待离心机完全停止转动后,取出离心管(要小心!切勿触动沉淀),观察被分离的溶液和沉淀是否分离,如已分离开,则沉淀紧密聚集在离心管底部而澄清溶液在上部。否则,要再把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二次离心分离,直至溶液和沉淀完全分离为止。
图2-21 电动离心机
离心分离完毕后,取出离心管,再取一支长颈的滴管,先捏紧其橡皮头,然后小心地插入离心管中的溶液层,插入的深度以滴管尖端不接触沉淀为度(图2-22)。然后慢慢放松捏紧的橡皮头,吸出溶液装入另一离心管中,留下沉淀。
图2-22 用滴管移去沉淀上的溶液
如需洗涤沉淀,可往沉淀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把沉淀与洗涤剂充分搅匀后,再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吸出溶液。重复操作2~3遍即可。
离心分离操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装入离心管中的溶液不能超过离心管总体积的2/3,离心管和套管的长度和管径应相符合,离心管太长、太大或太小,在离心时易受撞破裂,溶液四溅,沾污和损坏离心机。
②装入离心机中套管内的离心管必须对称等重,否则离心机会失去平衡而损坏。
③如果使用电动离心机,启动离心机时,要逐挡地加速(开一挡后,要稍等片刻,才能开高一挡);停止离心机时,要逐挡减速,当调至“0”挡时,还要稍等一下,听离心机内不发出响声时,方可打开离心机盖,取出离心管。电动离心机的转速很快,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要严防漏电,使用前要检查。用完后要切断电源。
④要经常保持离心机的清洁干燥。
2.6.2 沉淀的烘干和灼烧
(1)坩埚的准备 沉淀的烘干和灼烧是在洁净并预先经过灼烧恒重的坩埚中进行的。因此,先洗净坩埚并晾干,然后将空坩埚(连坩埚盖)放入马弗炉(高温电炉)内灼烧至恒重。灼烧空坩埚的温度和时间应与灼烧沉淀的温度和时间相同,而灼烧沉淀的温度和时间是根据沉淀的特性而定。空坩埚一般灼烧15~30min。空坩埚灼烧后,用经过预热的坩埚钳将坩埚移至炉口旁边冷却片刻。再取出坩埚,放在洁净干燥的泥三角(或耐火板)上(用完的坩埚钳应平放在耐火板上,钳尖向上),稍冷后(红热退去,再冷却1min左右),用坩埚钳夹取坩埚放入干燥器内冷却(操作见2.7),一般冷却30~60min,待冷却至与天平室内温度相同时进行称量,准确地记录所称得的坩埚的重量,再次将坩埚放入马弗炉内按相同条件进行再灼烧、冷却、再称量,直至恒重(如连续两次称重相差在0.3mg以下,则可忽略,才算达恒重)为止。恒重后的坩埚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2)沉淀的包裹 经过过滤和洗涤后的沉淀,若是晶形沉淀(一般体积小)可用顶端细而光滑的清洁玻璃棒将滤纸的三层部分掀起(图2-23),紧接着用洗净的手将带沉淀的滤纸锥体一起取出,注意手指不要碰着沉淀,然后用图2-24所示的折叠包裹方法顺序进行包裹,要包裹得紧些,但不要用手指压沉淀,最后将包裹好沉淀的滤纸放入已恒重的坩埚中,滤纸层数较多的一面朝上,以便炭化和灰化。
图2-23 从漏斗上取下滤纸和沉淀
图2-24 过滤后晶形沉淀的包裹
若沉淀是胶状(体积一般较大),不宜按上述包裹方法,应在漏斗中进行包裹(图2-25)。方法是:用洗净的扁头玻璃棒将锥体滤纸四周边缘向中央折叠,使沉淀全部封住。再用玻璃棒把它转移到已恒重的坩埚中,锥体的尖头朝上。
图2-25 胶状沉淀的包裹
(3)沉淀的烘干、灼烧及恒重
①沉淀的烘干、滤纸的炭化和灰化 将带有沉淀的坩埚斜放在泥三角上[图2-26(a)],而坩埚底应放在泥三角的一边上,将坩埚口对着泥三角的顶角,贴有沉淀坩埚壁一侧朝坩埚盖半盖半掩地倚在坩埚口[图2-26(b)],这样便于利用反射焰将滤纸和沉淀干燥、滤纸的炭化和灰化。先将火焰放在坩埚盖中心之下,小心用火加热坩埚盖后,热空气流便反射到坩埚内部,而水蒸气从上面逸出。待沉淀及滤纸干燥以后,将火焰移至坩埚底部,稍稍增大火焰使滤纸炭化。注意火力不能突然加大,也不要太小,应使火焰尖端刚刚接触坩埚底部。炭化时不能让滤纸着火,如果滤纸着火,应立刻把灯移开,并用坩埚盖把坩埚口盖严,使火焰自动熄灭,切不可吹灭,以免沉淀飞扬散失。坩埚盖盖好以后稍等片刻,再打开盖,继续加热,直至全部灰化为止。在灰化过程中,为了使坩埚壁上的炭完全灰化,应该随时用坩埚钳夹住坩埚转动之,但注意每次只能转一极小的角度,以免转动过剧时,沉淀飞扬散失。
图2-26 沉淀的烘干
②沉淀的灼烧及恒重 滤纸全部灰化后,立即将带有沉淀的坩埚移入马弗炉内,沉淀在与灼烧空坩埚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灼烧。灼烧完全后,先关闭电源,然后打开炉门,用长坩埚钳(要先预热)将坩埚移到炉口旁边冷却片刻,再移到干燥洁净的泥三角(或耐火板)上,冷却至红热消退,再冷却1min左右,将它移入干燥器中继续冷却(一般冷却30~60min),待它与天平室温度相同时,称量;再次灼烧、冷却,再称量,直至恒重为止。带沉淀的坩埚,在连续两次称量误差在0.3mg以下才算达到了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