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状茎肥厚,肉质,茎钝四棱形。叶对生,披针形,全缘,下面密被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花冠紫色或蓝色,二唇形①,上唇先端微裂,下唇3裂,雄蕊4枚,二强,稍露出。小坚果卵状,具瘤。野生品见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分布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须根及泥沙,晒至半干后撞去粗皮,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刺檗
(小檗科)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高达2~3m,小枝多红褐色,有沟槽①,具短小针刺②。单叶互生,叶片小型,倒卵形或匙形,先端钝,基部急狭,全缘③,叶紫色,光滑无毛,背面灰绿,有白粉,两面叶脉不显,入秋叶色变红。腋生伞形花序或数花簇生,萼、瓣各6枚,花淡黄色。浆果长椭圆形,熟时亮红色④,具宿存花柱。生长于气候温凉、湿润的沙质壤土地区。原产于日本,现我国南北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根于春秋两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切片,烤干或弱太阳下晒干。茎枝全年可采。
药用功效
根及树皮入药。苦,寒。归胃、大肠、肝、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热痹,瘰疬,肺炎,结膜炎,痈肿疮疖,血崩。
豪猪刺
(小檗科)
识别特征
灌木,高0.5~1.5m。叶刺三叉状,粗壮坚硬①。叶常5片丛生于刺腋内,卵状披针形,叶缘有10~20锯齿。花黄色簇生于叶腋;小苞片3;萼片、花瓣、雄蕊均6枚,花瓣顶端微凹,基部有2蜜腺;花药瓣裂。浆果,熟时黑色,有白粉。生长于山坡林下、林缘或沟边。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
采收加工
根皮全年可采,茎皮春季采收,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肉皮,晒干。
药用功效
根皮、茎皮入药,中药名为“三颗针”。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热病,盛火炽,壮热,烦躁,疔毒内攻,耳目肿痛,痈肿疮毒诸症。
文冠果
(无患子科)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8m,单数羽状复叶互生①,小叶9~19,膜质,狭叶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尖锐锯齿。花先叶或同时开放,圆锥花序,杂性,花瓣5,白色,基部红色或黄色,内面有紫红色斑点,花盘5裂,裂片背面有角状橙色附属体。蒴果,壳硬,绿色,背裂成3瓣,果皮厚,木栓质。生长于向阳石质山坡地以及土层较厚的中性沙壤土。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春季结合森林抚育砍取枝条,去皮晒干或切碎鲜用。
药用功效
枝条的木部入药,中药名为“文冠木”。甘、微苦,凉。归肝经,清热燥湿,祛瘀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内热、皮肤风湿、疥癣、痈肿、瘀血紫斑等。
黄柏
(芸香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0~20m,树皮厚,木栓发达,内皮鲜黄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①。小叶5~15,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边缘有细钝齿,雌雄异株,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小,黄绿色,雄蕊5;雌蕊柱头5浅裂。浆果状核果,球形②,熟时紫黑色,内有种子2~5枚。野生多见于避风山间谷地,混生在阔叶林中。关黄柏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宁夏等地;川黄柏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药用功效
苦,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苦参
(豆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1.5~3m。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奇数羽状复叶①;小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托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淡黄白色②,雄蕊10,花丝分离。果实呈不明显的串珠状③,疏生短柔毛。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和山麓、郊野、路边、溪沟边。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药用功效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注意,反藜芦。
白蜡树(梣)
(木犀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5m以上。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①,小叶5~9枚,通常7枚,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花萼钟状,不规则分裂;无花冠。翅果倒披针形②。生长于山洞、溪流旁。北自我国东北中南部,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达广东、广西,东南至福建,西至甘肃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收,剥取干皮或枝皮,晒干。
药用功效
枝皮或干皮入药,中药名为“秦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明目。用于热痢,泄泻,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苦枥白蜡树
(木犀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10m左右。树皮灰褐色,较平滑,老时浅裂;小枝亦平滑,皮孔稀疏,阔椭圆形;芽短阔,密被褐色绒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叶片卵形①,顶端1片最大,长8~11cm,宽4.5~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略呈圆形,边缘有浅粗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中脉下部之两侧有棕色柔毛。花与叶同时开放,或稍迟于叶,圆锥花序生于当年小枝顶端及叶腋;花小,花萼杯状,4裂;无花冠。翅果倒长披针形②,窄或稍宽,长约3cm,先端窄圆或窄尖。花期5~6月,果期8~9月。生于阳坡或阔叶林山坡。分布于我国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剥取,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药用功效
枝皮或干皮入药,中药名为“秦皮”。苦、涩,寒。清热燥湿,收涩,明目。用于热痢,泄泻,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阔叶十大功劳
(小檗科)
识别特征
常绿灌木,高1~4m。茎表面土黄色或褐包,粗糙,断面黄色。叶互生,厚革质,具柄,基部扩大抱茎;奇数羽状复叶,长25~40cm,小叶7~15片,侧生小叶无柄,阔卵形,大小不等,长4.0~12cm,宽2.5~4.5cm,顶生小叶较大,有柄,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反卷,每边有2~8枚大的刺状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①。总状花序生于茎顶②,直立,长5~10cm,花黄褐色,花瓣6枚,长圆形,先端2浅裂。浆果卵圆形③,直径约5mm,成熟时蓝黑色,被白粉。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生于向阳山坡的灌丛中,也有栽培。分布于我国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截段,晒干。
药用功效
茎干入药,中药名为“功劳木”。苦,寒。清热,燥湿,解毒。主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目赤肿痛,疮疡,湿疹,烫伤。
细叶十大功劳
(小檗科)
识别特征
常绿灌木,高1~2m。茎直立,树皮灰色,多分枝。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叶柄基部膨大;叶革质,小叶5~13片,狭披针形至披针,长6~12cm,宽0.7~1.5cm,先端长尖而具锐刺,基部楔形,边缘每边有刺状锯齿6~13个,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脉不明显,下面黄绿色;叶脉自基部3出。总状花序自枝顶基部抽出,长3~6cm,花梗基部具总苞,苞片卵状三角形;花瓣6枚,黄色,长圆形,全缘。浆果卵圆形,熟果卵圆形,熟时蓝黑色,外被白粉。花期7~8月,果期8~10。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截段,晒干。
药用功效
茎干入药,中药名为“功劳木”。苦,寒。清热,燥湿,解毒。主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目赤肿痛,疮疡,湿疹,烫伤。
白鲜
(芸香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高达1m。全株有特异的香味。根肉质,多侧根,外皮黄白至黄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密布腺点,下面白绿色,腺点较稀。总状花序顶生,长达30cm;花柄长1.0~2.5cm,基部有线形苞片1枚;花瓣5枚,色淡红而有紫红色线条,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25mm,宽5~7mm。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时5裂①,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3颗,近球形,直径约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月。生于山坡及丛林中。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洗净,切厚片,干燥。
药用功效
根皮入药,中药名为“白鲜皮”。苦,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黄连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须根。叶基生,叶柄长6~16cm,无毛;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边缘具针刺状锯齿①。花茎1~2个,与叶等长或更长;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生花3~8朵;苞片披针形,三~五回羽状深裂;花瓣线形或线状拉针形,长5~6.5mm,先端尖,中央有蜜槽。蓇葖6~12个,具柄,长6~7mm。种子7~8枚,长椭圆形,长约2mm,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云连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形态与黄连很近似,主要区别为:根茎较少分枝,节间密。中央裂片卵状菱形或长菱形,羽状深裂3~6对①,小裂片彼此的距离稀疏。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5朵;苞片椭圆形,3深裂或羽状深裂;花萼卵形或椭圆形,长6~8mm,宽2~3mm;花瓣匙形或卵状匙形,长4.5~6mm,宽0.5~1mm,先端圆或钝,中部以下变狭成细长的爪,中央有蜜槽;心皮8~5,离生。生于高山寒湿林荫下。分布于我国云南、西藏昌都地区,云南有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中药名为“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苦豆
(豆科)
识别特征
灌木。枝多成帚状,密被灰色伏绢状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①;小叶15~25片,灰绿色,矩形,长1.5~2.5cm,两面被绢毛,顶端小叶较小;托叶小,钻形,宿存。总状花序顶生②,长12~15cm;花密生;萼密被灰绢毛,顶端有短三角状萼齿;花冠蝶形,黄色。荚果串珠状,长3~7cm,密被细绢状毛,种子淡黄色,卵形。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河边,分布于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全草夏季采;根、春秋采;种子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全草、根、种子入药。苦,寒。有毒。清热利湿,止痛,杀虫。①全草: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②种子(中药名为苦豆子):用于胃痛,滴虫性肠炎,白带过多;外用治疮疖、湿疹和顽癣。
龙胆
(龙胆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其上丛生多数细长的根,长可达30cm。花茎单生,不分枝。叶对生;无柄①;下部叶呈鳞片状,基部合生,长5~10mm,中部和上部叶近革质,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7.0cm,宽0.7~3.0cm,先端急尖或长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表面暗绿色,下面色淡,边缘外卷,粗糙;叶脉3~5条。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无花梗;每花下具2个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苞片,长2.0~2.5cm;花萼钟形,长2.5~3.0cm,先端5裂②,常外反或开展,不整齐。蒴果内藏,长圆形,有柄。种子多数,褐色,有光泽,具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以秋季10月中、下旬采挖质量较好,选大的除去茎叶,洗净,干燥。
药用功效
根及根茎入药。苦,寒。清热燥湿,泻肝定惊。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三花龙胆
(龙胆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其上丛生多数细长的根,长可达30cm。花茎单生,不分枝。叶对生;无柄;下部叶成鳞片状,基部合生,长5~10mm,中部和上部叶近革质,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基部圆形,长2.5~7.0cm,宽0.7~3.0cm,先端急尖或长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表面暗绿色,下面色淡,边缘外卷,粗糙;叶脉3~5条。花3朵,簇生枝顶和叶腋,无花梗;花萼钟形,长2.5~3.0cm,先端5裂①,狭三角形,短于萼筒。蒴果内藏,长圆形,有柄。种子多数,褐色,有光泽,具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以秋季10月中下旬采挖质量较好,选大的除去茎叶,洗净,干燥。
药用功效
根及根茎入药,中药名为“龙胆”。苦,寒。清热燥湿;泻肝定惊。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条叶龙胆
(龙胆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其上丛生多数细长的根,长可达30cm。叶厚,近革质,无柄,上部叶线状披针形至线形①,基部钝,边缘微外卷。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无花梗;每花下具2个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苞片,长2.0~2.5cm;花1~2朵。蒴果内藏,长圆形,有柄。种子多数,褐色,有光泽,具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海拔110~1100m的山坡草地或潮湿地区。分布于我国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以秋季10月中、下旬采挖质量较好,选大的除去茎叶,洗净,干燥。
药用功效
根及根茎入药,中药名为“龙胆”。苦,寒。清热燥湿;泻肝定惊。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多叶唐松草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有时可达1m以上,全体光滑无毛。根粗大,根茎横向生长,常木质化,褐色。茎直立,具纵纹。叶为3回3出羽状复叶,基部叶具柄,上部叶无柄,小叶具长柄①。圆锥花序近伞房状②,分枝极多,花序上具叶;花杂性,直径0.6~1.0cm;萼片4枚,白色、浅黄色或浅紫色;椭圆形,具3条突起纵肋,早落;无花瓣。瘦果纺锤形,稍扁,长约3mm,纵肋8条。花期8~10月。生于山林、山沟或山路边。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将根挖出,剪去地上茎叶,洗去泥土,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马尾莲”。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肠炎,痢疾,黄疸,目赤肿痛。
细叶小檗
(小檗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1~2m。老枝灰褐色,具光泽,幼枝紫褐色,密生黑色疣状突起①,刺短小②,通常单一,生于老枝或干枝条下端的刺有时3分叉,长4~9mm。叶簇生③;无柄;纸质;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匙形,长1.5~4.0cm,宽5~1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或灰绿色,具羽状脉。总状花序下垂,长3~6cm,有花6~20朵;萼片6枚,花瓣状,排成2轮,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黄色,外面带红色,直径6mm,花瓣6枚,倒卵形。浆果长圆形,长约9mm,熟时红色。种子倒卵形,表面光滑,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生于向阳的砂质丘陵、山坡、路旁或溪边。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三颗针”。苦,寒;有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痈肿疮毒。
匙叶小檗
(小檗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0.5~1.5m。枝条细瘦,具条棱,幼枝后期变紫红色,老枝暗灰色,散生黑色疣点。刺通常不分叉,坚硬,长1~3cm。叶3~8片簇生①;常为匙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5cm,宽0.3~1.0cm,先端近急尖,有时具小尖头,基部渐狭成柄,通常全缘,稀具少数细锯齿。简单的总状花序,长2~4cm,花密生,15~35朵,花梗长1.5~4.0mm;苞片长圆形,稍短或与花梗等长。花瓣椭圆状倒卵形②,先端微急尖,基部有2枚蜜腺。浆果球形,淡红色带紫色,被粉,长及径均为3.5~4.5mm,柱头宿存,无花柱。花期5~6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300~800m的河滩、戈壁滩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我国秦岭西端甘肃南部至西部、青海东部及新疆等地区。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三颗针”。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痢,腹泻,黄疸,湿疹,疮疡,口疮,目赤,咽痛。
肾茶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叶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轮伞花序,花冠浅紫或白色①,二唇形,上唇疏布锈色腺点,冠筒狭管状,雄蕊4枚,花柱伸长,先端棒状头形,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卵形,深褐色,具皱纹。花、果期5~11月。常生于林下潮湿处,有时也见于无荫平地上,更多为栽培,海拔达1050m。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台湾及福建。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切段,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甘淡微苦,凉。清热去湿,排石利水。用于治急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