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草麻黄
(麻黄科)
识别特征
草本状小灌木,高30~40cm。小枝丛生,绿色。叶小,膜质,基部合生,上部2裂①。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有多数雄花,常成复穗状,每花有7~8枚雄蕊,花丝合生或先端微分离;雌花序卵形②,果实成熟时苞片膨大成肉质并变为红色③,内含2粒种子。生长于砂质干燥地,常成片丛生。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吉林、辽宁、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绿色的草质茎、根,晒干。
药用功效
草质茎入药,中药名为“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的治疗。根入药称“麻黄根”,能止汗,用于自汗、盗汗的治疗。
其他用途
秋季麻黄种子成熟时外层红色、肉质苞片,可食,氨基酸总量超过草莓;维生素C的含量是沙棘的2倍以上;麻黄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尤其是锌的含量是草莓的40倍。
紫苏
(唇形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90cm,具香气。茎方形,紫色或绿色,有毛。叶阔卵形或圆形,边缘有粗锯齿①,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两面有毛。由轮伞花序集成总状花序状,花冠白色至紫红色②。小坚果球形,灰褐色。生长于村边或路旁。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
采收加工
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紫苏叶,除去杂质,晒干;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紫苏子,除去杂质,晒干;11~12月间采挖紫苏梗,除去杂质,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①叶入药,中药名为“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②果实入药称“紫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③茎入药称“紫苏梗”,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荆芥
(唇形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香气,全体具柔毛。茎四棱,多分枝。叶对生,通常指状3裂,有时羽状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①,具透明腺点。轮伞花序成假穗状间断排列,顶生,花冠蓝紫色。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生长于山坡、路旁或山谷。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甘肃、四川、贵州等省。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花开到顶、花穗绿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地上部分入药,中药名为“荆芥”,花序入药,中药名为“荆芥穗”。辛,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能收涩止血。用于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心叶荆芥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茎直立,四棱形,基部木质化,被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叶片卵状或三角状心形①,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粗圆齿,两面被短柔毛。聚伞花序②二歧状分枝,小苞片短于花萼,花萼筒状,外面被白色短毛,花冠白色,下唇有紫色斑点,花盘杯状,4浅裂。小坚果卵形,灰褐色。生长于海拔2500m以下的宅旁或灌丛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7~9月割去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
药用功效
地上部分入药。辛,凉。归肺、肝二经。疏风清热,活血止血。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痛,麻疹透发不畅,吐血,衄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防风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长圆柱形。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二歧分枝。基生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顶生叶仅具叶鞘。复伞形花序①;伞辐5~7;无总苞片,小总苞片4~6,花白色②。双悬果卵形,幼时具疣状突起,每棱槽中常有油管1,合生面2。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地、路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根,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至八九成干,捆成小把,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解表祛风,利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白芷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2.5m,茎中空,带紫色。叶互生,宽卵状三角形,2~3回羽状分裂①。复伞形花序②,花序梗、伞辐、花梗均有糙毛,花瓣5枚,白色,先端凹头状。双悬果长圆形,侧棱宽翅状。生长于湿草甸子、灌木丛、河旁沙土或石砾质土中。分布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分布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
采收加工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烘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辛,温。归胃、大肠、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杭白芷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圆锥形,具4棱,茎和叶鞘均为黄绿色。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叶柄长,基部鞘状抱茎①,2~3回羽状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终裂片阔卵形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边缘密生尖锐重锯齿,基部下延成柄,无毛或脉上有毛,茎中部叶小,上部的叶仅存卵形囊状的叶鞘。复伞形花序②密生短柔毛,花瓣黄绿色③;雄蕊5,花柱基部绿黄色或黄色。双悬果被疏毛。多生长于河岸、溪边,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烘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辛,温。归胃、大肠、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苍耳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体密生白色短毛。叶互生,卵状三角形或心形①,先端尖,基部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3浅裂,贴伏短粗毛。花单性,雌雄同株,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序球状,生于上部叶腋,小花管状,5齿裂,雌花序卵状,总苞片2~3列,密生钩刺。瘦果2,纺锤形,包在有刺的总苞内②。生长于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带总苞的成熟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苍耳子”。茎叶及根亦可入药。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除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麻风。
玉兰
(木兰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5m,冬芽密生灰绿色或灰黄色绒毛。单 叶互生,全缘,托叶膜质,脱落后在小枝上留下一环状托叶痕。花单生于枝顶,先叶开放,白色,花被9片,花瓣状①。聚合蓇葖果②。多栽培或野生于阔叶林中。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及杂质,阴干。
药用功效
花蕾入药,中药名为“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鼻通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望春玉兰
(木兰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一般高6~12m,树皮淡灰色,不开裂,嫩枝有托叶留下的环状痕迹,无毛,顶芽密生有淡黄色展开的长柔毛。叶互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上面无毛,嫩叶下面有平伏绵毛,老叶变无毛。花蕾单生于枝条顶端,长卵形①,花大,紫红色②,芳香,花瓣9枚,雄蕊多数。聚合果。生长于较温暖地区。原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福建一带,现在野生较少,在山东、四川、江西、湖北、云南、陕西南部、河南等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及杂质,阴干。
药用功效
花蕾入药,中药名为“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鼻通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百里香
(唇形科)
识别特征
落叶半灌木,高20~50cm,茎四棱,常匍匐。叶对生,卵圆形①。花序近头状,花冠紫红色、淡紫色或粉红色②,二唇形,上唇微凹,下唇3裂,雄蕊4枚,前对略伸出。小坚果4枚,卵圆形。全株具芳香味。生于山坡、石质干河床、路边等处,分布于我国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
采收加工
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拔起全株,洗净,剪去根部,切段,晒干。
药用功效
地上部分入药,中药名为“地椒”。辛,微温。归肺、脾二经。祛风解表,行气止痛,止咳,降压。用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高血压病。
其他用途
可作香料。百里香提炼的精油,具有明显的消毒和杀菌作用。
罗勒
(唇形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5~1m,全体芳香。茎四方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通常紫绿色,被柔毛①。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或全缘,下面有脓点。轮伞花序顶生,花轴长而被有密柔毛②,苞片卵形而小,边缘具毛,花萼管状,先端5裂,花冠2唇形,白色或淡红色,雄蕊4,2强,均伸出于花冠外,子房4裂。小坚果4枚,卵形至矩圆形,暗褐色。生于溪边、沼泽旁湿地、水田、菜园及潮湿的山坡、路旁和草地。分布于云南东南部。我国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亦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全草,除去细根和杂质,切细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温。归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胃腹胀满,消化不良,胃痛,肠炎腹泻,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蛇咬伤,湿疹,皮炎。
石胡荽
(菊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小草本,高5~20cm。茎纤细,多分枝,基部匍匐,着地后易生根,无毛或略具细绵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楔状倒披针形,长7~20mm,宽3~5mm,先端钝,边缘不规则的疏齿①,无毛,或下面稍有细毛。头状花序细小,扁球形,直径约3mm,单生于叶腋,无总花梗或近于无总花梗;花淡黄色或黄绿色,全为筒状。瘦果椭圆形,长约1mm,具4棱,边缘有长毛。花期9~11月。生于稻田或阴湿处、路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中药名为“鹅不食草”。辛,温。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柽柳
(柽柳科)
识别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3~6m。幼枝柔弱,开展而下垂,红紫色或暗紫色。叶鳞片状,钻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mm,背面有龙骨状柱。春季在去年生小枝节上侧生总状花序,花稍大而稀疏;夏、秋季在当年生幼枝顶端形成总状花序组成顶生大型圆锥花序,常下弯,花略小而密生;花瓣5枚,粉红色;花瓣椭圆状倒卵形,长约2mm;雄蕊着生于花盘裂片之间,长于花瓣;花柱3,棍棒状。蒴果长约3.5mm,3瓣裂。花期4~9月,果期6~10月。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分布于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4~5月花未开时,折取细嫩枝叶,阴干。
药用功效
细嫩枝叶入药。甘、咸,平。疏风解表,利尿解毒。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
肉桂
(樟科)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cm,宽3.5~6.0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花小,直径约3cm;花梗长约5mm;发育雄蕊9枚,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①,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两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用功效
嫩枝入药,中药名为“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
辽藁本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60cm,根茎发达,具膨大结节,生有多数须根。茎中空,具条纹;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宽三角形,二回三出羽状全裂,在花期凋落。复伞形花序①具短柔毛,伞辐8~16,总苞片1~2或无,早落。双悬果椭圆形②,合生面有油管2~4个。生于山地林缘,以及多石砾的山坡林下。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药用功效
根及根茎入药,中药名为“藁本”。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芫荽
(伞形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无毛,有浓烈的香气。根细长,有多数纤细的支根。茎直立,多分枝。基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列,边缘有钝锯齿、缺刻或深裂。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8cm;无总苞;小伞形花序有花3~10朵,花白色或带淡紫色,花瓣倒卵形,长1~1.2mm,宽约1mm,先端有内凹的小舌片;辐射瓣通常全缘;药柱于果成熟时向外反曲。果实近球形①,直径约1.5mm。背面主棱及相邻的次棱明显,胚乳腹面内凹,油管不明显,或有1个位于次棱下方。花果期4~11月。现我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地中海地区。
采收加工
春季采收,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带根全草入药,中药名为“胡荽”。辛,温。发汗透疹,消食下气。治麻疹透发不畅,食物积滞。
羌活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根茎块状或长圆柱状。茎直立,表面淡紫色,有纵沟纹,中空,无毛。叶互生,茎下部的叶为二~三回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0~20cm,基部抱茎,两侧呈鞘状;茎上部叶近无柄。基部扩大呈长卵形的鞘而抱茎;叶片薄,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①,总伞梗10~15枚;花瓣白色,5枚,倒卵形,先端尖,向内折卷。双悬果卵圆形,平滑无毛,果实成熟时裂开成二分果,悬挂在两果柱的顶端。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高山灌木林或草丛中。分布于我国青海、四川、云南、甘肃。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及根茎入药。辛、苦,温。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北细辛
(马兜铃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2~24cm。根茎横走,密生须根,捻之有辛香。茎短,基部有2~3枚鳞片,茎端生2~3叶;叶柄长5~18cm,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具浅沟槽;叶片心形或近于肾形,长5~11cm,宽6~15cm,先端钝尖,偶或渐尖,全缘。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cm,直立。花被筒壶形,紫褐色,内有隆起的棱条;喉部有环状缢缩。假浆果半球形,长10mm,宽约12mm。种子卵状圆锥形,有硬壳,表面具有黑色肉质的假种皮。花期5月,果期6月。生长于林下、灌木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中药名为“细辛”。辛,温。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望春花
(木兰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3~4m。干皮灰白色;小枝紫褐色,平滑无毛,具纵阔椭圆形皮孔,浅白棕色①。叶互生,具短柄,柄长1.5~2.0cm,无毛,有时稍具短毛;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6cm,宽5.0~8.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②,有时于叶缘处具极稀短毛,表面绿色,背面浅绿色,主脉凸出。花于叶前开放,或近同时开放,单一,生于小枝顶端;花冠6片,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倒卵形,长8cm左右。果实长椭圆形,有时稍弯曲③。花期2~5月。生长于较温暖地区。原分布于我国湖北、安徽、浙江、福建一带,现在野生较少,在山东、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药用功效
花蕾入药。辛,温。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海洲香薷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茎直立,淡紫色①,叶卵状三角形,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叶柄在茎中部叶上较长,向上变短,苞片近圆形或宽卵圆形。花冠玫瑰红紫色,小坚果长圆形,花、果期9~11月。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茎叶茂盛、花初开时采割,阴干或晒干,捆成小把。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暑,和中结湿,行水消肿。用于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姜
(姜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①,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平滑无毛,有抱茎的叶鞘。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苞片卵形,淡绿色,花稠密,萼短筒状,花冠3裂,裂片披针形,黄色,唇瓣较短,长圆状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黄白色斑点,雄蕊1枚,子房下位;花柱丝状,淡紫色,柱头放射状。蒴果约5cm。花期6~8月。在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新鲜者为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者为干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药用功效
根状茎入药。①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②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水棘针
(唇形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呈金字塔形分枝。茎四棱,紫色或紫灰色①,被疏柔毛。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近膜质,三角形或近卵形,3深裂,裂片披针形,边缘具粗齿;叶片上面绿色,下面色淡,中肋隆起。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所组成;萼齿5裂,三角形,渐尖,边缘具缘毛,果时花萼增大;花冠蓝色或紫蓝色,冠檐二唇形②,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小坚果呈倒卵状三棱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田边旷野、沙地河不滩、路边及溪旁。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味辛,性平,归肺经。疏风解表,宣肺平喘。主治感冒,咳嗽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