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儒学思想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信仰,对国人而言它是一种日常的道德修为。儒家抓住了人之所以异于动物,来自动物但又高于动物的基本点,就是因为人有自己的心性、灵魂与价值,可以通过习得而提升自己的积极品格。陆建猷认为,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文化精神,具有超越社会制度属性和超越历史时代的稳定性,在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气质上有着历史恒常的修践价值”。
一、永不过时的“修身”理念
儒家思想是对人的心理品格结构的一种塑型。因为儒学强调“修身”,向内心去发掘自己的“扪心自问”,是进行心灵的反省,是让人启发自己本真的知觉精神,去醒悟社会的道德准则,它决定着一个人、一个机构(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得失成败。道德修炼可以使个人获取身心和谐,促使人们正确把握诸如义和利、能力和职位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从而提升个人品格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儒家学说曾经深深影响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国民的人文素质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导国人爱国、爱民和爱家,培养气节情操,强化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从最高领导人到一般老百姓,都一样应该把修养身心当作自己处事的根本。特别是领导者的“修身”养德,往往对社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率垂范作用。“修身为本”的“本”,就是强调每个个体乃至最高领导者,都应该去“修身”,即“修身”无分贵贱、上下,这是超越上下级关系的人伦之大本。只有这样,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才能得到提升,全民才会有高尚素养,建构的社会才会是一个文明知礼的社会,这就是儒学“修身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民族复兴,建设富足、文明的社会是国人追求的梦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不仅需要有舒适安逸的物质享受,更需要有作为思想皈依的精神家园。儒家“修身”之道作为优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应当走进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世界。
二、“世界大同”的积极社会理想
“世界大同”思想与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具象化了的社会模型,《礼记》中《礼运》所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意思是在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公众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推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信用,崇尚和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们不只是奉养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养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颐养天年,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为社会效力,少年儿童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少而无父、老而无子及残疾者都能得到恰当的供养。男人有工作和事业,女人有归宿。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捡起来却不一定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奸邪之谋都闭塞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所以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作理想的高度太平、团结的“大同”社会。
生命属于每一个人无非是几十至多百余年,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都有感受生的快乐、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既然人类主宰着地球,我们就可以按儒家提出的“世界大同”社会模型,走采取资源共享的道路,实现“同龄者如同兄妹,年长者如同父母,年幼者如同儿女”的“大同”社会。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体,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地去学习、去娱乐及去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和事业,大家共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去尽情地享受生活,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彻底铲除战争的根源和一切不良社会现象,建立起一种包含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利益的规则,达到“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的美好生活准则,这样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我们共同的持久利益,实现永久和平。
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源泉,其所倡导的“修身”等原则,是提升心灵境界、塑造理想人格、整合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建设美好社会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正如王岳川所说:“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重新阅读先秦的经典,重新审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这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说明古代思想有其亘古常青的魅力。”古老的儒家学说与现代的积极心理学,具有十分相近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可以堪称为中国本土的积极心理学,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