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子路13.24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老师,做一个全乡人都说好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咋样”。子贡又问,那您的意思是做一个全乡人都讨厌的人喽?孔子笑答“当然也不是。应该努力做一个好人喜欢、欣赏、支持,但坏人厌恶、畏惧、躲避的人。”
孔安国说: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wu恶e著。意思是: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孔子在后面阳货篇17.14说:“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讨厌不分好坏、不疾恶如仇的好好先生,认为这种人是见风使舵、没有坚定立场、没有独立高尚人格的谄媚小人,是真道德的敌人。
《注疏》:此章别好恶。“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者,言有一人为一乡之所爱好,此人何如?可谓善人乎?“子曰:未可也”者,言未可为善。或一乡皆恶,此人与之同党,故为众所称,是以未可。“乡人皆恶之,何如”者,此子贡又问夫子,既乡人皆好未可为善,若乡人众共憎恶此人,何如?可谓善人乎?“子曰:未可也”者,言亦未可为善。或一乡皆善,此人独恶,故为众所疾,是以未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者,孔子既皆不可其问,自为说其善人也。言乡之善人善之,恶人恶之,真善人也。
朱熹说: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人类进化亿万年,仍旧难以完美。孔子这句话,可以算得上是原始朴素的社会学,一乡的人中,不可能都是清一色的君子,必然有“善者”,也有“不善”者。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是基于他的社会学的基本判断。孔子重视和强调后天的文化教育功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啥我们说孔子的话有价值,《论语》是经典,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呢?因为人的不完善、人类社会的不完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的完善和人类社会的完善进程永远在路上,路上总会有艰难险阻、跌宕起伏,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砥砺人类前行的力量有很多,其中孔子的思想,可以算得上是华夏民族文明进程中的一束光明、一盏明灯,曾经点亮无数祖先心中的希望,照了他们人生前行的道路。如今,这盏灯,还在发光,发热,予人光明,予人温暖。有趣的是,孔子在“乡人”中的口碑,却也应了孔子的这句话: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