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端午殇
暑日的长沙溽热依旧,阁楼外噪蝉长鸣,院落里风息木静,初来这三湘之地,贾生心中很是凌乱。青春年少的自己,在绝好的年华,遇到最好的时代,本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幸他遇到了好的知音,才有了从地方到中央,直到常伴帝王,为国定策。所不幸的,他的天赐英才,被朝堂的大臣们所嫉妒,人言可畏,谗言难平,最终被疏远。他每每夜里,书牍前,青灯下,沉甸甸的书简中,声声的叹息。时间久了,帝王似乎又记起了他。他很庆幸,又能伴帝左右,为国出谋划策了。可密室夜宣,所盼来的,只是问鬼神事,无关朝纲的闹剧。
南下湘乡的贾生,一路追随屈原的足迹,胸怀着愤懑,却又无可奈何。他比屈原的境遇要好了许多,尽管降职,不过还是皇帝最宠的小儿子的老师,可见不是帝王不怜爱他的才气,只是帝王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屈原本就是楚国的贵族,他要实现自己的美政是分分钟的事情,可坏就坏在小人从中作梗,离间了原本和谐的君臣关系,上不聪则下不达。楚怀王本也不是明君,后来屈原被逐放,朝廷就被一帮乱臣弄得乌烟瘴气,后来自己也被强秦掳去,身死他乡,也不值得可怜。他的继任者貌似中了前任的邪,任乱臣兴风作浪,听不得良臣的好言相劝,数十年间,大好河山便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这是屈原所不愿看到,也不想看到的,他的自投汨罗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个中的无奈,心中的怨气,就是投江百次都倾泻不尽的。
贾生的后来者,汉景帝的老师晁错,他是贾生所提“削藩策”的忠实拥护者。削藩策本身的大方针,是强汉的必经之路。秦所开创的郡县制度,也是当时先进的合时宜的。不过,文景两帝所处的时代环境,还达不到最佳的时机去实施削藩这一策略。事实是,削藩这剂猛药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的发生,还让政策的实际发布者晁错,身首异处。可见,文帝虽贬了贾生,也不用了他的言论,不是否定他的才华和政治能力,而仅仅是时机不到。景帝之于晁错,听之任之,盲目从之,还好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不然,也难免走亡秦之路。文帝之于贾生,欣之赏之,兼而用之,不妨碍大局的前提下,一些合适的政策是采纳的。
贾生是有怨的,他怨文帝不用自己的言论,故意疏远自己;怨大臣不明事理,向皇帝要挟,驱逐自己。在南国的日子里,他除了去长沙王宅去教书外,大多数时间呆在自己亲筑的阁楼上,只是偶尔一个人驱马去江边漫步。近来暑热,又值端阳,回想南来时,路过汨罗江畔,那里是屈原投江之处,目下的节日,是纪念这位品志高洁的先贤,更是对以往青葱年华的告别,以后,便诗书为伴,再无世事相扰。
20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