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时光隧道中的思维穿越:关于记忆和遗忘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在电视上一看到“凤凰传奇”两人登台,脑子里就会不由自主地响起那首经久不衰的《最炫民族风》;
一看到妩媚迷人的“白娘子”赵雅芝,脑海里就会响起《千年等一回》的旋律?
这不仅仅是明星和经典老歌带给我们的不朽魅力和永不褪色的记忆,而是有着科学的心理学依据。人们叫它“耳虫现象”。
记忆是智慧之母
希腊诗人阿斯基洛斯有一条至理名言:“记忆是智慧之母。”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来自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人生在世,大事小事,都离不开记忆;没了记忆,就和没了大脑差不多,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可如果问一句:什么是记忆?恐怕能说得像那么回事的人还真不多。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反映机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有了记忆,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成为统一的过程,并形成他的心理特征。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即使记忆发生局部的或一时的障碍,如因脑受伤或精神病患而发生的对某一时间阶段以前的经验或某一类经验的全部遗忘,心理活动也要发生极大的困难。
1.记忆的四大环节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回忆和认知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通常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例如,识记外文单词,常是经过多次诵读,形成它的音、义、拼法间的巩固联系,从而记住它。当然也可能经过一次感知就能记住,即所谓“过目不忘”。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非常重要,因为要形成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做前提。
识记过一个事物后,当那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你的头脑中仍然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这叫作记忆的表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例如,一说起大象,你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大象的样子,有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这就是直观性;你或许见过许多种大象,例如亚洲象、非洲象,或是成年象、小象、公象、母象等,各有各的特点,可事后浮现在眼前的大象形象无非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就是概括性。
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记忆中能够回忆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以及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因而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回忆即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而客观事物出现在眼前,人感到熟悉并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叫作认知。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和认知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经过了识记。
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是记忆的内容。
2.记忆的四大类型
记忆分为感知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类型。
感知形象记忆,即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逻辑记忆,即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情绪记忆,即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
运动记忆,即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游泳、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3.记忆的系统性
有这样一个人,他想学习整部百科全书。于是他从头开始学,可是从“A”开始学到100多条的时候,就再也学不下去了。这让他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他是违背了记忆的规律。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最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放到一个体系之中。有了相互的关联和比较,知识才容易记忆。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在记忆里他们的全部知识只是一些死东西,当需要忆起某种东西时,却总是忘记。有些人知识虽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应手,并且能够随时在记忆里再现所需要的东西。这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脑子里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而后者则建立了记忆的系统性结构。
所以,记忆是在学习的同时建立起知识体系,在脑子里把知识和用这些知识的场合联系起来。或者说,材料在识记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加以系统化。正如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的恰当比喻:“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在这个仓库里有许多隔断,因而应当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所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1.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对信息的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例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可以马上根据记忆记录下来,但过后要想用那个号码,则只能看记录了。这个记录靠的就是短时记忆。又如,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7±2个单位。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
利用组块法可以增强短时记忆。例如,移动电话号码共有11位,超出了7位的界限,一个个地记很难短时记下来,而如果把它分为三个组块来记就容易多了。运用组块法,个人的知识经验很重要。例如,心理学家曾经对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对棋局的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一个随机设置的棋局,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而对一个真实的棋局,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一级棋手为34%,业余新手却只有18%。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在真实的棋局中,高水平的大师和棋手可以利用丰富的经验发现和建立棋子之间的关系,形成组块,迅速记忆;如果是随机摆放的一盘散棋,大家都一样,大师和棋手的经验组块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短时记忆力测验:
下面列出3行数字,两个数字成为一组,每行12组。你任选一行,在60秒内读完,即平均每5秒钟读一组数,然后把记住的数字写出来,数字顺序可以颠倒。
364573298728436275599367
734964834127622938937497
572932479486146775284935
结论:
如果能将一行中的12组数字全部默写正确,说明你的短时记忆力超常;
如果能默写出5~9组数字,你的短时记忆力优良;
如果只能默写出4~7组数字,你的短时记忆力一般;
如果连4组数字都没有记下来,你的记忆力就比较差了。
2.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存取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
长时记忆大部分来自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主要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例如,记“transportation”这个单词,如果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费劲又容易出错,而如果把这个单词分成“tran”、“sport”、“ation”三个部分就好记了,先运用分组块法短时记忆。如果想长期地记住这个单词,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并且不断将它和其他词比较、联系。
长时记忆由于信息存储在头脑里,提取会受时间和各种原因的影响。也许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朋友或过去的一个熟人,但是你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只觉得面熟。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你才想起来那个熟悉的人的名字。
耳虫现象:“余音绕梁而不绝”的秘密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在电视上一看到“凤凰传奇”两人登台,脑子里就会不由自主地响起那首经久不衰的《最炫民族风》;一看到妩媚迷人的“白娘子”赵雅芝,脑海里就会响起《千年等一回》的旋律?这不仅仅是明星和经典老歌带给我们的不朽魅力和永不褪色的记忆,而是有着科学而神秘的心理学依据。
据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毕曼和威廉姆斯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旋律在脑中不断重复却挥之不去的现象,这称为耳虫现象。“耳虫”并不是生长在耳朵里的痒痒虫,而是一种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它会引发人的认知,让人忍不住去回想。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给被试人演奏了一首熟悉的歌曲。结果发现,被试人大脑听觉皮层会自动“充填”,即大脑会一直唱歌,甚至在演奏结束很久以后,歌声还一直萦绕在被试人的脑海中。所以我们会说,“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也正是此意。
我们可以将“耳虫”比喻为一个强势者,具有一种消除其他旋律或曲调的能力,一旦在脑海出现,便会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将其他旋律所掩盖。更加有趣的是,“耳虫”还可以通过哼唱传递给别人,会让其他人也出现耳虫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耳虫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有两种解释:
1.非自主记忆提取现象
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非自主记忆提取现象的说法。具体来说,在我们的大脑中,信息往往是根据相关性存储的,我们提取了A信息,就会自动触发与之相关联的B信息。大部分“耳虫”都是由人们接触到的声音、想法触发而来。例如在网上一看到“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画面或图案,脑袋里就会响起“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音乐。
2.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与负后象。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例如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有一种灯在亮着的感觉印象,这是正后象。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的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移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是负后象。
事实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都会出现感觉后象。各种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原刺激作用的时间有关。刺激作用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后象持续时间越长。就算接受长时间感觉刺激后,没有立刻出现感觉后象,也会在以后的某一刻出现。
耳虫现象通常是无害的,并不会给人带来长时间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正处于考试状态或者入睡前,脑海中出现了耳虫现象,就会严重干扰你的大脑思维和记忆。因为考试需要集中注意力,得到良好的睡眠需要思想放松,而一旦将注意力转移到“耳虫”上,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当这种耳虫现象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不断出现,并达到严重的程度,就变成了强迫症。强迫症患者的耳虫现象会更加严重,在他们的脑海里同一首歌不会只出现一次,之后很快消失,而是持续地骚扰他们。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的是,耳虫现象不同于幻听。二者的区别在于,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症状,幻听的时候音乐是真的在脑中响起来,而耳虫现象只是在不断回想这段音乐,并没有真实地听到它。
如何避免耳虫现象带来的思维干扰?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如果“耳虫”不影响你的注意力,可以顺其自然。一般来说,正常的耳虫现象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因为根据心理学上的自我控制的逆效应,越是努力摆脱某些想法,越是忍不住去想起它。
如果耳虫现象进入脑海中,那么就去满足“耳虫”的侵扰,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歌。一边做事一边哼唱,是不错的办法。
如果不想受到一首歌的“耳虫”干扰,就去换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来听、来唱。
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如和别人聊天,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等,耳虫现象就会自动摆脱掉了。
提高记忆力的诀窍
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物都是头脑清晰、记忆力超群的。
拿破仑在制定法典的会议上能随口引证19岁时在禁闭室内看过的罗马法典。达·芬奇十几岁时到寺院里游玩时,被一幅壁画吸引住。回到家后,他毫不费力地把壁画上的图像画了下来,栩栩如生,宛如原作。
被称作“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在西斯汀教堂里只听了一遍就把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默记在心。
周恩来对人只要见过一面,许多年后还能认出并叫出对方的名字。
唐朝的吴道子在天宝年间应唐明皇之召去考察四川嘉陵江的景致。回京复旨时唐明皇要看他的画稿,他说:“我没有勾画,稿子都记在心里了。”后来,仅用一天时间他就把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风景活现在了画稿上。
俄国作家契诃夫只要见过一个人一次,就能永远记住这个人的特征。
古希腊著名盲诗人荷马能将他的巨著《荷马史诗》中27693行诗句倒背如流。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83岁时还能记住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百位。
……
超强记忆力总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古希腊人就对记忆极其崇拜,把记忆置于极为高贵和神秘的地位。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摩尼西尼的“记忆女神”,身边有九位漂亮的女儿专司文艺与科学。古希腊人就视记忆为“文艺与科学之母”,没有记忆,就没有文艺和科学。
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人的被遗忘了的信息在很久之后还能被“拾捡”回来。一位科学家每天读几篇希腊文给2岁的儿子听,当儿子8岁半时又让儿子学习希腊文章。结果显示,掌握2岁时听过的文章要比掌握尚未听过的文章快1/3。
人的记忆力之所以会出现有强有弱的差别,其中存在哪些秘密和诀窍呢?怎样可以使记忆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如何提高记忆力进行了科学探索和实验。
有的人喜欢借助视觉去记忆,总是清晰地再现出书本与笔记本中的需记内容。有的人喜欢借助听觉去记忆,即使接受视觉信息时也将其转换为听觉信息,有的人移动身体会记忆得更好些,这称为动觉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按年龄阶段看,人的记忆最佳年龄通常在青年时代。如果以18~29岁的记忆力为100的话,那么10~17岁为95,29~39岁为92,40~69岁为83,70~89岁则降至55。
按时间和季节来看,春秋两季是记忆的最佳季节。春天风和日暖,万物更新,是大脑发育和发挥记忆潜能的最佳季节。金秋果实累累,气候宜人,人们食欲大增,大脑和各部器官容易获得充足的营养,利于脑部发育和记忆潜能的发挥。春秋的凉爽气候比起盛夏的酷热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力。
神秘而传奇的“超忆人”
美国43岁女子吉尔·普赖斯是第一个被发现患有“超忆症”的人,她是美国洛杉矶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能记住从1980年以来自己生命中每一天发生的任何大事小事,但这种“天赋”却让她饱受折磨。她出版的一本书《无法忘记的女人》,对这种“超人记忆”还特别做了介绍。
美国58岁男子鲍勃·佩特莱拉是洛杉矶市一名电视制作人,他拥有绝对惊人的超级记忆力,能记住自己从5岁起53年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几乎任何大小事情。只要给出一个日期,他就能立即说出那天他遇到了什么人,以及做过什么事情,甚至当天的天气和他午餐吃的什么。由于鲍勃的记忆力如此精确,以至于科学家将他称为“人肉日历”。
早在5岁时,鲍勃就能记住每个月中1/4到一半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而随着年龄增大,他的记忆力有增无减。鲍勃称,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惊人记忆力天赋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他可以轻松地通过每一次考试,甚至无须进行任何复习,因为所有学习内容他都过目不忘,精确地记在了他的大脑中。
生活中的鲍勃利用他的超级记忆力将大脑变成了一个电话存储卡。“我记得所有人的电话号码。即使手机丢失,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手机里没有任何号码,号码都在大脑里。”
有一次,鲍勃参与加州大学一项关于记忆的研究活动,他的惊人记忆力令在场的科学家目瞪口呆。当时,科学家对鲍勃随机询问了60个记忆难题,但鲍勃竟然全部答对了。
美国威斯康星州52岁男子布拉德·威廉斯也是“超忆症”的男子,他能清楚地记住过去一生中每天发生的任何大小事情。布拉德也被人称为“人体谷歌”,因为他回忆某些事件的速度比别人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的速度还要快。布拉德的大脑就像是一本关于名字、照片、日期和各种事件的百科全书剪贴簿,过去生活中发生的每样事件,都会在布拉德的大脑中“编成目录”,他任何时候进行回忆,都能立即从“大脑百科全书”中找到需要的东西。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女子AJ患有“超忆症”,和布拉德一样,AJ能记住一生中发生的任何大小事情,包括那些令她悲伤的事。
英国一名叫雷利安·海曼的男子,也患有“超忆症”。他记得近10年来自己吃过的每顿饭,做过的每件事以及每天如何穿戴等。
古印度佛陀身边有位弟子名叫阿难,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大多数流传至今的佛经均由阿难在佛陀灭世后凭记忆做出,其记忆力让人惊叹,也算一个名副其实的“超忆人”。
超忆症属于无选择记忆的分支,表现为大脑拥有自动记忆系统,会将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丝毫不落地记住,而且可以在很多年后依然清晰记得。“超忆人”通常对数字、时间尤其敏感,但这些并不是他们刻意去记忆的。
超忆症的两条基本特征:(1)患者通常会非正常地花大量时间回忆自己的经历;(2)患者通常会有从个人经历中摘取超大容量细节的能力。
目前全世界有超忆症的成年人为数不多。加州大学学习和记忆神经生物学中心的科学家对2000多名记忆力超常的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超忆人”的大脑形状与正常人略有不同。而且他们有着许多惊人的相同之处,例如他们全都是左撇子,都喜欢大量收藏电视指南、老电影和剧院节目单等。
科学家至今无法理解超忆症患者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有人推测,超忆症患者的大脑某处控制记忆的部位可能发生了紊乱或者受到创伤,令人不仅没有失去记忆,反而加强了记忆。可见,超忆症患者的大脑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不解之谜。
为什么会失忆
美国58岁女子贝基·普罗普斯特在11年前遭遇了一次癫痫发作,结果她一生的记忆都在一瞬间全部消失。当贝基苏醒过来时,她成了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她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白,她不再认识任何家人和朋友,甚至不记得自己叫什么名字。
贝基失忆了。
贝基的大脑中遭遇了一场“电子风暴”,导致她的所有记忆——过去发生的经历、事件、认识的熟人以及她自己的身份全都被抹除得一干二净。
贝基常常这样说:“如果我是一台计算机,那就好像我的硬盘遭遇了格式化一样。”从那以来,失去过去所有记忆的贝基开始重建了自己的生活,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她还写了一本书,讲述了自己的失忆经历。
失忆症是由于脑部受创而产生记忆混乱的病症,简单来说,就是丧失记忆。主要特点是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对生活造成困扰。
失忆症患者常表现为对短期事物的记忆力丧失,言语表达因难,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力有障碍,容易忘记事情、重复问题或重复要求事情,情绪易激动或变迟钝、不合作等。
失忆症主要分为心因性失忆症和解离性失忆症两种类型。
1.心因性失忆症
心因性失忆症患者丧失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失忆现象是由心理原因而形成。患者所丧失的记忆,有时只限于对某段时间的事情不能记忆,只记得旧事而忘记现在的。有的只限于对重要的事情没有记忆,此种情形又称为情节性失忆症。患者所丧失的记忆,有的是因遭受痛苦打击之后突然发生,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恢复记忆。
所以,心因性失忆症可总结为如下四种类型:局部性失忆,即患者对某些创伤事件发生前后数小时内的情况完全失去记忆;选择性失忆,即个人对某段时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地记得一些,遗忘一些;全盘性失忆,指个人完全忘记自己的生活背景,包括姓名、地址等;连续性失忆,指个人忘记自某一年或某一事件之前的过去经验。
2.解离性失忆症
解离性失忆症最常见的是对个人身份的失忆,而对一般资讯的记忆则是完整的。解离性失忆症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轻成年人多于年长者。患者会无法回忆先前的生活、人格,不记得“过去”,特别是创伤性的生活事件。
此外,与解离性失忆症相联系的还有一种被称为解离性迷游症。患有此症的人常会离开原来的家庭或工作,旅行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建立另一个家庭或工作。当他们被寻获后,已经有一个新的“自己”。但是如果有人询问他们过去的重要资料,如原来的姓名、家人、工作,他们完全没有记忆。在他们的生活中,“新我”与“旧我”也并不存在矛盾。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患有解离性迷游症的人很可能也具有多重人格。
失忆症还可分为暂时性失忆和永久性失忆。
暂时性失忆是由于大脑受到外界的剧烈碰撞,造成脑积血,血块压住部分记忆神经导致失忆。经过手术后就会恢复记忆。暂时性失忆通常是人在遭受到重度社会心理压力之时,经由个人意识、认同或行为协调突然地暂时性地改变,容易造成身心崩溃,如果是意识发生改变,则记不起来重要的个人事件,便发生了心因性失忆症。
永久性失忆则是永久性地丧失记忆,无法恢复。
失忆症的原因有器官性原因或功能性原因。器官性原因包括大脑因创伤或疾病遭到损害,或使用某些(通常是镇静类)药物而造成。功能性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如心理防卫机制。
失忆症患者无法设想未来,这是因为他们脑部的海马体受损,当一个正常的人想象未来时,他们会利用其过去的经验构建一个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失忆症患者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我们还应该明确的是,失忆与健忘是不同的。
健忘是大脑的思考能力暂时出现了障碍,症状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自然消失。人的最佳记忆力出现在20岁前后,然后脑的机能开始渐渐衰退,年龄越大记忆力越差。
健忘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年龄因素、外部因素和心理因素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健忘。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产生疲劳,导致健忘。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可以引起暂时性记忆力减退。心理因素对健忘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很多抑郁症患者因大脑的活动力低下而导致健忘。
遗忘:给心理减负的重要方式
记忆和遗忘既像是冤家,又像是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人从开始记忆的那一刻,遗忘也就开始了。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一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最早的系统研究,发现遗忘在识记之后就立即开始了,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变缓慢。他用无意义的音节做记忆实验材料,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一条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很快,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除了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发现还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保存的信息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留数十年。所以儿童时期学过的东西,即使多年没有使用,一旦有机会重新学习,都会较快地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不再使用也可能被认为是完全忘记,但事实上遗忘绝不是完全彻底的。
除了时间因素以外,遗忘的进程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最先遗忘的往往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以及不太熟悉的信息。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启示我们,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便要不断地对记忆材料进行重复,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你的遗忘速度会快于你的记忆速度。
人为什么会遗忘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即消退和干扰。消退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论则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一旦干扰被消除,记忆就可以恢复。许多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遗忘,自然消退起到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那么干扰又是如何导致遗忘的呢?研究证明,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是由于某种形式的信息提取失败。
记忆障碍
所谓记忆障碍,是指人脑受到损伤或在精神因素影响下不能正常反映过去经历和发生过的事情的异常心理现象,即由于记忆过程部分或完全受到破坏,使人不能把脑中反映过的客观事物的映象或经验以痕迹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加以再现。
记忆障碍主要有三种表现:
1.记忆增强
指人在病态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如患有强迫症、躁狂症和偏执性障碍等,对原来已经遗忘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能十分清晰地记忆起来,甚至包括许多久远的事件细节。
2.记忆减退
指人的识记、保持、回忆和认知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人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某一个环节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记忆能力减退。记忆减退可能是短时记忆减退,也可能是长时记忆减退。一般是由短时记忆减退逐渐发展到长时记忆减退,直至产生遗忘症。
3.歪曲记忆
又称为潜隐记忆,指把过去见过、听过、读过甚至梦中体验过的东西与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起来,相互颠倒,确认这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回忆青春少年时与女主人公相见相识的故事。记忆里的事情都是很美好的,但对于一些细节,很多时候都是事后自己的想象和英雄主义情结。通常记忆也会发生下列现象:
(1)错构: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追忆中添加了错误的细节。错构在正常人身上有时也会见到,但弥漫性脑病变可使错构倾向更为强烈。
(2)虚构:以想象的、没有真实根据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缺陷。谈论这些“经历”时仿佛确有其事。但严重的虚构是器质性脑病的特征之一,与病理性谎言不同,后者并无记忆缺陷,而是由于他们富于幻想,喜欢制造虚假经历以博得别人的注目和同情。
(3)柯萨可夫综合征:又名遗忘—虚构综合征,表现为近事遗忘、虚构和定向障碍。此类患者往往有兴奋情绪,否认患病。柯萨可夫综合征常表明下丘脑尤其是乳头体附近有病变存在,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脑外伤、脑肿瘤等病变。
(4)旧事如新感和似曾相识感:有旧事如新感的人,在感受早已熟知的事物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似曾相识感,指人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种早先经历过的熟悉感。有此体验的多是神经症和癫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