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与商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现代物流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现状及模型研究2011协同创新项目《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标准》阶段性成果。

黄颖黄颖,女,1979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农产品价值链与商务模式研究所,讲师。 李德奎李德奎,男,1979年生,山东青岛人,韩国光云大学管理学博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农产品价值链与商务模式研究所,副教授。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武汉,430065)

摘要 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上的收益,规避不必要的危险。本文将供应链标准化参考模型SCOR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化研究之中,运用已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标准,扩展了标准化管理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提取影响冷链物流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因素,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型,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家标准的实施取得成效。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

一、前言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1]。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加快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产事故、食品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疏忽将会引发生命健康、社会风险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凸显了冷链物流标准的紧急性、必要性和特殊性。从政府角度来看,国家制定冷链物流标准的目的是实现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企业角度来看,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找寻最佳秩序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冷链物流管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我国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管理最为缺乏的恰恰是一个合理的、高效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体系。因此,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系统地规范和评估企业的管理现状,引导企业加强与完善冷链物流管理,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2]。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持续升高

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偏高,同时物流效率有所下降。2009年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费用率为12.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按此物流费用率推算,2009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约为3563.6亿元,比2008年增长55.2亿元。在物流成本构成中,运输成本占54.9%,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由于2009年运价的低位运行,运输成本所占比重下调。管理成本占1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仓储成本占12.7%,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包装成本占2.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配送成本占8.2%,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流通加工成本占0.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中仓储投入和包装投入增加农副食品保鲜程度、减少损耗,流通加工投入可将农副食品适当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2010年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农产品重点企业物流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9%。其中,运输成本同比增长11.8%,占物流总成本的59.7%,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运输成本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货运量增长的影响,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调查企业货运量同比增长10.2%。仓储成本同比增长8.8%,占物流总成本的13.4%,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管理成本同比增长7%,占物流总成本的9.6%,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配送、流通加工和包装成本同比增长9.9%,占物流总成本的11.5%,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如图1。

图1 2010年农产品物流成本分布情况

注:资料来自《中国物流年鉴》。

(二)农产品冷链流通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的冷链行业2007年兴起至今,经过起步发展阶段现在初步形成“连点成链”、“结链成网”的趋势,然而调查显示,农产品是冷链物流的薄弱环节。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英、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3],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我国现有的冷藏储运能力为:冷库接近3万座,总容量接近1500万吨,冷藏企业超2万家,冷藏运输车辆接近5万辆。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不足900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且功能不足,设备陈旧、规模较小[4]

(三)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落后

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千克,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表明,由于我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施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提供低温保障,致使我国农产品每年的流通腐损达到上千亿元人民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大约有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是在没有冷链的保证下运销的。2010年,我国因丢弃腐烂食品造成的浪费达到700亿元人民币,占食品生产总值的20%之多。此外,我国只有不到5%的蔬菜是经过冷处理才上市的。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四)健全的冷链物流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呈现出网络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加强终端销售环节的冷链管理,加快发展生鲜食品配送[5]。然而,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三、我国冷链物流管理标准的现状

(一)全国物流标准制度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从2005年起我国政府就不断展开制定和修订物流业的标准工作。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作为明确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之一。并且提出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还组织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1年,新的《全国物流标准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出台,针对规划中提出的“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任务,又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2011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即标准要关注需求,要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要能为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标准要根据物流业的特点,要抓重点领域、重点问题,要以提升效率、促进生产、规范市场为主线,为协调物流各环节的有效运作提供规范;标准要为政府管理提供理论支撑,要引领行业健康发展。至此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主体结构的物流标准体系确立起来。截至2011年,我国已发布物流标准267项,包括国家标准188项,行业标准79项。其中,物流技术标准105项,物流信息标准97项,物流管理标准51项,物流服务标准14项。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各级地方物流标准化工作逐步展开

虽然全国性的标准制定起步较早,但是各级地方物流标准化工作却起步较晚。各级政府展开了本地区物流标准化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工作。有些省市明确了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工作以及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等,一些的省市则通过加大标准化的资金投入,对标准化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如,北京市结合区位特点,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领域中,以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重要抓手,出台了有代表性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技术要求》、《道路货运代理及货运辅助业经营规范》地方标准;上海市先后发布实施了《口岸通关单证数据元目录》等5项地方标准;广东省开展了《基于RFID技术的数字化仓储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流程规范自设物流》等10余项物流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山东省在“十一五”期间制定完成了《物流配送服务质量规范》、《物流常温仓储服务规范》、《农产品(果蔬)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规范》、《农产品(粮食)物流作业标准》、《物流安全防护技术管理规范》、《物流报检中介服务规范》、《水产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河南省承担了国家标准《条码技术在仓储配送业务中的应用指南》和《基于eb—XML的销售数据报告报文》两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道路普通班车客运服务规范》、《安徽省农村道路客运服务规范》以《安徽省物流企业分级与评价要求》3项物流地方标准;江西省制定了《南昌市物流企业认定和等级评估指标》地方标准。

(三)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然而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因此,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将制定标准的重点转移到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中。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类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制定了《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

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提升管理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需要对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职能进行开发、维护、运营,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等管理。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缺乏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有关,这已严重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优势的提高。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混乱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2011年的新制定的《规划》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13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任务,见表1。主要可以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公共类物流标准、专业类物流标准。上述《规划》中冷链物流标准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数量较少、内容较为简单,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更是体系较为混乱。然而,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冷链系统中的应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整个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中也比较混乱,各规范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且各规范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叠。如从长远看,这些标准将会导致标准的各方主体在实施标准时无所适从。

表1 物流标准重点领域

(二)标准内容过于抽象且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较少,所占数量远远低于其他物流管理内容的标准。许多标准过于抽象,不能反映瞬息万变的冷链物流技术水平和新形势下对冷链物流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众所周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比一般企业的冷链物流管理风险更大,产品的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是标准并没有强调风险管理在其体系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仅仅依靠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完全控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也仅是在各自的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内部体现出来,这反映出标准的制定者对于风险管理标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标准体系缺乏前瞻性。可以说,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殊性对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标准的建立和使用应该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为准绳,围绕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来展开,对潜在的风险要能及时监控,同时也要体现一定的风险预测和应对功能。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实施存在严重的障碍

许多标准,尤其是地方性的标准是由与冷链物流关系并不十分相关的单位或者专家制定的,而制定标准时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协商。因此,标准颁布后,存在着科学性、权威性不够,这也严重影响到标准宣传、贯彻实施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给实施效果蒙上了阴影。上述地方标准在实施之前的宣传也存在问题,许多规范从颁布到实施之间期限很短,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年,很难给企业足够领会了解的空间。加之,有些对风险管理的标准水平较为落后,很多标准都是对现状的反映,缺乏对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审视,缺乏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难以与相关的合格评定制度相结合。此外,一些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规范是推荐性标准,制定者往往对此关注度差于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被人为地制定出来,此类标准往往达不到社会需要,实施效果较差。

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关键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中,国家是制定者,是主体,但在具体实施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时,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活动主体——企业,予以实现。因此适时建立适应企业实施的农产品冷链标准化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绩效和全面把握冷链物流标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才能确保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实施取得成效。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标准的实施主要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主体结构,见图2。本文借鉴供应链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SCOR),利用一整套流程定义、测量指标和比较基准,结合现有的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帮助企业开发标准化管理,改进现有的管理机制,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SCOR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需的方法。通过SCOR参考模型,可以将供应链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与以往的流程分解模型不同,它同时提供了横向(交叉流程)和纵向(流程层次)的供应链视图,可以具体定位和配置供应链的流程元素,并且将一系列流程模型以层次的方式集合在一起[6]。它使得企业可以使用通用的术语和标准的描述方式进行供应链层面的沟通,达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因此,构建一个基于SCOR模型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机制,有助于监控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提高冷链物流风险应对能力,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保证国家的经济、国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图2 物流标准体系图

注:资料来自《中国物流年鉴》。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框架

一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全面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针对冷链物流在企业经营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管理流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取得高效率、运营风险减少到的最低程度。同时对冷链物流风险的审阅应当贯穿于冷链物流供应链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的全过程[7]。SCOR模型,能在现有的冷链物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针对管理要素,将管理环节和措施进行固化,对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也能帮助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避风险。现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中对供应链全过程的分析存在不足,都是一些描述性和指导性的标准,而供应链流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不利于企业可操作性,也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潜在风险的防御和应对。因此,本文给出基于SCOR模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见图3。结合了SCOR模型的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个业务流程,在套嵌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识别企业运营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影响因子,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指标,通过采用正确的商务模式达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图3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型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化指标的选取

实施有效的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是决定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标准化指标的选取对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结合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特点和评价的要求,在标准化管理指标选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应能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应协调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2.可行性原则。指标应尽量选用常规统计指标,即官方公开发布、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来源的指标。但指标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目前难以搜集数据但有必要进行分析的指标,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或条例规定企业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和上报,以便可以在统一的口径下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进行评价。

3.全面性原则。从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内容来看,风险管理的内容除了占重要地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外,还包括冷链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同时,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不同商业模式也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不但涵盖农产品冷链物流活动的全过程,还应该带有一定的前瞻性。

4.可比性原则。选用的指标应在概念含义、数据口径、时空范围、计算方法等方面基本统一,便于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作现状和发展等从多角度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

5.兼容性原则。在评价功能上也应适当拓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应既可用于单个企业不同运作阶段的纵向评价,也可以适用于相同阶段内某一类商务模式企业间或不同区域内企业整体情况的横向评价。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SCOR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是一个崭新的基于流程管理的工具。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中自始至终必须努力提高其供需链管理的效率。同时,政府作为企业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为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就可有效地帮助企业检验自身冷链物流中存在的潜在的风险,使得企业能够及时预测风险、控制风险和应对风险,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从分散的冷链物流标准转化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帮助企业选择适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高效商务模式。建立起符合企业冷链物流工作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强、具有特色的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企业冷链物流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参考文献

[1] Rediers H M, Claes L, Peeter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old Chain of Fresh-Cut Endive from Farmer to Plate[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9, 51(2):257-262.

[2] 吴远开,朱俊,朱道立.全球物流环境下的冷藏链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3(2):12-15.

[3] Salin V, R M Nayga Jr. A Cold Chain Network for Food Export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 33(10):918-933.

[4] 陈红丽,栗巾琪,刘永胜.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研究述评[J].物流技术,2011(19):32-34.

[5] 李希成,林云.基于区域经济的协同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储运,2007(1):119-120.

[6] Zsidisin G A, Ellram L M, Ogden J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s Per-ceived Value Participation in Strategic Supplier Management Activ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24(2):129-154.

[7] Grey W, Shi D. Value Chain Risk Management[R]. Informs Miami 2001 Annual Meeting,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