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与商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湖北省物流发展研究

湖北省区域物流竞争力实证研究

王丹 代佩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3)

摘要 本文通过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了一套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北省各市州之间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比较。运用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模型对各市的物流竞争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计量,所得的结果符合各市州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实际发展现状。

关键词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

一、引言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制造业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消费者和用户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使制造业者获得利润和回报。为了实现上述的转移过程,物流就成为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连接桥梁。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整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述的每个环节。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物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经济。它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主要特征。但是,聚集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合理的物流系统,对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近十年来,我国物流运行形势良好,物流需求显著增加、运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执政保障作用。以2010年为例,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增幅比2009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1%,增幅比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具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与江西相连,南邻湖南,西靠重庆,西北与陕西交界,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全国交通航运的枢纽。这独特的地理区位为湖北的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

二、区域物流竞争力及测量研究回顾

目前,国外针对区域物流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并且研究方向和着眼点与国内的研究相比有一定差别。部分学者研究了一些其他具体产业竞争力情况和评价方法,如Sirikrai和Tang(2006)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对于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详细分析;一些学者运用综合指标对区域(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udd L.和Hirmis A.(2004)认为竞争力主要聚焦于长期繁荣的决定因素和动力,而不是局限于竞争资源和市场份额。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或区域是公司和人都愿意投资和选址的地方;Kavaratzis M.(2005)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研究时,使用了一个区域竞争力三要素模型,对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测量[1]

国内对区域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区域物流产业研究、区域物流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以及城市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宋则、张弘(2003)等提出从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建立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2];谢如鹤(2008)等根据物流产业的现状,提出了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多层指标体系并列举了主要的评价方法和具体步骤;王振锋、王淮东(2006)等提出了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河南各个地区的物流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刘秉镰(2006)认为,现代物流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物流尤其在降低区域经济增长成本、教育投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成为区域经济累积增长模型的重要因素[1];魏青涛(2012)运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河南省内部区域物流竞争力之间的差异,并在计算河南省各个地区的物流区位商和区位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空间布局。

三、指标体系

评价区域物流的竞争力需要构建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既要符合科学理论研究准则,又要适合研究区域所具有的特定客观条件。因此,对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评价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建立出具有科学性、可信性和客观性的指标体系。

2.系统性原则,即区域物流是一个包含运输、配送、仓储等多种功能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评价指标时应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注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且不能忽视各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对于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且对其进行赋值,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指标的性质。

4.可比性原则,即区域物流竞争力是相对而言的,某一个空间点和时间点的数据和评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选取的指标应适合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物流竞争力评价。

5.可行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使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进行运用,有足够的灵活性,并且各个指标的数据应该尽可能地采集到,同时应舍弃一些难以衡量的指标。

对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我们分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和物流需求规模等4类。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湖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二级的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该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体系

四、指标数据的评价方法

(一)指标标准化

由于各个数据指标的量纲不同,因此,在评价之前,各项数据需要标准化。标准化我们采用归一处理的方法,其公式为

其中,Xij为指标指数,xij为原始指标数据,xmaxxmin分别为各项原始数据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将各指标标准化之后,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指标值的比重Pij

i=1,…,n,j=1,…,m

(二)指标熵值的确定

根据信息熵的定义,计算公式为,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

(三)差异性系数

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Gj=1-Ej,熵值越小,指标间的差异就越大,从而说明该指标就越重要。

(四)指标权重

j项指标的权重Wj

(五)综合评价

通过上面计算的各指标的熵值,运用公式S=Pij*Wj,对湖北省各市州的物流竞争力进行计算,公式中S表示区域物流竞争力,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指标值的比重,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五、湖北省11个市区域物流竞争力2011年度排名

通过查询《2012湖北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湖北省11个市的18个指标的数值,如表2所示。

表2 湖北省11个市各项指标数据

根据上述方法和以上数据,对湖北省11个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计量,得出了湖北省11个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和排名(表3和图1)、4个一级指标的分项排名(表4~表7)以及各市区域物流竞争力分项指标比较1(图2)和比较2(图3)。

图2 湖北省11个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分项指数比较1

表3 湖北省11个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和排名

表4 湖北省11个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表5 湖北省11个市的信息化水平

表6 湖北省11个市的物流基础设施

表7 湖北省11个市的物流基础设施

由表3和图1我们可以看出,武汉的区域物流竞争力排名第一,并且其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宜昌和荆州分别位列第2位与第3位。从各项指标来看,武汉市物流仍然在整个湖北省物流产业快速增长。通过对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数分析,湖北省各市的物流竞争力有明显的差异,最高值和最低值有很大差别,尤其是武汉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数约是鄂州市的2倍。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武汉市在每个一级指标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市,但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条曲线相对较平缓,而物流需求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这三条曲线相对较陡。因此,湖北省各市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差距主要是由物流需求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这三项指标而产生的。通过SPSS软件湖北省11个城市的区域物流竞争力与4个一级指标的值(即表3~表7)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湖北省11个市的总竞争力与4个一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上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区域物流竞争力和4个一级指标两两之间都是显著相关的,并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物流需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4个一级指标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相关性十分显著,特别是物流需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这两个指数,其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相关性分别达到了0.982和0.981。这说明物流需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因此,排名落后的区域主要是由于物流需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的制约,因此这些区域要加快壮大物流需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到其物流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是提升区域物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由表8可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这两个指标同区域物流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也十分显著,分别为0.958和0.953。当然,相对于物流需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这两个指数而言,其相关性要稍弱一些。但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提升排名落后地区的物流竞争力,同样应该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自身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需求规模之间相关性较弱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基础设施之间的相关性为0.848,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物流需求规模之间的相关性为0.898,而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0.9以上。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需求规模这两个指标之间虽然也是显著相关的,但是其互相的影响力同其他指标相比要小一些。

六、结语及研究展望

本文根据分析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了一套二级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熵值法构建出一个非线性的评价模型,从而计算出湖北省11个市的物流竞争力指数,其结果与湖北省物流发展的现状十分吻合。这表明了本文所运用的方法和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因此,可以将该指标体系推广到其他区域或省市,来衡量当地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并且比较各区域之间的物流竞争力。当然,区域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加强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动态研究并掌握物流竞争力的变化机理。

参考文献

[1] 欧阳小迅,黄福华.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方法和实证[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2).

[2] 魏青涛.河南省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 王振锋,王淮东.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5).

[4] 姜华.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发展研究,2005(12).

[5] Kavaratzis M. Place branding: A review of trends and conceptual model[J]. The Marketing Review, 2005(04).

[6] Budd L, Hirmi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J]. Regional Studies,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