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大讲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东方谋略——孙子和他的《孙子兵法》

孙子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影响。

而《孙子兵法》一书自问世以来,就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封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甚至是医学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其自身的实践。

进入近代以后,《孙子兵法》则奇迹般地成为了商人们的经营“圣经”。

孙子其人

孙子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原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其出生年代据推算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间。

孙武的祖籍是春秋时一个小国陈国,位置大概在现今的河南与安徽的交界处。孙武七世先祖陈完本是该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由于宫廷内发生内讧,陈完怕祸及自身,逃难到齐国。其时齐国由桓公当政,封陈完为工正,即掌管齐国手工业生产的官职。这时的陈完改姓田,原因是当时陈与田音同义通。及至田完的四世孙无宇时,生有二子,一为恒,二为书。田书被当时齐国君主齐景公派往讨伐齐国的邻国莒国,立有战功,被王室赐姓孙,食采于乐安(一说今山东省惠民县)。自此开始,孙氏一家成了军事世家。

孙武的父亲叫孙凭,孙凭是孙书的儿子。其时,由于齐国发生内乱,他为避祸乱而率全家逃难到了南方的吴国。这时的孙武虽只有20余岁,但钻研兵法颇有成就。他藏形而不露,过着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族联盟首领舜,据传是陈国人的祖先,孙武因此也被视为是舜的后裔。《吴越春秋》里记载,孙武发怒时,“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可见其双眼有神、声音洪亮、体魄健壮、满头乌黑硬发,是一位标准的豪侠之仕。他的性格内向、耿直,语言明快,思想深刻。

孙武在吴国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的事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宫教战。

原来,当孙武到吴国后,被楚国亡臣伍子胥发现,相谈之下,引为知己;后又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阖闾对孙武的兵法极为赏识,当即派180名宫女,以作练兵示范。孙武严于军令,当着吴王的面,斩掉两名不服从军纪的队长,而这二人正是吴王爱姬。吴王虽万分惋惜,但在伍子胥一再劝导下,确认孙武是一位既能运筹帷幄,又可决胜千里的安邦定国的奇才,于是封孙武为上将军,令他日夜练兵,为争霸诸侯而做准备,而吴国争霸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当时强大的楚国。

几年后,吴国正式向楚国开战,并以孙武和伍子胥为统帅。孙武利用楚国内忧外患的时机,联合唐、蔡两国军队,与伍子胥一起,率水师溯河西上,中途突然决定改变沿淮水进军路线,在今河南潢川淮河的一个弯曲部位舍舟登陆,迅即通过大别山与桐柏之间的黄岘关、武胜关、平靖关三道关口,直插楚国要害部位。楚军被迫仓促应战,经过前哨战和柏举决战,楚军大败而逃。孙武率军乘胜追击,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占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弃城南逃,吴军则声威大震。这次战役中,吴军以3万人对楚军20万,出征千里之外,竟取得辉煌战绩,令人不胜感叹。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赏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可见对孙武用兵之神推崇备至。而近人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把柏举战役称作“东周时期第一大战争”。

吴楚战争结束后,吴国的霸业在继任者夫差的手下已初具规模,而这时的孙武却看穿了其刚愎自用、暴戾残忍的本质。明智的选择了退隐山林,终老其身。

《孙子兵法》的思想与智慧

《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自诞生一来就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对中国历代军事家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共13篇,约6000字,但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正可谓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它从“始计”开始,到“用间”结束,把用兵中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都论述得细密而周全。特别是由于它使用“舍事而言理”的叙述方式,将战争中的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迂与直、数与胜等的相互冲突又相互连结的辩证关系,分析得鞭辟入里,更显示出它特有的哲理之光。

如孙武最著名的论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武认为,战争有客观的法则,这些法则可以被人认识,因此,战争双方的胜负也可以预知。这些法则究竟是借助于哪些条件而起作用呢?他提出道、天、地、将、法五条。一是决策时必须使老百姓和他的意愿一致,“令民与上同意”(“道”);二是有利的天候气象条件(“天”);三是便于作战的地形地貌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地”);四是有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将”);五是有良好的军事纪律及充分的后勤供应(“法”)。假若这五方面都胜过对方,便可以兴兵作战,有取胜把握:假如其中一项或两项不合乎要求,又没有相应的补偿办法,便不应发兵,即使发兵也难以取胜。

当然,以上这几点并不是制胜的全部。在孙子看来,全面地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只是提供了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尚不是充分条件。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还须对了解来的实际情况,进行“察”(考察、研究)、“算”(计算、谋划),形成具体的战略、战术,然后在行动中力求创造出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再设法战胜对方,也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里的“察”和“算”都要有上乘的思维方式辅助进行,也就是运用辩证思维。

孙武还提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里说的生,意思就是出现、发生或转化。这种转化就像在自然界里“四时无常胜,五行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样的道理。孙武这种把考察对象看成活生生的、运动变化的、相互联结而又彼此对立的东西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的辩证思维。

既然战争是变化万端,难以把握,那么,从事战争的人,无论国君或将帅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善于将变与不变巧妙结合起来,方能取胜对方。孙武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可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他把变与不变的落脚点归到奇正(正是正规,奇指奇变),认为两者可相机使用或交替运用。《孙子兵法》在谈到战争指挥者要把战争原则灵活运用时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其书,不仅有明显的哲学思辨的特色,而且有深邃博大的文化意识内涵,即中国古人特有的人文睿智,这当中包括谋略、系统方法及心理分析等几个方面。

谋略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智谋与方略,由于在战争行为里,参战双方往往在限定的时间与地域,倾其所有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进行全方位的生死较量,因此将它当成谋略学最初的发源地也在情理之中。《孙子兵法》作为一本最上乘的军事哲学著作,它所提供的谋略内容也必然成为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书中说的“兵者诡道”“多算胜”“上兵伐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乃至“齐勇若一”“吴越同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更成为名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名言粹语,为古今中外之千万人所传诵。

系统方法则是《孙子兵法》里以朴素形态出现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方法。例如,在《计篇》里,孙武提出军事系统里五种相关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在《形篇》里分析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与潜力究竟有多大时,又提出了度、量、数、称、胜五个关节;在分析到一位将领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时,又举出智、信、仁、勇、严五项;当分析间谍的类型时,还提出其包括因间(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类;在《地形篇》与《九变篇》里则又分别提出了兵有六败、将有五危,即用兵不当,有六种情况要失败,主将不力,有五种情况很危险。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孙武在分析战争问题时,极善于从其各个侧面进行系统分析或整体分析,并通过对这些相关要素的分析与估算,去推断战争的未来与结局。

除了谋略内容与系统方法的使用以外,《孙子兵法》里心理分析也很突出。也就是说孙武着重于研究某一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或处在一定的特殊境遇时,其心理活动的内容及心理态势变化的规律。

比如,书中分析道:君有三患,一是不了解军队该前进还是该后退而贸然做出决定:二是不熟悉军队的正确管理而盲目干涉下属的行军部署事务;三是不懂得谋略而给部下乱出主意。这三种祸患都是由于君主自以为身处高位便全智全能,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态势,须时刻加以防范。

孙武又分析说,作为主将也有一些性格上的弱点很危险,如过分地自信、懦弱及优柔寡断,特别是当将帅和士卒心理态势不统一时往往招致战争的失败。他举例说:有的部队里士卒强悍而将领懦弱,上级难以对部下统帅约束,致使军政废弛而失败,叫作“弛”;又有些队伍里,主将极有谋略且有主见,但命令下达后,部下却不理解主将意图,不服从指挥,埋怨之余又自行出战,叫作“崩”。诸如此类,都告诉人们:做一名主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态势,那么就难以成为合格将领,更不必说去统兵御敌了。

享誉世界的东方圣典

《孙子兵法》成书后,先是在国内广为流传,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事实上,《战国策》《尉缭子》《吕氏春秋》《荀子》《淮南子》等书里,对《孙子兵法》也多有征引。三国时的诸葛亮曾盛赞孙子的高超计谋:“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里的孙即指的是孙子,吴指吴起,孙子排在第一。而曹操本人在为《孙子兵法》作注时,也有不同凡响的见解,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表明孙子的许多论断已深入到曹操军事生涯的精髓。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自8世纪时(中国唐代),该书被日本在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日本后,这部兵书便越出国界。15世纪中期,《孙子兵法》传到朝鲜(李成桂王朝)。17世纪时,孙子学几乎成为日本的显学,以后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研究《孙子兵法》的成果问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专著多达100种以上,而且仅传到我国的就有50余部。代表作如山鹿素行的《孙子谚义》,著名武将武田信玄的《风、林、火、山——孙子的旗帜》。《孙子兵法》西渐,以法国为最早。1772年,一位名叫阿米奥的神甫把《孙子兵法》带回法国,在巴黎有了第一个法译本。此书受到拿破仑的青睐,他特别赏识书中说的“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并在率军作战中信赏信罚,破格提升许多有胆识之士,满足下属的功名心态。1860年《孙子兵法》有了俄译本。紧接着,德、意、捷、越、希伯来、罗马尼亚等各种文本相继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孙子兵法》不胫而走,许多国家的著名军事家与杰出的学者都越来越推崇其谋略学的价值。俄国著名学者E·A拉津教授说:“孙子在古代中国军事理论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之大,相当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英国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元帅蒙哥马利也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与此同时,翻译和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也纷至沓来。继美国退休准将格里菲斯的《孙子》新译本问世之后,接连推出的有阿多俊介的《孙子之新研究》、左藤坚司的《孙子思想史的研究》等。有学者统计,从20世纪起,仅西方世界便出现过《孙子兵法》的7种英译本。又据统计,到1992年12月底为止,全球出版的《孙子兵法》已有29种文字的版本,甚至包括坦桑尼亚的斯瓦希利语和印度的泰米尔语等稀有语种。《孙子兵法》在传播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也应看到,它虽说是一部兵书,但由于其思想深刻、涵盖面广,其影响所至,远远超出军事,变成指导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体育乃至人生等各个方面的不朽经典。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学者波拉克说得好,孙子和孔子一样有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

百家皆尊的制胜秘诀

《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次文化大发展时期的产物,它既融合了儒、墨、道、法等各种思想流派的精华,也吸收了医、商、农、工等各行各业的根本规律,因而得以从多方面、多层次系统地揭示出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由于融汇百家,兼取众长,《孙子兵法》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而且适用于为人处世生产经营、养身治病、文教体育等各个领域,被各家共尊为竞争的制胜秘诀。日本的会田雄次先生说得好,“《孙子兵法》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类生存的竞争社会之本质的兵书……它所阐述的战略、战术,是以从深刻洞察人类心理而获取的智慧为基础的。因此,孙子的学说,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所竞争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时代而加以应用的。”这番评价并没有夸大《孙子兵法》的用途,当今风行于世界的“孙子热”证明,钟情于《孙子兵法》的绝非只限于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商业家、医学家、体育家等等也对之垂青已久,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实践和发展了孙子的思想。

一、《孙子兵法》与商业经营

古人说“治产如治兵”,今人说“商场如战场”。词虽各异,理实相同,都说明兵战和商战这两种竞争活动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概略而言,二者之间至少有三点是一致的。一是兵家“非利不动”,商家以利为本,在商言利,天经地义,商人彼此均以利益为竞争的价值取向。二是兵家“不厌诈伪”,商家巧于计算,彼此都以谋略为竞争的最佳手段。三是兵家依法治军,商家以法治业,彼此的兴衰成败都依赖于团体的素质和力量。正因为二者具有这些一致的特点,兵战和商战的基本原则才能互相通用。那么,在兵战中屡试不爽的《孙子兵法》自然也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竞争。单以《计》篇而言,它就告诉我们企业家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做到视野开阔,胸怀全局,全面比较,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的方案。要求企业家要像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善于运用“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战略运筹原则。又如,企业家必须要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把握时机,创造条件,主动进取,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企业家善于运用“因利而制权,以佐其外”的原则,以及“诡道十二法”。再如,企业家必须洞察诡诈行为,避免无谓损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就要求企业家善于识别“诡道”,并且精于“庙算”。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等,这些揭示人类竞争活动最一般规律的原则,无疑在企业管理和商业竞争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

二、《孙子兵法》与医药业

18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曾任太医的名医徐大椿。他在自己撰写的《医学源流论》中专辟《用药如用兵论》一章,全面、详尽、准确地阐述了“防病如防敌”“治病如治寇”“用药如用兵”等医理。文中提出了治病用药的10种方法,其中“以寡胜众”之法就典型地运用了孙子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观点,主张“一病而分治之,则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如痢疾这种病,症状甚多: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等。治疗时,以行气、活血两种方法分而治之。行气则后里自除,腹痛亦止,活血则使脓自愈。一种病按气、血分治,从而达到以寡胜众的目的,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从指导思想上看,兵学与医学也有着许多共同点。如防病如防攻,对于疾病医家主张“圣人不治己病治夫病”,这与《孙子兵法》中所讲的“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特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道理如出一辙;再如择医如用将。医家主张“知其方击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诸氏遗书》这与《孙子兵法》中所阐述的委派良将指挥战斗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这里我们虽然只是略举数端却也足以证明医学与兵学的互通。

三、为人如为将

《孙子兵法》对教化人生的作用,很早就已经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和认可。明代谈恺称“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将孙子与孔子相提并论,认为《孙子兵法》无论对军事斗争,还是处世交际,都具有教化作用。明代文人李贽更发出“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力一,以教天下万世也”的感叹,把《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与“六经”一样视为人生处世的经典。到近现代,将《孙子兵法》借鉴于人生更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民国时期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李浴日指出:“孙子是‘圣经’,倘若你苦闷时,拿起它读读,必会快乐风生;倘若你失败时,捧起它研究研究,必会吸收着成功的降临。”日本的福本义亮则把《孙子》作为人生处世的座右铭,认为:“盖孙子者,兵书而外交教科书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铭也。今更生于新时代,依各人之职务而活用之,处世上有所裨益也,必矣。”还有一些将《孙子兵法》用于人生的著作,如张廷灏的《从孙子兵法研究做事方法》、李英豪的《孙子兵法与现代人》,以及近年来出版的徐如林《孙子与人生》等。

《孙子兵法》中最能教化人生的莫过于“将帅论”。为人如为将,既要有超群的智慧和才干,又要有良好的性格和情操。孙子的“为将五德”之说,概括了将帅应有的品质,不类为世人修身养性的规箴和鉴镜。

此外,孙子所主张的“诡道”对处世也很有积极意义,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后世之人多将其误读,在这一点上,本书将给予校正。

从《孙子兵法》内含特质上看,其思维的辩证性,可满足人们启迪心智的需要;内涵的丰厚性可为人们提供智慧和聪颖;论述的可操作性,易为人生立世的鉴镜;观念的超前性,可促进积极人生的升华;文笔的优美性,可使人生修养受到美的陶冶。从现代社会的特点看,《孙子兵法》不仅可以满足处于竞争激烈的当代人生对智谋的需要,而且对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事在人为”的观念,具有促进作用。

以上仅仅从四个方面概略介绍了《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运用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其他领域《孙子兵法》也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而本书将侧重于其在商业领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