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大约是在三年之前(或者更早?)吧,我们组成了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的团队,参与的成员基本上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经毕业的并且是在上海工作的博士。这些同学原本对中国报刊史就有兴趣,其中不少人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这方面研究,有不错的基础。其实在这之前,大家互相之间本来也就时常有所讨论,只是有些零散且大多因事而起。鉴于此,我们就把大家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形式定期举办活动,一方面有一个共同讨论切磋的场所和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凝聚力量,形成共同体,在创新中国报刊(媒介)史书写方面互相激励一起努力,并命之以“新报刊(媒介)史书写”团队,以示师出有名。

除了团队成员间私底下不同渠道的交流,整个团队一般是一个月活动一次,大家或是共同阅读推荐的书,然后结合报刊史研究,交流阅读的体会和启示;或是团队成员报告自己最新完成的文章,大家互相评点,为下一步修改献计献策;我们也会一起组成Panel,参与某个学术会议,听取同道的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挑选其中比较成熟的文章,推荐刊物公开发表。总之,读书、谈体会,写文章、讨论,互为启发,激发想象,扩展视野,共同提高,推出成果,这使得我们这个团队几年来一直充满活力。虽然大家分处不同地点,公事私事纷繁,但凡到了约定的时间,无论刮风下雨,都会按时齐齐到来,除非是因特殊原因不得已而临时请假。

关于新报刊史书写,并无现成的路子可走。从最初的致力于提出报刊史自身的问题,到逐步明确在重新理解报刊(媒介)及其与传播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将报刊(媒介)概念化,并以此为视野来考察报刊(媒介)的历史实践,是我们几年来不断思考逐渐清晰并慢慢有所形成的一个路径。关于这个总的想法,在本论文集的代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表达。当然,这只是代表着我们目前所能达到的思考的程度,随着我们团队不断摸索和深入,修订甚至改变原有的某些想法,也是在所难免。就我们的愿望而言,是希望自己的设想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越来越明确,至少在一些关键紧要之处,其含义和层面能更加具体和清晰。

想法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研究之中,现在收录在这本论文集里的文章,就是这三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的一部分。文章的主题各自有别,风格更是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作者们都力图用一种新的眼光和思维,来打量并揭示中国报刊(媒介)的历史实践,开拓出新的问题。我最近在一篇小文中说道,我们不应该因循守旧,而要为中国报刊史和新闻传播思想史增发一些“新的性情”。就这一点而言,本论文集中的这些文章多多少少都是做到了的,读者只要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此就应该有所察觉。创新要远比守成艰难,正因如此,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了反复修改,不知道来来回回改了多少次,打磨的时间都在一两年之上,作者为此所付出的心血,是不难想见的。

需要说明的是,论文集中的这批论文,之前都是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过的。文章的顺序排列,主要以不同媒介出现的先后时间为准。在这次出版之前,其中部分文章又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增删。值此之际,我们要向《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社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了他们的支持,我们团队的士气和信心大大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次,又是蒙他们的慷慨允准,这些论文得以再次结集出版。对于这种学术上的无私而又真诚的扶助,我们始终铭感在心,并将一定以自己的更加努力作为回报。

俗话总是说,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固然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但绝不敢说已有“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只有借此良机,不断拓展和深入,以期将来能拿出更好的成果与学界同仁分享。如果本论文集能起到媒介的作用,致使有更多的同道愿意与我们一起,投身到推进中国报刊(媒介)研究和书写的创新之中,我们当是欣喜不已。

黄旦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