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故事感悟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认准目标

1943年,李嘉诚老爹不治谢世。这一年,阿诚才14岁。老爹死后,阿诚不得不辍学,担负起供养母亲和弟妹的重担。

日治时期,香港经济空前不景气,工厂停工,店铺关门,大批的人失业流落街头,不得不做日本人的劳工,修机场、开矿山。阿诚年幼个小,做劳工都不合格。

老母带着阿诚沿街求职,一家一家问,诉说家庭的不幸。那年头,大家自顾不暇,纵是同情,也帮不上忙。受白眼、遭冷遇,更不消说。

最后,母亲终于为其在茶楼找到一份工作,做煲茶的跑堂。工作来之不易,阿诚分外珍惜。再苦再累,都会忍着。李嘉诚虽是苦出身,但很少干体力活。拎着大茶壶一天跑到晚,腰酸背痛腿抽筋,全身散架似的。老母见了忍不住就掉泪。

“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人回家来”。这是李嘉诚那时的生活写照。

有一次,阿诚在茶楼往返匆匆馒茶彻茶,因过份劳累,走路趔趔趄趄,不小心把茶水洒地上,溅湿了一位茶客的裤脚。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李嘉诚吓得一脸煞白,等待挨茶客的巴掌,继而被老板训斥炒鱿鱼。

老板见状,跑过来向茶客道歉,并欲训斥李嘉诚。这位茶客,不但没责备李嘉诚,还为李嘉诚开脱,说他小小年纪就打工赚钱谋生,实在不容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板脸色转悦,未对李嘉诚怎样。阿诚发达之后,说起此事,万分感激。

李嘉诚在茶楼干了两年多,这是他一生中,吃苦受累最多的年月。尽管一天到晚劳累之极,却从不中辍业余自修,中学课程就是在打工岁月中完成的,每天坚持自修到深夜,为了能早起,他临睡前要把闹钟放在枕边。广东人有喝早茶晚茶的习惯,上班加上自修,李嘉诚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阿诚明白,今后无论从事什么,文化是至关重要滴。

茶楼就是一个小社会,三教九流、天南地北的人都有。阿诚对社会的了解就是从茶楼开始的。在这里,有钱人倍受尊敬,人们谈富人的发迹史、生财之道与沉浮盛衰。茶楼的所见见闻,激发了李嘉诚出人头地的志向。下一步该怎样走,渐渐在胸中明朗。

结缘塑胶

17岁那年,阿诚辞去茶楼的工作,毛遂自荐到一家塑胶厂做推销员。他在茶楼磨练出与各色各样人打交道的本领,又不忘以诚侍人的父训,慢慢建立起较稳固的销售网络。

有一次,李嘉诚推销塑胶洒水器,跑了数家都无人问津。他想,洒水器性能质量都没问题,一定是他们认识不够。一天,李嘉诚去一家公司,正好职员停止办公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上前帮忙,拿洒水器洒水。职员觉得这新玩意又轻便又好使,当场就买下十几个。以后,李嘉诚如法炮制,向职员、花工、清洁员当场演示,将滞销的洒水器成批地推销出塑胶厂共有7名推销员,年龄资历都比李嘉诚长,但阿诚的推销总额居第一名,且是次二名的7倍。老板大嘴笑开花,很是器重,进厂才两年,就提拔做销售经理。

李嘉诚由此而获得不薄的收入,但他认为,他的最大收获是学识。他掌握了推销,了解了塑胶制品的市场行情、市场前景、生产工艺、成本利润,等等。他并没把工作范围限于推销,他向老板提出开发新产品的构想,经老板同意后,就呆在工厂与技师工人一道研制、改进,直至拿出合格的产品。

令人称奇的是,李嘉诚的推销额并没因此而下降,显示出小伙子超人一筹的潜质。

1948年,20岁的李嘉诚升为总经理,待遇不菲,有权有势,是打工仔企羡的打工皇帝。李嘉诚感恩戴德,为老板竭力效劳。

香港经过几年恢复,各方面都超出战前的最佳年景。那时,港府及业界虽未提出工业化,但民间的小工业已遍地开花,稍有一点积蓄和野心的人,都渴望做山寨厂老板。

阿诚当然不例外,于是看准时机向老板提出辞呈,开始创业,这一年,李嘉诚21岁。

李嘉诚的塑胶厂是典型的山寨厂,厂址设在港岛筲箕湾山坳的小溪边,地价房租便宜。几间破旧的房子,一个后生带领几名衣衫破旧的工人在操作。破旧的大门边挂着的招牌却是新的一一长江塑胶厂。那个后生与工厂一样,穿着破旧的工装,但是,一脸朝气。

这就是李嘉诚,年龄尚未满22岁,这间山寨厂是他靠7000港元积蓄和借款创办的。

厂名“长江”,寓意深远,李嘉诚解释道,厂名是取“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之意。可见此人雄心大志。

资金少、人才缺、厂房窄、设备旧,设计、带工、采购、推销,全是李嘉诚一脚踢。

旗开得胜,李嘉诚第一批产品顺利销出,他马上开发市场热销产品,畅销过一阵子,但接踵而来的是滞销。

该行业门槛低,竞争者众,市场饱和,产品积压,行业不景气。李嘉诚家小业小,不堪一击,长江濒于破产。他四处借钱,四处碰壁。他不怨别人冷酷无情,只怨自己家贫无能。

他带领几个得力的工人,分头去市场推销,贱卖总比积压好。他同时收缩塑胶玩具、家庭用品的规模,把费用降到最低水准线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每逢发薪,李嘉诚就头皮发紧。

几经奔走,在中区搞到几个代理商,他们接受了长江的产品,并与李嘉诚签订协约,还付给一些定金。长江获得转机,生产蒸蒸日上,阿诚这才松口气。

李嘉诚虽是山寨但心有大志,始终把眼光盯在国际市场上。他订购了大量杂志,其中不少是英文杂志。仿真是当时人们的消费时尚,李嘉诚透过杂志画页,了解欧美家庭的器具玩具,然后再选择一项,用塑胶代替原来的铁木结构制品,交代理商推向国际市场。

欧美家庭的客厅、睡房、露台摆满了争奇斗艳的花卉,给李嘉诚留下深刻印象。他设想:花开有季节性,还要天天浇水,并且要相当的技术,欧美人整天忙于工作娱乐,一定烦不胜烦。如果能制成塑胶花,一定大受欢迎。

1956年岁末,李嘉诚像往常一样,临睡前翻阅杂志。这首先得感谢他长年自修了英语,跻身塑胶业后,他对塑胶的专业术语烂熟胸中。

他立即被英文版《塑胶》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意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制作的花卉,维妙维俏,成本低廉,准备大批量投入生产,行销欧美市场。

一开春,李嘉诚乘机飞赴意大利取经。

他知道一种新产品面市,厂家都会把生产技术视为机密。于是李嘉诚就以香港进口商的身份,到一家塑胶花厂购买样品,参观生产流程。偷学技术,把所见所闻记在本子上。

意大利有几个生产塑胶花的厂,李嘉诚就上其中一家厂打工偷师。下班后,他就把刚结识的技术工人拉到当地中餐馆,一边介绍中国菜肴,一边向他们取经。

李嘉诚乘机回程,带了几箱子样品、资料、报废的模型,和满肚子塑胶花生产要素。

一回到香港,胸有成竹的李嘉诚立即着手研制塑胶花,随即,把长江塑胶厂改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由于已拿出样品,招股很顺利,他获得不少资金,立即投向订制模型、购买原料、招聘新员工。李嘉诚捷足先登,率先将价廉而又逼真的塑胶花推向市场。其时,香港的塑胶花制造业尚处于胎动期,待各厂家的塑胶花问世,长江的塑胶花已铺满了香港市场,并打向国际市场。

香港的普通居民家庭都插上了塑胶花,许多私家车和的士的驾驶座前,也悬挂一串鲜艳玲珑的塑胶花束。默默无闻的李嘉诚名声鹊起,成为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赴意大利偷师取经的李嘉诚,在回港的一年多时间,赚取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桶金——盈利100万!长江的塑胶花供不应求,瓶颈也由此而出现。生产设备简陋、资金有限,无法按预定规划扩大生产规模。

正当李嘉诚为难之际,有位英商看中了长江的塑胶花制品,要求大量订货,条件是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厂商担保。

李嘉诚去找一位潮汕籍的大老板,这位老板瞻前顾后,他认为长江的规模应付不了这么大的订单,若违约,最后责任须担保人承担。这位老板以此事须交董事会讨论为理由拖延,李嘉诚知他有难处,就不再勉强。

李嘉诚碰壁之后,就上这位英商下榻处,开诚布公地说自已没找到担保人。英商感动坏了,认为这就是李氏的信誉。说:“你不用找担保人了,你的签字就是担保。”

英商很爽快地与李嘉诚签了购货合同,付定金给李嘉诚。李嘉诚凭着定金和自有资金,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花色增至几十种,在同业中独占鳌头。

对于那位潮汕籍的大老板,李嘉诚只是含糊地言及此事。有人算来算去,猜测是李嘉诚的亲舅舅——钟表富商庄静庵。有记者套李嘉诚的话,但未得到证实。

在商言商。商业利益有时比父子之情更重要。何况是亲戚?

促使长江突飞猛进发展,是李嘉诚与美商建立联系。李嘉诚把样品及报价表寄给世界经销商,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销售公司反馈,决定派购货部经理赴港,“参观工厂和商量订李嘉诚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北美拥有庞大的销售网,机会千载难逢。李嘉减立即在新建的工业大厦设立新厂,面积逾万平方英尺。在短短的6天内,就搬迁安装好机器设备,待美方代表乘坐的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启德机场,设备才刚刚调试完毕。

美国人办事雷厉风行,他不待进酒店休息更衣,就要接待他的李嘉诚带他去长江公司。一路上,李嘉诚忐忑不安。当进入工业大厦大门,闻到熟悉的气味和听到亲切的机器运转声,心中才略略放心。生产井然有序,美方代表对香港有这么现代化的塑胶花厂而惊叹不已。

双方结成了产销伙伴关系。单这一家公司,每年就有百万美元的订单。

当然,阿诚并未一味躺在塑胶花皇冠之上。

一天,他去一位英国朋友家做客,发现他家的塑胶窗帘换成大鹅域窗帘,塑胶桌布换成花纹布。这给李嘉诚一个启示,人们的欣赏消费趣味永远在变动之中,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会过时一一何况塑胶制品本身有不少缺点。这种没有生命的人造花将不会长久得宠。

身为香港商界风向标式的人物,李嘉诚的一举一动总能掀起不小的震动,除了地产大亨的身份以外,其在科技圈投资的多次成功案例也一直被各界人士津津乐道,堪称“投资大师”。

事实上,李嘉诚从2000年开始便关注了科技产业,而李嘉诚在科技圈的投资也主要是由他的长期合伙人周凯旋的维港投资集团在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