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年度经济发展报告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2)

一 滨海新区2011年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

2011年,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党中央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动向,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深入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以“十大战役”“十大改革”为平台,以重点项目为抓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不俗业绩。

(一)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状况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再创新高,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前3个季度,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5.1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第一产业6.53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3122.76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1285.87亿元,增长15.9%。预计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2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3.8%左右,比年初设定的20%的增速高3.8个百分点。

新区全年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1~11月完成财政收入1278.5亿元,增长37%,预计全年财政收入1360亿元,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900亿元,增长45%。

2011年1~11月,滨海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总额达到3360.3亿元,较年初增长33%,超过地区GDP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43.75亿元,增长33.4%。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增长32%。

新区商品销售增势保持良好状态。1~11月,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05.21亿元,增长25.5%,相比1~10月增速小幅回落。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709.42亿元,增长23.2%;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95.79亿元,增长45.3%,增速与1~10月相比均有所放缓。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2亿元,增长26%。

在生态建设方面,滨海新区核心城区持续开展“大干3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市容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6.2%。在节能减排方面,新区全年新建、改造8座110千伏输变电站;建成汉沽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新建和改造1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0万吨。节能减排已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1.大项目、好项目助推工业产值迅猛增长

大项目、好项目成为滨海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在大项目带动下,1~11月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631.85亿元,增长30%。其中,11月达到1103.12亿元,增长26.1%。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5%,轻工业虽然比重远小于重工业,但增长速度非常迅猛,前11个月的增长速度达到40%,远远超过重工业28.5%的增速。

从经济类型来源看,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5725.29亿元,与外商(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5906.56亿元相差181.27亿元。但其增速为32.7%,明显高于外商(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27.5%的增长速度。

全年实施重大项目925项,其中,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竣工,后续项目开工上马。大乙烯提前38天完成年产计划,超越设计目标;91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主要有长城汽车一期、三星OLED、中航直升机等,直升机已交付10架;中船重工、大唐电信等600多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192个项目开工建设,如富通光纤预制棒、约翰迪尔、新一代运载火箭等。

2.“十大战役”引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追加

2011年“十大战役”共投资2300亿元,占全年总投资额的63%,成为新区全年投资的重心。全年实施的925项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28万亿元。

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较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1~11月,第三产业投资额居首,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54.43亿元,增速高达60.2%;其后为第二产业投资1202.9亿元,增长26.3%,其中,工业投资1046.08亿元,增长24.5%;第一产业投资18.21亿元,是上年投资额的1.3倍。

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投资居主导地位。1~11月国有企业投资1357.94亿元,增长6.8%。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市场信心影响,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缺乏投资意愿,投资额仅为220.71亿元,出现12.5%的负增长。

全年“十大战役”实际建设进展喜人。南港港区开港试航;临港经济区10万吨级航道通航;中心商务区响螺湾12栋商务楼宇竣工;于家堡“9+3”项目进展顺利;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级动漫产业园竣工投入使用;东疆保税港区二期具备封关条件;中心渔港5000吨码头投入使用。

3.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1年,新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新兴金融业蓬勃发展,新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新兴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和集聚区。私募股权基金迅速集结,2011年新区注册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企业超过2000家;中新天津生态城实行意愿结汇企业16家;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企业120家;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揭牌运营。

特别是2011年5月,《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获得国家批复。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正式获得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和租赁业务四大方面的创新试点支持政策。滨海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工作全面展开。依托飞机与船舶租赁,东疆保税港区金融租赁业越做越大。其中,单机单船融资租赁是其金融改革创新的试点之一,2011年,东疆保税港区已有100家单机单船公司,租赁资产经营规模超过100亿元。

同时,离岸金融也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东疆保税港区在离岸租赁、航运金融、国际航运产业方面都有突破。全年滨海新区共新设立融资租赁公司174家,业务总量占全国的1/4,形成了以船舶、飞机、轨道交通设备、重型装备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为租赁物的产业格局。

此外,令人关注的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14个地块的15栋楼宇已经开工建设,2011年底将实现4栋主体封顶,目前,已成功吸引洛克菲勒、铁狮门、托马斯·李和英皇等一系列国际知名企业签约入驻。

4.其他配套改革及时跟进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通过由市编办监督检查处等部门组成的考评组对新区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的评估,逐步完善机构职能设置,平稳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年在做好市政府第一批下放新区11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和落实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第二批市级部门下放行政审批和职能事权事项。建立和完善新区、城区和功能区、街镇三个层面的行政服务中心,合理划分审批权限,形成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审批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制定了《滨海新区社会管理创新五年规划(2011~2015)》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开发建设了流动人口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实现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社区管理防范新模式,建成滨海阳光培训中心,设立了1000万元的司法救助基金《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十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http://www.ceh.com.cn/ceh/xw-pd/2011/12/19/95630.shtml。

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了土地利用指标动态管理、征转分离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5.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继续加快

1~11月,滨海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645.68亿美元,增长29.5%。其中,进口总值393.5亿元,增长35.6%;出口总值252.18亿元,增长21.1%。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4.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00亿美元,增长26%。1~11月,签订直接利用外资合同338项,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22.52亿美元,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74.18亿美元,增长20.3%。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5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内资458亿美元,增长30%。

同时,新区设立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种类型的开放门户,内陆无水港达到21个,大通关服务和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完善。1~11月,港口货物吞吐量41333.46万吨,增长15.7%,预计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突破4.4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060.72万TEU(标准箱),增长15.7%,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150万TEU;机场旅客吞吐量696.85万人次,增长3.3%,机场货邮吞吐量16.72万吨,预计全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50万人次。

新区的国际交流日趋活跃。2011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端论坛、博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如第二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中国国际直升机博览会等。特别是作为“2011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重要活动,“2011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游艇展示交易大会”于9月在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滨海新区确定了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游艇产业发展基地的发展目标,并着手打造集游艇设计、制造、维修、展示、交易、休闲商务旅游为一体的游艇产业链条。为此,东疆保税港区已经规划建设了2.46万平方米的景区,目前已有75个游艇泊位投入使用,未来还将建设700多个泊位,届时,东疆保税港区将拥有亚洲顶级游艇俱乐部,并成为中国国内唯一能够携带顶级游艇的区域。

6.民生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2011年,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保障性住房建设308万平方米,创新推出定单商品房等住房保障模式,制定出台了《滨海新区定单式商品住房管理办法》。确定了滨海欣嘉园片区、散货物流片区和轻纺新城片区3个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片区。完成了租房补贴使用情况专项调查,新区符合条件的家庭已全部享受廉租住房和经济租赁住房租房补贴。

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就业援助机制,全年新增就业10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7000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27万人,职工医疗参保人数达78.53万人。

加快教育事业改革,新建、扩建和改造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60所,133所学校达到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成立了7个职教联盟,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新区15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部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

积极推进创建“三甲”医院工作,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进入评审阶段,塘沽中医医院门诊病房楼、大港中医医院新建工程等一大批医疗设施建成使用。启动社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汉沽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已挂牌运行,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48个,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20个。实行社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减免门诊挂号费,补助患者住院费用,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居民健康档案3.2万份,强化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员轮岗机制,“小病不出社区”的效果初步显现。

7.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2011年,滨海新区实施了6个层面58项规划的系统提升,组织编制了盐田利用和中部新城规划。全年计划投资1397.89亿元,实际投资1100亿元,实施了92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1~11月,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954.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7.3%。其中,铁路和轨道交通工程投资完成47.5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6.8%;道路桥梁工程投资完成147.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5.9%;海空港工程延长106.4亿元,超过计划投资2.53亿元;水利、能源工程完成29.0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7.6%;防灾减灾工程完成1.7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40%;环境工程完成21.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0.6%;区域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01.0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2.4%。

在92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中航油石化码头、南港建材码头等37个海港项目建成使用;滨海国际基础二期扩建工程开工;京津城际延伸线、津秦客运专线和于家堡枢纽站、滨海高铁站等铁路项目顺利推进,津滨轻轨西段开通运营;112国道天津段、津滨高速改造、塘承高速、中央大道北段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竣工通车;西外环高速、海河隧道等工程加快建设;综合整治主干河道35.5公里,完成“清水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城市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新组建了滨海新区公交集团,新开和提升16条公交线路。经过整治后的市容市貌取得显著改善。

二 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一)2011年前3个季度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比较

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滨海新区的经济规模已超过浦东新区并一直保持。2010年浦东新区GDP为4500亿元,滨海新区为5030亿元,超过浦东新区为530亿元。

2011年前3个季度浦东新区GDP为3959亿元,滨海新区GDP为4415亿元,超过浦东新区456亿元(见图1)。滨海新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且滨海新区在GDP增速上也保持了绝对优势。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GDP增长率23.7%,深圳特区为10.6%,浦东新区为9.8%,滨海新区分别高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13.1个百分点和13.9个百分点(见图2)。

图1 2011年前3个季度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GDP总量

图2 2011年前3个季度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GDP增长率

(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的比较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滨海新区在投资量和增长率上都保持了较大优势,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725亿元,增长率为33.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上,滨海新区较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低,为657亿元,但保持了28.2%的较高增速;在进出口贸易额上,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所差不多,滨海新区稍稍领先,为28.6%,但绝对值较低;在实际利用外资上,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最多,但2011年前3个季度浦东新区在实际利用外资上的增速较快(见图3、图4)。

图3 2011年前3个季度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各指标绝对值

图4 2011年前3个季度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各指标增长率

可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滨海新区仍然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的增速较快但总量较低,进出口贸易额深圳特区遥遥领先而滨海新区相对较低。

(三)产业结构比较

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较高,为70.7%,第三产业比重为29.2%,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50%以上,分别为51.1%和56.8%。可见,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图5 2011年前3个季度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三次产业比重

(四)港口物流航运比较

滨海新区物流业稳定增长,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56万TEU,同比增长16.1%;深圳特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680万TEU,同比下降0.4%;浦东新区集装箱吞吐量2157万TEU,同比增长15.7%。

表1 2011年前3个季度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物流航运分析

同时,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68万人次,增长3.4%;深圳特区为2098万人次,增长5.1%;浦东新区为3130万人次,增长1.9%。

可见,滨海新区在集装箱吞吐增长率上暂时领先,但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比较,在集装箱吞吐量上还是相对偏低。同时,滨海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也相对较少。滨海新区还应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五)结论与启示

1.滨海新区必须正视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努力积聚总量和规模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这是其跨越“发展陷阱”、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上述三区经济发展指标的比较分析来看,滨海新区仍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经济总量加速积累,增速最快,其经济发展依然依靠要素的投入驱动,比如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滨海新区仍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的增速虽较快但总量仍较低,进出口贸易额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已走过这一阶段,无论是“三驾马车”的驱动,还是三次产业的占比,都标志着它们已进入注重依靠内涵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经验,规避发展误区,缩短我们试验的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2.滨海新区必须找准发展重点,集中精力破解改革难点

总结滨海新区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的发展历程,滨海新区确实走出了一条“以项目促改革促调整”的特色之路,并通过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高地,探索创新出滨海新区发展模式。但是,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龙头,滨海新区目前的发展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比依然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与中央政府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愿望有一定差距,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还有诸多的不适应。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攻坚时期,要依托“十大战役”找准发展重点,依靠“十大改革”破解发展难点,这是我们在比较分析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3.滨海新区必须紧紧抓住《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获批的契机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其作为“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和提升服务业层次与水平的重要载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三驾马车”协同驱动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与管理水平等的不断提升中,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

三 滨海新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及其发展对策建议

(一)2012年发展趋势及政策走向

1.滨海新区发展速度将稳中略降

从2011年前3个季度经济增长状况看,滨海新区创下了23.7%的发展速度,其在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额方面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随着后续大项目的投产、固定资产投资的追加、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金融等配套改革的跟进,2012年滨海新区仍领跑全国,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是,增长之中亦有隐忧:一是全球经济在整体复苏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给滨海新区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带来许多困难;二是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这直接影响滨海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三是滨海新区前3个季度经济总量已经达到4415亿元的高位,继续保持高幅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四是滨海新区着眼于“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因此,通过对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增长趋势的综合分析,并根据相关模型进行修正测算,2012年滨海新区在领跑全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速度比2011年略有回落,全年生产总值增长21%。

2.滨海新区增长质量将稳步提高

2012年,滨海新区在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将大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是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从2011年前3个季度的产业结构看,滨海新区制造业占比为70.7%,这一过高比重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但随着滨海新区服务业项目的加快推进,2012年制造业比重将有所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将呈上升之势。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将得到改善,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型制造业比重将继续上升,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产值和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将日趋提高。二是生态城市建设将稳步推进。滨海新区将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四大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生态城区基本框架,加快实现“生态城市”的定位目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平台,滨海新区将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低碳发展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三是节能减排将取得新进展。2012年滨海新区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小火电机组将得到深度治理,新增燃煤量将得到有效控制,60%以上现有燃煤供热锅炉将实现热电联产替代或改燃,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3.滨海新区创新驱动能力将逐步增强

2012年创新要素在滨海新区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一是体制创新必将驱动行政效能提升。滨海新区的政府、管委会、街镇之间的权责关系将得到理顺,金融、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将继续实现突破,这将促使滨海新区的行政成本不断下降、行政效率得以提升。二是自主创新推动效益增长。2012年滨海新区将由政府引导,并以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广泛参与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预计2012年滨海新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新建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20家,新增总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科技小巨人达到360家。滨海新区作为科技高地和人才高地的特征将日益凸显。

4.滨海新区社会事业将快速发展

2012年滨海新区的发展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未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将使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更加协调。一是民心工程将继续快速推进,滨海新区将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就业政策将更加积极,预计全年新增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超过3.5%。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参保率预计达到4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将达98%。四是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得到探索。2012年滨海新区将推广先进社区的治理经验,并鼓励有条件的街区探索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2012年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滨海新区转型提质的紧迫性增强

2011年,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展望2012年,一些新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有望陆续出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东部地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其土地的投资密度、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均已接近饱和,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频波动,外向度过高也使该区域的制造业发展风险不断加大。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成为东部地区科学发展的一大特色。滨海新区作为东部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在转型提质方面必然要走在前列,并发挥区域示范作用,因此,其科学发展的紧迫性十分突出。

2.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的格局亟待调整

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重点项目拉动作用显著。1~9月,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4.73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90.29亿元,占新区投资的65.7%,投资完成超过10亿元的项目达29个。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比较,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是二者的1.95倍和3.08倍。但与此同时,滨海新区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期分别只相当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26.0%和75.5%,进出口贸易额仅相当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16.68%和30.3%。这一不合理的需求格局亟待调整。

3.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互动关系有待形成

长期以来,滨海新区制造业占比过高而服务业发展不足的局面始终未能改变。2011年前3个季度,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1∶70.7∶29.2。制造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需求部门,而服务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只有质量相当、比例适度才能形成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因此,提升制造业质量并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将是2012年滨海新区结构调整的重点。

4.滨海新区企业发展的压力不容忽视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全球资本市场变幻莫测,贸易摩擦日趋激烈,中东和北非等国家政局不稳,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加,需求不足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国内经济环境看,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并存,国内市场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压力。内外环境因素造成滨海新区企业发展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大,集中表现为企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供给方面出现短缺,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扩产能力受限,经济效益提升压力显著。

(三)发展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转型难等问题明显大于大型企业,2012年形势尤为严峻,建议滨海新区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抓住国家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的机会,推动商业银行争规模、抓投放。加强对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一些民间借贷机构的督查和对其资金借贷的规范,加强风险管理。二是深化政府、金融部门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力促多种资源共举、金融工具并用,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门槛,扩大授信规模。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扶持,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等方面,不断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2.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滨海新区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渐不可取,也渐不可能,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滨海新区要积极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加强对新型业态消费热点的引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升企业和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企业和居民消费的多样化。二是建立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搞好居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三是扩大民生工程的覆盖领域,进一步使政府资源向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3.聚合高端创新资源

区域发展离不开资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滨海新区要努力聚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为新区积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为此,新区要加快优化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努力建成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高地,自主创新的领航之地,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聚集之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态发展的示范之地,体制创新的先行之地,以及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聚拢之地。

4.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一是尽快出台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对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长远性发展做出谋划和指导。二是加快引进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逐步在商业性、经营性服务领域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并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搭建现代服务业企业和政府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四是拓展消费性服务业,要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消费性服务的层次化和社会化。

(本报告作者:臧学英、张玉庆、李燕、邹玉娟、于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