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李培林

尊敬的郝远副省长、王乘校长、弗兰克·维尔兹会长、米切尔·拉蒙特侯任会长、盛山和夫会长和赵成南会长,各位同仁,各位嘉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我谨代表中国社会学会的主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关心和支持这次会议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对为承办这次会议而付出大量辛劳做了细致工作的兰州大学以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一种学界的回应,本次年会以“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意义重大。围绕这个主题,我谈两点看法。

第一,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式宽裕社会的概念,是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自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标,现在已经过去了近40年。就数量指标而言,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当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均GDP 800美元的目标。2015年,中国人均GDP实际已达到约8000美元,是800美元的10倍。按照2016年到2020年GDP每年增长6.5%计算,我国大概在2022-2024年进入世界银行所说的高收入国家门槛(2016年这个门槛的标准是人均GDP约1.27万美元)。这大概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一个基本的发展水平的坐标,怎样认识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呢?

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也就只有十几亿,如果中国实现现代化,那将是世界史上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巨变。其次,中国的现代化仍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一个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很多领域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准。最后,中国具有跨越8000-10000美元这个“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有利条件,比如,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还有很大的变动弹性,特别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在持续地增强,区域发展的梯度格局形成了雁形方队。2015年,已经有10个省市跨越了人均GDP 10000美元的门槛。同时中国人力资本增长的潜力仍然巨大,还有推动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世界上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为数不多,中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个统计上的事实,与我国民众的现实感受还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了我国在很多方面与现代化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学界要理性、冷静、全面、准确地研究和判断我国当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方位,有一个分析我国现实发展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总的逻辑。

第二,关于新发展理念与创新驱动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动荡多变,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区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与30多年前相比,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当前国情,突出问题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践行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抉择和战略举措。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如果我们说改革是生死抉择,那么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创新是生死抉择,但现在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对创新的研究还都十分匮乏。经济学试图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样一些指标来衡量创新能力;科技界则习惯用R&D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指标表示创新能力;社会学的一些学者常用企业家精神、社会流动频率、结构变化弹性等来描述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研究恐怕还难以把握创新的实质。创新,并不仅仅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包括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因为要使创新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追求的行为,必须有鼓励创新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蕴含在理论、制度、组织、文化中的一整套创新体系。我国社会学应当从经典的“社会活力”这个问题入手,展开对创新驱动的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三维的框架下,形成对“社会活力”和“创新驱动”的分析和解释体系,这可以说是一门新的“社会动力学”。

今年的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在我国西部重镇兰州举行,在西部的985大学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没有西部的大发展,西部是我国目前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社会学界要多为西部的大发展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出谋划策。

各位同仁,两个月前的今天,中央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社会学界也要有自己为天地立心的历史担当,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2016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