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养老机构现状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4%(见图5-1);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以年均17万人的数量增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2.8个百分点。到2015年,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2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 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 8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5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加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生活节奏变快、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即将进入老年期、“4+2+1”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等新局面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程度越来越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随之凸显。

因此,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和发展新目标(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支持实现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在这一背景下,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面向全体老人的,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实现进一步的“老有所养”,而且是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对推动首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图5-1 2007~2011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将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并发展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到2015年,全市养老床位数12万张,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8张,老年中长期护理床位5000张,护养型养老床位比例达50%,百名老年人拥有日间托老床位数2张,万名老年人拥有护理员50人等。

为了实现北京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有必要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运营状态、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对北京市未来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