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布岱的族群边界
在今天,族群之间的地理边界早已模糊,像马林诺夫斯基所描绘的“小型社会”数量锐减,确实很难再发现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更多出现的是多族群聚居的社会空间。更重要的是,本书的田野观察选定了一个多族群聚居的典型社区,该社区在最近十年自发产生较为强烈的重建传统的族群交流的行为。尤其是世居于此地的布岱族群,在经历现代化的进程中,重建族群交流的传统方式。在族群历史中所形成的交流的诗性智慧,向内凝聚于族群仪式的内核,向外则表现于重新兴起的桥仪式、侬峝仪式和歌坡活动等典型的族群仪式中。
一 从族群的称谓谈起
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是一个壮族与汉族多族群混居的地域。从人口比例而言,壮族人口所占比例在三个乡镇均超过98%,其余的民族则是通过婚姻形式进入此区域的,如汉族等。对于本地壮族的自我称谓,则需要细分为布岱、布侬、布雷、布板卡等分支族群,各分支族群在民族政治的划分时均归为壮族。与此同时,在族源关系上,各分支族群均与相邻的越南族群有着密切的、对应的同源关系。
分布在我国境内的壮族分支布岱族群,与分布在越南境内的岱依族,同源于古代百越,是不同历史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向西南方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分化而来。我国与越南在20世纪先后对本国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普查与命名,处于我国境内的布岱族群被确定为壮族,而越南境内则被命名为岱依族(Tày)。从语族分类而言,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依族均为壮侗语族,在日常用语、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民间信仰等方面仍然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期间,各分支族群之间的主流为“和平跨居”,为数不少的越南岱依族人过境务工、结婚,族群之间走动频繁,日常交流畅通。
二 布岱族群
布岱族群自称“布岱”或“岱”。在我国民族识别的过程中,该族群在早期以“傣”申请确认为单一民族。之后经过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广西僮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组织专家深入调查与研究,最终慎重确认傣人为僮族(即现壮族)。由于民族政策的宣传到位与落实到位,布岱在民族认同上均能认同“壮族”的政治身份。
2003年,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需要,布岱族群的习俗文化重新被学者和地方政府挖掘并公之于世。此外,布岱族群与相邻的越南下琅县岱依族人自称相同。据金龙镇布岱自称,其祖先多从越南迁来,为稻作农耕经济的族群。
因此,受政治与风俗的双重影响,布岱的族群边界处于多维边界之中。一是政治边界。我国壮族的布岱族群与越南岱依族虽为同源族群,但族群之间的边界严格遵守国家领土的政治边界的区分原则,各自认同国家所赋予的民族身份。二是习俗边界。族群之间的习俗边界则是文化边界的具体表现。文化边界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文化形式的差异则是以本地族群、族群之间所认同的外显的形式差异。布岱与岱依人通常穿深色长衫,长度至膝盖以下,俗称“长衫岱”,共同的风俗有桥仪式、歌圩活动、侬峝仪式、不落夫家的婚姻、使用越南口音吟唱的古俗字手抄经书和歌本。
依据本书的观察对象,我国壮族的布岱族群为观察与研究的重点族群,与其交往较为密切的我国壮族其他支系(如壮族的布侬族群)、越南岱依族则作为观察与研究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