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合并与分离研究:1945-196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参考文献述评及创新之处

作为东南亚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新马关系课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但有些是探讨新马分离后的双边关系的,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目前,关于本选题的中、英文资料,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关于1946年新马分治的研究

1945年,英国重返东南亚后不久,宣布马来半岛各土邦和属邦组成马来亚联邦,新加坡单独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关于新马的分治,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英国当局为何决定把新加坡与马来半岛分离展开了讨论。中山大学张祖兴教授认为,英国把新加坡分离出来的真正动机是打算长期占领新加坡这一战略要地,将其作为英国继续在远东发挥影响的桥头堡。云南师范大学何跃教授则认为英国面对战后国际新形势,采取积极务实的政策,较成功地解决了马来亚的独立问题。

英国东南亚华侨史专家巴素(Victor Purcell)从新马经济结构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新马分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新加坡学者刘益良(Albert Lau)在《马来亚联邦的争论1942-1948》参考文献的出处在本书附录中已经列出,本章不再详细标注,下同。一书中,对马来亚联邦的成立、新马分离及公民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刘益良认为把新加坡与马来亚分开最具说服力的理由还是新马的种族人口比例。

二 关于新马合并与分离的个案研究

新马的合并与分离是当代东南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了新马及国际学者的广泛兴趣,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希·麦克亨利·弗莱彻(Nancy Mchenry Fletcher)、穆罕默德·诺丁·索比(Mohamed Noordin Sopiee)和刘益良的研究成果。作为康奈尔大学东南亚国际关系研究计划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南希·麦克亨利·弗莱彻的著作《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的分离》从经济差异、政治斗争和种族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新马分裂的原因。

穆罕默德·诺丁·索比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从马来亚联邦到新加坡分离》是关于新马合并与分离的重要著作。作者着重论述了马来亚战后20年的社会政治变迁,对马来西亚的形成及新马从合并到分裂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温和马来学者的观点。

刘益良博士的专著《痛苦时刻:马来西亚治下的新加坡及政治分离》是一本专门讨论新马从合并到分离的著作。该书利用历史研究法对新马从合并到分裂的过程做了系统梳理,除了利用专著、期刊文章以及公开出版的官方资料外,作者还广泛利用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美国的外交档案,从旁观的角度对新马从合并到分裂过程做了深入分析。

此外,斯坦利·S.贝灵顿(Stanley S. Belington)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新成立的国家》,安德森·罗伯特·阿伦(Andersen Robert Allen)的《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政治旋涡中的个案研究》,南太尤(Nam Tae Yul)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失败的政治试验》,也从不同角度对新马的合并与分离进行了深入分析。

除学术性著作外,回忆录对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回忆录,可以弥补当时文字材料的不足。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于1998年推出了其自传——《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披露了许多有关这一时期未曾公开的秘密。新马分家之前的这段历史极为敏感,而李光耀在回忆录中重提往事,指责当时的巫统是种族流血冲突事件的幕后黑手,点名批评当时马来西亚的领导人东姑拉曼、拉扎克、赛加化阿峇等人。虽然李光耀的回忆录仅为一面之词,但仍为了解当时新马关系的真相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东姑拉曼于1977年所著《回顾》一书,收录了东姑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53篇文章。该书详述了东姑拉曼在马来亚联合邦及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所扮演的角色,也记载了当初马来西亚成立时的协商过程。作为马来西亚的缔造者,东姑拉曼对马来西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探讨新马合并与分离时,此书也是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马来西亚前外交部长加扎利·沙菲(Ghazali Shafie)的《加扎利·沙菲关于马来西亚成立回忆录》以编年的方式记述了马来西亚成立的过程。加扎利·沙菲从1958年开始任外交部常务秘书,后升任部长,直至1970年。在此期间,他对马来亚的外交政策提出了许多建议,尤其在马来西亚的形成及制定与印尼的“对抗”政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借此书,人们不但可以侧面了解当时英国政府对成立马来西亚的意见,也可以通过作者与当时主要领导人的直接接触,更进一步地了解马来西亚成立时的困境和彼此间的磨合。在解读新马关系时,该书特别强调东姑拉曼与副首相拉扎克的作用。

虽然当事人的回忆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但都容易受自身感情因素的影响。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相关的人,其评价都与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联系在一起。新加坡方面对于新马合并与分离的观点可以由《李光耀回忆录》得知,而东姑和加扎利·沙菲的回忆录则可以提供马来西亚方面对该问题的看法。笔者期望通过对比得出较为公正的结论。

三 关于新马历史的总体研究

历史史实是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涉及战后新马历史的著作相对较多,笔者收集的资料大体可分为英文、中文和译文三类。其中英文著作主要有巴素(Victor Purcell)的《马来西亚》(Malaysia);威廉·汉纳(Willard A. Hanna)的《马来西亚》,芭芭拉·沃特森·安娜亚(Barbara Watson Anaya)的《马来西亚史》;理查德·阿伦(Richard Allen)的《马来西亚:前景与回顾》,理查德·克拉特巴克(Richard Clutterbuck)的《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动乱与革命:1945-1963》及《新马的暴力与冲突:1945-1983》,登布(C. M. Tumbull)的《新加坡历史:1819-1988》等。

中文著作主要有幼兰的《新加坡建国史》;赵世洵的《马来亚建国史》;梁志明的《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梁英明等撰写的《近现代东南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的《新加坡简史》;林芳声的《马来亚》《新加坡》;南洋商报社编的《新加坡一百五十年》;许云樵等编撰的《星马通鉴》。本文所参考的译著主要有霍尔的《东南亚史》;约翰· F.卡迪的《战后东南亚史》;尼古拉斯·塔林主编的《剑桥东南亚史》;萨德赛的《东南亚:过去和现在》;拉·维·叶法诺娃的《文莱:历史、经济和现状》。

以上著作或从总体上涵盖了新马地区战后20年的历史,或是介绍其中的一个时期或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情况,对于笔者从整体上把握新马分离、合并及再次分离的过程,大有裨益。

四 关于新马族群关系的研究

族群关系在新马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双边关系。1945-1965年是新马族群格局的形成时期,部分关于族群问题的研究也涉及了新马的合并与分离问题。如崔贵强的《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杨建成的《华人与马来亚之建国》;谢诗坚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的演变》;李锐华的《马来西亚华侨》;宋美哲的《马来西亚华人史》;张文蔚的《华人社会与东南亚诸国之政治发展》;刘宏的《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撰的《马来西亚种族两极化之根源》;林水檺、骆静山的《马来西亚华人史》;廖小健的博士学位论文《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巴素的《马来西亚华人》。

在上述著作中,需要强调的是崔贵强的《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和廖小健的《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前者详细分析了华人在新马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取向、内部矛盾以及华巫关系的演变,是研究战后初期新马华人政治的重要著作。后者着重探讨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马来人两大族群关系的发展变化、矛盾与症结,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族关系演变与马来西亚社会稳定发展的互动联系;深入分析了马来西亚在各种族群矛盾交织和不断摩擦冲突的情况下,缓和族群矛盾与平衡各种族群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五 关于新马政治发展、政党和政治领袖的研究

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政治也是历史研究中的天然焦点。对新马政治进行整体研究以及研究东南亚政治的部分论著涉及了独立时期的新马政治发展。如戈登·米恩斯(Gordon P. Means)的《马来西亚政治》,米恩和黛安·莫齐的(R. S. Milne and Diane K. Mauzy)的《马来西亚的政治和政府》及《新加坡:李光耀的遗产》,佩里·罗宾森(J. B. Perry Robinson)的《转变中的马来亚》,东姑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Putra)的《马来西亚:独立之路》,约翰·特拉斯代尔(John Drysdale)的《新加坡:为成功而奋斗》,张锡镇的《当代东南亚政治》,约翰·芬斯顿(John Funston)主编的《东南亚的政府和政治》,陈晓律的《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杨金华(Yeo Kim Wah)的《新加坡的政治发展:1945-1955》。也有学者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研究新马的政治发展,如米尔顿· E.奥兹伯恩(Milton E. Osborne)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彼特·博伊斯(Peter Boyce)的《国际外交中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档案与评注》等。

北婆罗洲的沙巴、沙捞越和文莱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前两地于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文莱在最后时刻选择放弃加入。玛格丽特·克拉克·罗夫(Margaret Clark Roff)的《政治附属:沙巴和沙捞越的政治变革》和史密斯(E. D. Smith)的《马来亚和婆罗洲》对战后沙巴和沙捞越的政治变革、北婆三邦与马来亚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王来清(Ong Lai Ching)在《苏丹奥马尔·阿里·赛福丁三世与文莱拒绝加入马来西亚》一文中,介绍了战后文莱的政治形势,以及英国、马来亚及文莱内部各方对马文合并的态度,并指出文莱苏丹在马文合并谈判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议会制体制下,政党在新马政治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对独立时期新马政党的研究,集中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马华公会和巫统等几个主要的政党。冯清莲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它的历史、组织和领导》是较早介绍行动党情况的小册子,作者着重考察了行动党的干部制度、支部活动、财务安排以及党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王麟铭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兴起与早期发展1954-1968》在对新加坡自然和历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考察了人民行动党创立、兴起及早期发展的历程。此外,托马斯·贝洛斯(Thomas J. Bellows)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体系的出现》和孙景峰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重点考察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环境、执政机制等问题,总结了其一党独大的成功经验,但仅有部分章节涉及了早期行动党的发展情况。

作为马来西亚执政联盟中的主要成员,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和马华公会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目光。萨利赫·达乌德(Salleh Daud)的《巫统:形象与现实——马来西亚最大政党的二十年简史》和约翰·冯斯顿的《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政治:关于巫统和伊斯兰教的研究》是研究早期巫统发展情况的两本专著。国内学者匡志强的硕士学位论文《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研究——兼论马来西亚政治发展》将巫统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两阶段着重探讨了巫统在战后二十年的发展情况。

旅美华人王碧君(Heng Pek Koon)的《马来西亚的华人政治:马华公会的历史》是研究马华公会的一部扛鼎之作。作者强调了马华公会代表华人积极参与马来西亚主流政治的重要性;阐述了马华的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强调了马华在紧急状态和独立建国时期的重大贡献。费昭珣的《马华公会:对马来西亚华人政党的个案分析》在回顾马华公会50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华公会的组织结构、党员参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内部整合情况,探讨了马来西亚政治体制对华人政党的约束,马华公会与巫统、华人团体的关系等。此外,一些探讨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论著对巫统和马华的情况也有所介绍,比如由孙和发和唐南发主编的《风云五十年: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等。

讲述历史离不开历史人物。一些杰出历史人物往往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对战后初期新马杰出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李光耀、东姑拉曼、陈修信、吴庆瑞、拉扎克等人。除前文提及的自传外,相关的论著有张永和、刘建立、凌翔、莫尼卡·克罗、阿历佐西等人撰写的不同版本的《李光耀传》,阿卜杜拉·萨马德(Paridah Abd Samad)的《敦阿卜杜拉·拉扎克:马来西亚的一种政治现象》,维克多·莫尔斯的《敦陈:政治家的肖像》,陈淑珊的《吴庆瑞传》等。

六 其他相关研究

除以上几个专题研究外,一些学者在探讨新马经济问题、新马对外关系、新马文化教育问题时,也涉及了新马合并与分离问题。区水华(Ow Chwee Huay)的《新加坡与西马的贸易:1950-1968》介绍了战后初期新马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赵自勇分析了进口替代战略在新加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周益群介绍了东姑拉曼时期西马华人的经济发展情况。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的《南洋问题资料译丛》也刊登了大量关于当时新马经济情况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战后初期新马的基本经济形势。

新马在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对外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关系不仅包括与原宗主国的关系,还包括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相关的研究有莫恩·迪(Moreen Dee)主编的《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的成立:1961-1966》、A. J.斯托克威尔(A. J. Stockwell)的《英国的政策和马来亚联合邦时期的马来亚政治:1942-1948》、阿金娜·夏尔玛(Archana Sharma)的《英国对马来西亚的政策:1957-1967》、帕梅拉·索迪(Pamela Sodhy)的《1966年之前的美马关系》、谢耀东(Yeow-Tong Chia)的《对抗和1963年马来西亚的建立:英国的反应》等。

除此以外,当时新加坡的两份主要报纸《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和《南洋商报》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族群、选举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并刊登了大量的时事评论,对于研究战后的新马合并与分离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尽管1945-1965年是战后新马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但受资料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学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非常薄弱。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观点比较偏激。比如,国内著作对马共、印尼与马来西亚的对抗等问题的认识不够客观;对英国的殖民政策,无论是“分而治之”还是“合而治之”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第二,视角比较单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种族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研究主要集中于行动党与巫统的冲突,而对行动党与马华的冲突研究不够深入。国内学者多强调对殖民政策的批判,较少关注殖民政策对殖民地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政治体制等方面长远的影响。第三,对这段历史叙述过于简单。中国出版的相关著作只是大体叙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结果,而对过程和原因缺少详细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

受地缘等因素的影响,以新马合并与分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多集中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欧美国家。由于新马合并与分离这段历史极为敏感,新马学者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欧美国家学者的研究相对比较公允。但上述三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著作很少参阅华文资料。近年来,随着新马相关档案文献的解密,学者关于新马合并与分离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在研究方法上,新马及欧美的学者在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倾向于采用社会学、民族/种族/族群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来重新看待新马的合并与分离。在研究重点方面,学者从新马合并与分离事件本身的研究,逐渐转向新马分家的影响研究,具体包括分家对两国关系、华巫族群关系、东盟一体化及其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等。

综上,本书拟在两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其一,在国内资料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和利用新马及英国的相关英文档案文献,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战后新马关系的研究成果,以合并与分离为主线,勾勒战后新马关系发展路线,考察新马社会统一与分裂的动因,弥补国内对该问题研究的不足。

其二,在研究结论上,试图在对战后新马关系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扎实的史料,对推动新马合并与分离的主要因素、英国在新马独立进程中的作用、新马分家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形成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